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2018 年某社区早产儿童贫血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11-29李苹

智慧健康 2020年29期
关键词:患病率户籍早产儿

李苹

(北京市昌平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2200)

0 引言

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高危早产儿数量近年也呈上升趋势。目前围生医学和新生儿重症监护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使早产儿存活率逐渐增高,但随之而来的生长发育等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早产儿贫血对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运动和免疫等功能有深刻影响。然而,国内对早产儿贫血研究大多在新生儿期[1-2]。针对出院后返回社区进行健康管理的早产儿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防治早产儿贫血一直是儿童保健中比较重要的工作。为此本调查分析6~12 个月早产儿贫血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旨在找出影响早产儿贫血的具体因素,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到我社区儿童保健门诊进行规范化儿童健康管理的385 例6~12个月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18 例,女性167 例。低于32 周胎龄早产儿38 例,高于32 周胎龄早产儿347 例,其中早产儿出现新生儿肺炎50 例,颅内出血100 例,病理性黄疸135 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00 例。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出生胎龄<37 周;②能在本社区进行定期随访,资料齐全;③早产儿住院时间低于1 周时间;④胎母输血、新生儿溶血病、遗传性血液病以及双胎输血;⑤排除家长拒绝在6 月龄时检测血红蛋白,随访资料记录不全者。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

在儿童体检资料中摘录早产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户籍、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母亲文化程度、孕周),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1.2.2 血红蛋白检测

采用法国ABX MICROS 60 血细胞分析仪器进行手指末梢血检测。

1.2.3 评估指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贫血标准对婴幼儿进行贫血判定,即血红蛋白≤110 g/L 者即为贫血。

1.2.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两种资料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 分析,表示方式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85 例早产儿中贫血的患病率为23.64%。影响早产儿出现贫血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与早产儿的性别有所关联,早产儿性别出现的贫血关系对比有一定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调查发现,早产儿出现贫血的原因与早产儿户籍、早产儿母亲的文化水平、孕周时间、出生时的体重无太大关系,之间对比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 贫血患病率与儿童性别的关系

385 例早产儿中男童218 例,女童167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儿童患病率(n,%)

2.2 贫血患病率与户籍的关系

385 例早产儿中本市户籍243 例,外地户籍14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户籍儿童患病率(n,%)

2.3 贫血患病率与母亲文化程度的关系

385 例早产儿中母亲高中以下学历57 例,中专以上学历328 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母亲文化程度与儿童贫血(n,%)

2.4 贫血患病率与出生孕周的关系

儿童贫血患病率与不同的出生孕周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不同出生孕周与贫血患病率(n,%)

2.5 早产儿贫血患病率与出生体重的关系

385 例早产儿的贫血患病率与儿童出生体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不同出生体重与贫血患病率(n,%)

3 讨论

贫血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引起早产儿贫血的原因很多,包括生理因素及病理等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本调查分析中早产儿的贫血发生率为23.64%,略低于相关文献报道[3-5]。本研究显示户籍、母亲文化程度、出生孕周、出生体重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其原因与本研究样本量不大,且研究对象是6~12 个月早产儿有关系。根据有关早产儿贫血研究发现早产儿贫血主要发生于其出生后2 周之内[6-7],且早产儿的出生孕周、出生体重等是影响早产儿贫血的一个主要因素[8-9]。早产儿出生后,根据出生时的高危情况以及贫血情况,儿科医生都会指导早产儿补充铁剂,及时纠正早产儿贫血情况。随着早产儿的生长,铁储备也会增加,到6 个月后早产儿贫血率会大幅下降。并且相关研究提示临床上对于超过6 个月大的婴幼儿,出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情况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但发生在出生初期新生儿的贫血,特别是早产儿贫血常常容易被忽视[10-11]。所以,本研究中6~12 个月龄早产儿经过出生医院的贫血治疗以及生长发育中造血系统的完善,从而导致户籍、母亲文化程度、出生孕周、出生体重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因此早产儿贫血与早产儿的户籍、早产儿母亲的文化水平、孕周时间、出生时的体重没有太大关联。本研究还发现在性别方面,早产儿贫血是有统计学差异的。分析原因可能是,男孩生长发育较女孩快,血容量增加迅速,血液被稀释,另一方面营养摄入少,如铁、铜、维生素E、叶酸等,所以男孩贫血率高于女孩。

综上所述,早产儿贫血依然是早产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率比较高的营养性疾病。作为社区儿童体检医生,应重视早产儿体重、孕周、性别、疾病等因素对早产儿贫血的影响。在门诊工作随访中,提高早产儿家长在早产儿贫血方面的认识,遵医嘱按时补充铁剂等,定期监测早产儿贫血情况,以预防早产儿贫血的发生或减轻贫血的严重程度,从而提高早产儿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患病率户籍早产儿
婴儿抚触护理法对早产儿呼吸及睡眠的临床观察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早产儿出院后如何护理才正确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征婚信息
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我国高血压人群的一般规律
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