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0-11-30任美娜张兴海

理论导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

任美娜 张兴海

摘 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十余年以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取得显著成就,高校已成为我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主阵地。但必须看到,高校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还面临培养对象覆盖面不广、培养动力不足、培养深度不够、培养效度不强等困境。对此,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以拓展培养广度为牵引,实现培养对象的重点突出与全面覆盖;以拓展培养长度为牵引,实现培养动力的持续生成与恒久激发;以拓展培养深度为牵引,实现专业师资培养与自我提升相衔接;以拓展培养效度为牵引,实现培养效果与科学考评机制相契合。

关键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青马工程”;“青马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10-0103-05

作者简介:

任美娜(1985-),女,长春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张兴海(1963-),男,长春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导,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在他看来,中国梦的实现最终要依靠青年的责任担当与接力奋斗,更需要广大青年早日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为达此目的,共青团中央在2007年5月正式推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加大对大学生骨干、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的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灌输,引导这些青年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青马工程”的主阵地在高校。13年来,高校积极响应“青马工程”号召,大力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但现实地看,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仍存在诸多难题。为此,必须加大问题破解力度,使高校大学生这一最大变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力度。

一、“青马工程”实施以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要成就

“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坚决贯彻共青团中央指示精神,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为抓手,制定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全面落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要求,取得显著成就,为深入推进“青马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1.夯实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青年根基。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青年的教育培养,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并对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寄予厚望。“青马工程”实施以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种子”在无数大学生灵魂里“种下去”,经过思想浇灌日益茁壮“长出来”。在“青马工程”强力牵引下,各高校通过理论学习、研讨交流、实践锻炼等方式,对大学生骨干进行了系统培训。一方面,高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基础课进行研读,通过对大学生宣讲《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等名篇,引导他们深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升华思想境界;另一方面,高校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必修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各高校把理论宣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注重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三十讲》等理论著作进行系统阐释解读,增强大学生对最新理论成果现实价值的体认,做马克思主义的“铁粉”。目前,约有2000所高校举办了校级“青马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超过100多万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了大量的学生骨干和领导人才[2],有力夯实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2.建构了复合型“青马人才”培养保障机制。2017年4月“青马工程”作为重点项目推进以来,各高校依托固有资源建立了“青马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大力推动“青马工程”规范化体系化。一是“青马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开启新篇章。2015年12月底,为进一步推进“青马工程”,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青马工程”工作推进会,公布了首批入选“青马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的28所高校名单,这些培训基地的建立,有效推动了高校青年骨干培养,也有力推动了其他高校“青马人才”培养基地建设[3]。二是“青马人才”师资建设形成新格局。大部分高校已建起过硬的“青马人才”培养师资队伍,通过整合内部的党政团干部、思政课专职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形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主体,部分高校亦构建了独特的师资供给模式。三是大部分高校以“青马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向度为抓手,确立了以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课题研究为核心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4]。

3.创设了多维度“青马人才”培养内容。各高校注重打造特色化课程体系,形成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的课程体系。较典型的有中央财经大学创立的分年级“理想信念+专业成就”课程体系,比如大二年级重点研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国情,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大三年级重点强化实践动手和热点调研能力;大四年级通过助推平台设置,强化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信仰和角色认同[5]。此外,福建江夏学院设计的“回望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解读马克思”“保卫马克思”“追随马克思”5个专题课程,也形成了良好的体系。另一方面,各高校注重打造常态实践平台,形成了平台与理论互动的实践样板。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在中小学、敬老院、慈善机构、社区等地建立日常社会实践基地,方便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西安交通大学将陕西省12市、区见习与“青马工程”实践环节相结合,选拔优秀学员参加挂职锻炼。同时,注重打造面向未来的发展空间,为大学生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铺就了广阔路径。

4.开启了专业化“青马人才”培养方法模式。各高校积极创新“青马人才”培养方法模式,已初步建立了激励考评机制,力促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在职业发展层面,复旦大学实施了“学生骨干—‘人才工程预备队—专职学生思政干部—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培养计划;武汉科技大学推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领下的“英才领航班”培养计划。在党建促进团建层面,郑州大学把“青马工程”实施中表现突出的学员纳入“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教育培养,对预备党员,注重以夜校学习提升其党性修养,也注重把党支部的个人品质评价作为其是否如期转正的参考因素。对已经转正的党员,积极引导其参加各类志愿服务,设立民主监督机制并力促形成常态运转,依托线上意见栏、线下评议箱,随时接受群众的建议和监督。在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层面,重庆邮电大学依托新媒体成立了“红岩网校”,为学员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平台载体。此外,一些高校还创造性运用了“多位一体”培养方式,比如社会实践、能力训练、专业技能学习、交流研讨等,以此把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转化为大学生内在需求。

二、推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困境

“青马工程”实施以来,在高校统领下,一批大学生骨干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青马工程”展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仍有诸多困境需要突破。

1.普遍与重点培养结合不到位,培养对象覆盖面不广。当前,我国高校在“青马工程”实践中坚持把大学生骨干队伍建强,努力凝聚优秀大学生,把这些骨干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笃信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说,各高校依托团委等培养主体加大对大学生骨干培养,成绩是显著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普通大学生的培养,没有激发起这些大学生接触、热爱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不利于“骨干”与“非骨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接与传帮带。此外,高校在推进“青马工程”尤其是开展“青马培训”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青马学员选拔的单一性、片面性问题,部分高校依然保持着以往惯有的选拔方式,对“优秀学生干部”倾斜,对这部分大学生骨干的过度关注,导致青马培训对象的选拔范围过于狭窄,很多普通的“非学生干部”大学生根本无缘参与培训。研究者王湖滨的调研数据显示,由于“青马工程”的历史渊源以及各高校资源限制,这一项目的培训对象主要为学生干部(97%),少量为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或表现突出的普通学生(3%)[6]。这就在无形中阻断了许多优秀大学生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机会,这一制度硬伤不破除,势必阻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脱颖而出。

2.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不到位,培养动力不足。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一个与各种理论思潮相博弈的长期历史过程,而从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来看,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必然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奋斗过程,这就注定了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也必须打一场“持久战”。换句话说,若要保持培养动力的持久性,就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特点、需求,提供更多利于他们成长的理论实践资源,尤其是理论与实践平台,以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增强培养的持久动力。目前看,虽说我国高校在运用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大学生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在理论教育层面,仍存在单纯理论灌输、忽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与方法对大学生实际困惑、切身利益问题的理论破解等情况,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法走心。同时,在高校主导的各种大学生实践活动中,把大学生内在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做得不到位,尚未形成强调接触社会、关注社会现实的社会实践模式,特别是缺少实践后的理论再审视环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不能及时把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过程紧密结合,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内化为自觉追求。

3.专业师资建设与自我提升衔接不到位,培养深度不够。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决定了“青马”学员的理论深度与厚度。为此,必须构建一支政治立场坚定、道德修养高尚、理论功底深厚、人文情怀高远的师资队伍。但目前看,各高校在推进“青马工程”过程中,依然存在师资数量质量的巨大缺口,高校内部的师资培训资源,比如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优秀校友等,他们具有的理论与实践助推力显然不可小视[7]。但采取怎样的方法对各类师资进行有力整合,更好发挥其联动功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如何通过理论牵引,使大学生把成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信仰进行内化,由此形成持续的自我理论素养提升,也是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破解的问题。正是由于师资的专业性与大学生自我提升的不对称,造成“青马”培养深度受限。

4.培养效果与科学考评机制契合不到位,培养效度不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逻辑过程,是一个积极学习、不断提高、努力实践的过程[8]。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关键在质量,培养出一大批卓越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应成为高校的努力方向。现实地看,高校在推进“青马工程”过程中,还有一些影响培养效果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引入现代科技提升学员培养效果的步伐偏慢,对培养效果的评价考核尚未形成常态化制度机制。同时,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狭窄,特别是培养效果与科学化的考评机制不相契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养实效的科学测定。

三、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困境的突破路径

走出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困境,要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以拓展培养的广度、长度、深度和效度为牵引,在实现培养对象的重点突出与全面覆盖、培养动力的持续生成与恒久激发、专业师资培养与自我提升相衔接、培养效果与科学考评机制相契合等多个维度全力推进。

1.以拓展培养广度为牵引,實现培养对象的重点突出与全面覆盖。“青马工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大学生骨干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有清晰的认知并内化为信仰,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当前,高校应破除“优秀学生干部便是骨干”的惯性思维,拓展大学生骨干范围,从多个维度遴选优秀大学生并纳入“青马”培训,实现培养学员全覆盖。一方面,要贯彻普通与重点培养兼顾原则,扭住大学生骨干群体,加大培养力度。具体说来,可在大学一年级就建立骨干大学生信息库,把普及培训做实做深入,建立优秀青年的层级体系和人才梯队体系。要考虑普通大学生培养需求,建立健全相关培养体系,尽可能广泛覆盖普通大学生,这一点也是大部分高校的内心呼声。调研表明,95%的高校认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有必要扩大覆盖面,应该让更多普通学生参与进来[6],确保教育对象的重点突出和全面覆盖。要尊重大学生成长的普遍规律,特别注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特殊要求,对表现突出的学员,遴选为入党积极分子;对预备党员通过党性修养课程进行总体素养提升,同时辅以所在党支部的综合素质评定;对转正的学生党员,开展激励教育,引导其参与各类社会志愿服务,确立常态的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监督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站位高远,纠正偏颇认识。认识到位才能执行到位。调研显示,高校领导、教师、学生普遍认为(76%、88%、95%)“青马工程”仅仅是共青团的一项工作,是培养学生干部的一种途径[6]。显然,高校对“青马工程”的内涵认识并不到位,认为“青马工程”是校共青团组织单打独斗就能够完成的工作。为此,各高校必须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来对待,纳入全校人才培养总体方案,构建校、院、系上下联动的大培养格局,努力调动全校各级机关和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形成“青马工程”的总体责任观,以此夯实“青马工程”的群众根基与内生驱力。

2.以拓展培养长度为牵引,实现培养动力的持续生成与恒久激发。习近平指出:“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各种社会思想都会影响青年,都会‘争夺青年。”[9]这一重要论断表明,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就不能做到以科学的理论吸引大学生永远跟党走,共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此,必须紧握“理论灌输”与“实践锻炼”两手,双管齐下。首先,要营造理论学习氛围,更新理论学习内容,完善师资配备,创新理论教学方式。可借助高校思政课平台,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提升理论学习积极性;要鼓励高校政工干部及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建立“青马导师库”,并定期对“青马导师库”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提升其教学水平;紧紧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让他们在实现自身需要满足过程中真切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性与科学价值。其次,要区分培养对象,结合不同大学生骨干的特点,分别厘定培训内容,比如可采取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红色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专业能力特训、专题研讨论辩等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全面提升大学生骨干的实践技能;也可考虑通过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锻炼大学生,比如要求大学生在培养期间,参与各类的创业计划、学科竞赛,或组建课题小组并结合自身状况选择一项课题开展研究,并把最终提交的研究报告作为实践考核内容。最后,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示范教育,努力释放校园广播、网站博客、微信公众号、校报期刊、校史展馆等载体的宣教动能,既要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又要懂得大学生的语言习惯,以通俗易懂的理论话语增强人文关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话语的大众化、亲民化。

3.以拓展培养深度为牵引,实现专业师资培养与自我提升相衔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出高质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习近平曾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是未来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可以说,有什么样价值取向的“青马”师资队伍,就有什么样的“青马”大学生。为此,高校在推进“青马工程”过程中,必须扭住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以专业的师资更好满足他们的新期待新需求。第一,高校要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专业资源和校友资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提供坚实保障。同时,高校还要聚焦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建设,可聘请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首席专家,具体指导学校的“青马”培养特别是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推进“青马工程”与锻造专业的师资队伍面对面沟通、交流,学习借鉴相关高校关于“青马”学员培养的有益经验。第二,高校要探索建立以大学生工作干部为主力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为生力军的校内兼职培训队伍,探索建立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以社会知名人士、优秀校友、企业家和党政领导干部等为团队成员的校外兼职培训队伍,把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更好地传承马克思主义红色基因。第三,注重对大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培养。据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98%的大学生认为,和英语、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等课程相比,马克思主义课程显得不那么重要[10]。这就提醒我们,必须强化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宣传灌输,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占据大学生内心,引导大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能力,因信仰而看见,以当下刻苦学习为将来走向共产主义积聚力量。

4.以拓展培养效度为牵引,实现培养效果与科学考评机制相契合。依托“青马工程”培养一大批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其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最终的培养结果上见成效,也就是要从培养结果的实效性出发,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把常态评价与多元考核相结合,确保取得良好培养效果。首先,要强化“青马+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实践中探索“青马工程”如何与信息技术结合,建立更加快捷、有趣、参与感强的新模式,以现代高科技培育“青马”学员,增强培养效果。其次,要加强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考核,以考核促进培养效果提升。以往在绩效评定上,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实践做法要坚决摒弃,回归科学的考核轨道,以质取胜,把大学生打造成为德才兼备、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新时代青年。最后,要多维考核方法并用,延展考评纵深。一是抓好定量考核。设立各种考核指标,比如出勤率、笔试、论文写作、实践成效等,运用自评、互评和组织评价等方式实现综合考核目标。二是推出党员“星级”考核。设定星级党员对照指标,比如针对那些优秀的学生党员,可设置思想动态、工作实绩、学习进展、综合素养、模范作用等多维指标,划设“一星”“二星”“三星”“四星”和“五星”党员共五个等级,实施“五星”级评价,并在宣传栏里公示结果,同时要把参评党员的所有材料及时归档。三是灵活运用其他考評方式。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召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先进事迹报告会,对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后续跟踪考核等等,推动考评机制走向规范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9.

[2]赵晶,张琦.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J].理论观察,2019(11)∶47-49.

[3]张丹,周远,梁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模式——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8(17)∶30-33.

[4]东南大学创新模式 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EB/OL].学信网.https://www.chsi.com.cn/jyzx/201907/20190717/1806580780.html.

[5]胡树祥,高杰.积极探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3-01-14(05).

[6]王湖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2)∶72-77.

[7]吴园园,吴定国.新形势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J].西部学刊,2020(3)∶89-92.

[8]颜军.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内在理路[J].教育评论,2020(1)∶3-6.

[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89.

[10]郭志宏.新时代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444-448.

【责任编辑:雨 蕙】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
青马工程视域下的师范类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研究
高校“青马工程”怎么抓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方法研究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与研究
高校“青马工程”调研报告
高校青马工程培养青马学员的宗旨及途径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青马工程”在高校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