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部治理能力的内涵逻辑与提升路径探论

2020-11-30黄建

理论导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队伍建设现代化

摘 要:干部治理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内容组成。干部治理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体系,既是纵向国家制度的微观运行和落地表达,又是集制度认知、制度执行和制度创新的横向复合,干部治理能力应高度契合好干部的考察标准,以干部制度执行力为评判标尺,通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确保其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

关键词:干部治理能力;队伍建设;现代化;制度执行能力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10-0085-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8ZDA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黄建(1978-),男,陕西宝鸡人,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政治理论、治理理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就必须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具体体现,干部治理能力建设为国家制度设计、制度创新以及制度运行落地提供了精准连接和关键支撑,也为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效能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干部治理能力之内涵界定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为此,国家治理能力可推演为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各方面事务的综合能力。各级干部作为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既是实践中运用国家制度、机制安排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难题的具体组织者、行动者,也是国家制度目标得以最终落地的承载者、推动者,为此干部治理能力之内涵界定必须置于国家宏观治理视阈内,始终以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三者逻辑互动关系为基本关照,并参照国家治理能力之内核进行“立体”剖析。

从纵向上看,与国家宏观治理制度建构、组织中观治理制度运维相对应,干部治理能力处于微观治理制度执行和转化之位次,即为国家顶层制度安排的微观塑造、现实表达和动能释放,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的“根基轴线”和组织治理效度的决定因素。而从横向上看,干部治理能力是一个复合的框架体系,作为具体代表国家运用制度解决公共难题并增进公众福祉之能力,其必然以治理思维、制度逻辑为基础,亦能将制度安排、决策部署转化为实际成果和治理绩效,因此可包含制度认知、制度执行以及制度创新等多维面向。其中,干部治理能力首先源自于制度信仰、制度自信以及制度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此乃制度自信和信仰坚定的基本依据,也是干部治理能力建设的理念引领和根本支撑。唯有深度理解和认同上述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方能在治理中维护制度权威,依照制度要求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而干部治理能力在实践层面则重点体现在制度执行力的提升和制度再建构之创新力上。干部只有把制度执行到位、贯彻到底,才能最终发挥制度管总、管本和管长远的根本功效,方能将制度价值与发展诉求有效对接,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为此,干部在治理中要深刻把握顶层制度设计的价值初衷,科学厘定我国制度结构和逻辑关联,在现实治理中能够将不同领域和层级的制度有效统筹,产生推进和落实之合力,系统回应公共问题;同时还要围绕制度执行,强化治理本领和责任担当,即通过加强学习、持续实践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情怀,始终秉持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目标,始终依据制度要求主动担责,并且有效掌握过硬的执行本领和执行技巧,从而切实推进敢用、想用、会用、善用制度的有机统一。此外,治理能力还体现在干部能够结合环境变革规律和工作重心的调整,在尊崇制度、把握制度要旨的同时,善于因时因势因事对制度运行进行再建构、再设计,进而创造性执行制度,确保国家治理目标和基层发展需求良性互动、同频共振。

二、干部治理能力之标准框架

忠诚干净担当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方向和标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要素,而“干部治理能力”与之要求深度契合,为好干部的应然标准提供了实然回应和动态表现,极大地丰富了好干部标准的实践内涵和实现载体。

第一,忠诚是治理能力提高的方向引领。为政之要在于人。干部的治理能力是微观个体在国家制度执行体系中的综合素质之反映,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在基层组织治理框架体系中的现实表现。为此,干部个体治理能力持续提高的首要前提便是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要求和制度安排保持方向的高度一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政治上、全局上和战略上深刻指出“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在于“中国之制”,“中国之制”之所以能够强势造就当代中国发展的“两大奇迹”,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1]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中,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12个方面制度[2]。 而干部治理能力的首要衡量标准便是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绝对认同和深度践行,即绝对地、无条件地、不掺杂任何杂质地忠诚和信仰中央治理理念、政策主张、制度安排,并在实践中高度遵从与毫无偏差地执行。忠诚是干部治理能力体系构建的“定海神针”,也是评价治理能力首要的“标尺”。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实现斗争的全面胜利就必须做到上下同欲、万众一心。各级干部在履行职责、推进工作中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领导干部提升站位、把握大局、秉持初心,严格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和制度运行的根本价值和基本要求,组织管理、防范风险、化解矛盾、服务为民。

第二,干净是干部治理能力提高的底线保障。干部的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和具体体现,干部能否严格遵循党中央的制度设计和规范要求,恪尽职责、秉公用权、开展工作,既决定着国家顶层设计与基层诉求的对接度,也反向保障治理能力实现的效度。作为一个复合的框架体系,治理能力不仅要求各级干部应拥有忠诚笃定,以身为党为国的政治品质,还必然要求干部永葆政治本色,提升道德品行,严守从政官德,在用人治事中始终牢记权力的公共属性,克己奉公、防范特权,做到干干净净。在执行政策和落实制度时,做到慎终如始、严格自律,自觉守法守纪,不逾矩、不越轨、不放纵,做到廉洁用权[3]。 在治理实践和伟大斗争中始终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祛除私心杂念,坚决防止为官不为和为官乱为的行为,坚决纠正和治理工作中的“四风”问题,追求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及时修正错误。

第三,担当是治理能力提升的综合展示。对党忠诚是干部治理能力的底蕴价值,个人干净是治理能力的内在修为,而敢于担当则是治理能力评定的综合标识。习近平指出:“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在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依托其强大的治理能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持续开创新气象、展示新作为。政治过硬和本领高强最终都要落实在干部敢于、善于担当上。担当之于治理能力而言具有丰富内涵和牵引价值,既包含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又包含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还包括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4], 能够“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5]。 干部治理能力强,一是表现在在其位、谋其政、积极担当起应当承担的责任,以钉钉子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制度安排,绝不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怠政懒政。敢于坚持原则,具备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和敢闯敢干敢碰的意志品质。二是表现在拥有高超的担当本领,即具有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过硬的实干和实战才能。能够依托中央所要求的八大执政本领以及综合斗争本领履职尽责、攻坚克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三、干部治理能力之评估标尺

制度执行力是干部治理能力最关键的外化评估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依据制度展开,国家治理优势取决于制度的有效执行,而再完美的治理体系都需要高超和有效的治理能力去实现和落地。因此,干部治理能力重点反映在对制度的实践执行过程中。治理能力与制度执行力相辅而行并呈现出高度正相关关系,即制度执行力越高,治理能力越有效,越能充分发挥制度体系的功能,彰显制度优越性;反之,如果制度执行不畅,治理优势就无法向效能转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也便无从谈起。打造治理能力必须提升制度执行力,因此,对于干部治理能力的评估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坚定制度自信,强化制度意识。制度的权威和刚性首先来源于对制度的自信和信仰。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根本制度保证[6]。只有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制度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实践优势,始终保持对制度的绝对信仰和真心拥护,才能牢固树立按制度办事、依法履责的意识,进而把遵从制度、执行制度作为原则和责任加以落实。

第二,强化制度遵从度和约束力。要通过强调制度遵从度和刚性规范力,确保制度权威,保障制度执行力。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要狠抓制度执行,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坚决防止制度成为“稻草人”“橡皮筋”,防止“破窗效应”。干部在党和国家改革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要榜样引领、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发挥表率作用;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捍卫制度要求;善于通过制度推进工作、解决难题;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破坏制度的行为作斗争,公正、严格地执行制度。

第三,提升制度执行的胜任力。打造制度高执行力的基础保障在于执行主体的胜任力。为此,要持续对标中央干部队伍建设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之目标,实现综合能力与执行要求的有效匹配。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制度执行是政治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全面学习、深刻把握中央制度设计和执行的内容要求,把对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落地上升到政治标准和政治责任的高度,用其统率治理过程和执行行为。另一方面,制度执行力还需要高超、专业的治理本领和技能予以支撑,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对于制度执行质效发挥关键保障作用,干部较高的治理能力折射在执行中应当是能够针对不同情境、不同时空以及不同矛盾,科学、专业地对能力和本领进行组合与统筹,精准地在常态化和反常态化情境治理中做出差异化之行动。以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为例,干部的制度执行能力除了表现在常规化的分析研判、组织管理、统筹协调、群众工作、抓好落实外,还特别包含了危机治理状态中的专业能力,如疫情信息的性质研判能力、疫情传染的切断决断能力、疫情防控法治运作能力、疫情防控的综合协调能力等[7],以及与抗疫相关联各项制度运行能力,包括新闻媒体应对、舆情引导应对、市场监督管理、防疫物资保障、基层指挥动员等等。综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始终相伴相随、互为表里,唯有高度关注制度执行力这一核心之中介变量,国家治理效能与干部治理能力方能深度融合,达至相得益彰之目標。

四、干部治理能力之提升路径

首先,思想淬炼是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价值基础。思想淬炼的首要目标在于拧紧干部思想上的“总开关”。习近平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为此,治理能力提升首先要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为前提,在深刻的治理变革和伟大的斗争实践中,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能力提升的根本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通过思想淬炼牢固树立制度自信,深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准确把握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先进性、本土性和实效性,尤其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和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制度优势、治理效能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核心价值,从而自觉尊崇制度、维护制度、执行制度。此外,还要通过持续学习、严肃政治生活、加强党性锻炼,时刻警醒自己掸掉思想上的灰尘、慎独慎初慎欲,树立崇高理想、提高精神境界,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特别是遭遇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挑战之时,始终做到信念如磐,坚信制度优势和制度威力,严格按照制度思维和运行规律组织管理、推动工作、解决问题。

其次,政治历练是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根本要求。干部治理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的高低,而政治历练则决定着二者的方位向度和建设效果。“政治过硬”要求干部治理能力之提升方向与党和国家发展方向保持绝对一致,其各项治理工作应当始终围绕党的重大战略、政策和任务的落地而展开。干部的治理能力在多重的政治历练中得以体现,如面对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和大风大浪时,是否能够做到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防范政治风险,用实际行动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能够把自身的治理工作放到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中去思考和设计,能够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能否自觉增强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虔诚认同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组织上绝对服从核心、行动上精准对标核心[8]。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9]。各级干部要主动在伟大斗争中磨炼自身政治品格和治理能力,风险考验越严峻、越复杂,越要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在政治历练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严格执行党中央在改革发展和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中的决策部署,把为国尽责、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政治追求贯彻落实到治理工作的全过程。

再次,实践锻炼是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习近平要求干部必须强化实践锻炼,把火热的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在吃劲岗位、重要岗位上磨炼干部,在难事急事乃至“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的经历中经受摔打、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感悟规律,从而获取治理能力提升的不竭动力。为此,干部要真正投身基层治理实践,下沉到治理的最前端,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执行好群众工作路线,要勇于“在矛盾问题集中、任务艰巨繁重、局面纷繁复杂的环境中锤炼,直面基层治理的热点、痛点、难点问题、摸索基层治理的特点、经验和规律”[10]。 在治理中始终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加强整体研判和联动分析,尤其是深度挖掘顶层制度在基层实践运行中的阻滞因素和困境成因,在高度的现实关照中寻找切实提升制度执行的务实举措,运用制度消解上下政策资源交流的各种不对称,用高超的治理能力将制度优势和制度实效有效匹配。要在伟大的斗争实践中持续优化自身的治理理念、补齐治理短板,尤其是重大风险挑战和危机治理,对于干部而言既是对其治理能力的 “大考”,更是升级迭代的良机。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这些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必然会成为一面面“镜子”,将干部治理思维、价值追求、治理技巧等综合素质全景呈现和投射,而治理能力恰恰在其间得到针对性的优化。一方面,在火热的斗争实践中干部必将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守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立场以及严守政治纪律规矩的底线对于推进工作、解决难题的引领及保障价值,也必将从实践锻炼中更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责任担当,自觉将个人治理实践融入国家治理的大局之中。另一方面,在复杂的实践锻炼中,干部也必将持续反思自身的思维缺陷和本领缺失,从而系统地加以弥补和完善。具体而言,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运行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干部必须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协同思维,即持续强化自身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控全局的政治能力,在决策部署和执行落地中坚持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科学研判、系统设计、综合施策。秉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依法履行职责,依法应对风险,始终强化越是改革攻坚时、越是斗争激烈处越要用法治确保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即使面对改革发展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和非常规状态中法律规范不足或缺失时,也要从治理立场、法律价值、法理准则上确定制度运行逻辑,最大限度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强化综合治理,各级干部要在实战中系统反思,对自身的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治理方法进行“再造”,因时因势调适治理观念和工作着力点,强化精准设计和集成探索,创新组织管理和制度落实体制机制,统筹多元要素和多重资源的治理“合力”全面回应和解决各类难题,推动组织管理与内外环境变革的动态契合。同时,干部要通过实践锻炼全面提升自身的领导本领,既要引导方向、研判趋势、见微知著,确保中央战略部署、组织政策目标与公众发展诉求科学联动;也要提升整合疏导、协调各方的能力,通过示范引领、多元激励和凝聚动员,实现组织内部上下同欲、合作共治,高質量推进治理过程和结果之统一。

最后,专业训练是干部提升治理能力的坚实保障。习近平指出,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宽肩膀、也需要铁肩膀;不仅需要政治过硬,也需要本领高强。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复杂转型,造成治理的不确定性、风险性显著增加,从而对干部的传统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能力形成冲击,干部能力不足、本领恐慌、专业知识短缺、专业精神弱化等问题也随之凸显。为此,除了要求干部坚持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毫不懈怠的实践外,还必须重点加强对其专业训练,即结合新时代治理环境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之变革要求,强化干部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训练和专题培训帮助干部深刻理解和把握现代公共治理和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规律和显著特征,深度认同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从而有效增强其在履行职责、推进工作中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自觉性、主动性。同时,亦可帮助干部将专业能力、专业水平提升到理论层面、思想高度,凝练升华为一种具有标识性、先进性、代表性的理念形态,进而使自身的精神境界有一个质的飞跃,以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站位、更深的情怀思考问题、办好事情[11]。习近平指出:“专业素养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的统一,而不仅仅是专业对口那么简单。”其中,专业知识的培训是基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原则,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补齐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做好组织工作、推动事业发展、加强群众工作所必备的各种专业短板,持续优化干部治理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的训练是关键。所谓专业能力就是干部对本职工作的精通程度和把握水准。专业能力首先需要科学的治理思维予以指导,因此需要对照习近平提出的“五大思维”能力即战略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以及底线思维能力对干部进行系统训练,确保干部在治理实践中能够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12];能够全景、客观地分析全面深化改革、适应经济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时因势调整治理思路和着力点,锐意进取,并在各要素关联结构中创造性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能够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意识和思维化解矛盾,以法律规范为基准判断是非、定纷止争,坚决和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能够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前瞻预判能力,科学预估和防范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风险,从最坏处考虑构建各项应对和化解策略,掌握主动权、争取最好的治理结果。在科学把握治理之“道”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专业训练提升治理之“术”。严格依据增强“八大执政本领”和塑造斗争精神的目标,通过理论讲授、实践锻炼、情境训练、现场教学等方式对干部进行专业指导和训练,确保其从决策到执行、从原则到实战、从战略到战术能够整体统筹,实现胜任力的持续提升。此外,还要特别强化干部在“关键时候冲得上、危急关头挺得住”所需具备的各项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弘扬是动力。所谓专业精神,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善于进行调查研究、按照专业规范和岗位规律开展工作的科学精神,就是持之以恒、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敬业精神,就是对所从事的工作热爱、专注的执着精神[13]。专业精神是在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中沉淀和涵养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的,因此在专业训练中处于最高层次,直接触及主体之灵魂。一旦专业精神确立、内心确信养成必将能够引领、激励、感召干部在治理实践中始终恪尽职责、求真务实、有所作为。为此,专业训练一定要遵循上述内容构成和晋级规律,聚焦干部专业素养之提升,从知识、能力、思维、精神、作风多个层次和维度系统化设计,实现平时积累、日常实践、危难考验、沉淀提炼的科学集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 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9-09-25(01).

[2]石仲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里程碑[N].人民日报,2019-11-27(09).

[3]郑圣辉.涵养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08-08(06).

[4]丁晓强.忠诚与干净都要体现在担当上[N].文汇报,2019-06-25(05).

[5]唐任伍.“五个敢于”是新时代干部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413/c40531-29923920.html.

[6]何毅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在哪里[N].人民日报,2019-12-26(12).

[7]郭小聪.全面提升地方干部应急治理能力刻不容缓[J].国家治理,2020(2),甲乙合刊.

[8]李辉卫.增强核心意识[J].求是,2016(9).

[9]刘炳香.提高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五个核心要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1).

[10]孙英臣.切实提高新时代干部队伍治理能力[N].河北日报,2019-12-06(07).

[11]李峰.注重培养干部队伍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ex.cssn.cn/dzyx/dzyx_mtgz/201801/t20180103_3803003.shtml.

[12]赵梓斌,刘杰.习近平为何反复强调“战略思维”[N].人民日报,2019-01-25.

[13]祝灵君.做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干部[N].光明日报,2018-01-26(05).

【责任编辑:雨 蕙】

猜你喜欢

队伍建设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