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伦春族的兽皮服饰工艺探究

2020-11-29范铁明袁倩宇

纺织报告 2020年3期
关键词:鄂伦春族皮子染色

范铁明,袁倩宇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1 兽皮文化的历史发展和进程

兽皮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民族文化习俗,让兽皮文化成为了北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中国兽皮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在我国的东北部和新疆北部,而中国东北部地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其中鄂伦春族的兽皮文化应用最广泛。

以游猎为生的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有亚寒带深山密林的大、小兴安岭,由于常年在森林里与动植物共存,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文化和狩猎文化,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让兽皮成为鄂伦春族重要的服饰材料。清朝康熙年间,鄂伦春族被编入八旗,中原地区商人开始与鄂伦春人进行货物交换。这不仅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将内地各式各样的布料与先进的技术带入了鄂伦春族,文化的交融使鄂伦春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服饰。

2 兽皮服饰的形制

鄂伦春族兽皮服饰具有典型的游猎民族兽皮服饰文化特征,由头衣、体衣、足衣、配饰4个部分组成。宽肥大袍绝大多数以鹿、狍、犴皮制作,主要款式有皮袍、皮袄、马甲、皮坎肩、皮裤、套裤等。其中,鄂伦春族最喜爱长皮袍。

2.1 皮袍

男士皮袍较为结实,鄂伦春语称作“尼罗苏恩”,一般分为两种款式,打猎时的短款皮袍和日常生活时的长款皮袍。女士皮袍较为华丽,称作“阿西苏恩”[2],也有长款与短款两种款式。男女皮袍均为右衽大襟,有开叉。男士皮袍上的装饰比较朴素,大多是黑褐色或黄色皮子花边,女士皮袍上饰有许多装饰性的图案,并且在开叉处、领口、袖口、襟边等都绣有精致的花纹,而男士皮袍只在开叉处镶有黑色的皮子。

2.2 皮裤

皮裤用鄂伦春语称作“呐日啊厄日克”,皮裤按照季节分为夏季和冬季,夏季皮裤的原材料是光滑的皮子,冬季皮裤的原材料则是带了绒毛的皮子。男士与女士皮裤的长度和穿法有异,男士皮裤比女士皮裤略短一些,在膝盖以下,裤腰位置有条皮绳系住,像皮带一样。女士皮裤则像是带肚兜,后裤腰像前折,用带子系上,像现代的背带裤一样。

2.3 皮包

皮包也称作“卡皮”,既耐用又美观,皮包不随身携带,一般储存一些体积较大的物品。毛皮背包鄂伦春语称作“卡皮参”,是可以随身携带的中小型包,也是鄂伦春族人的主要配饰之一,男女皆可使用。

3 兽皮服饰制作工艺

3.1 打猎

打猎是鄂伦春族的生活方式之一,他们世世代代追逐着獐袍野鹿,游猎在大、小兴安岭之中,是最后一个狩猎民族。他们一般以狍子为主要的原材料制作兽皮服饰,除此之外,还有鹿、水獭、狐狸、猞猁等。猎物的皮毛会受季节影响,因此,鄂伦春人会根据不同的需求在不同的季节捕捉适宜的猎物来制作兽皮服饰。

3.2 剥皮

剥皮通常是由猎人直接完成的,一般打到猎物即刻剥皮,将有体温的猎物皮毛整张剥下,能够更容易地加工和熟制。猎人从猎物的颈部沿中线将肚皮用刀刨开,一只手紧紧拽住肚皮边缘,另一只手用力将其皮毛与肉分离。猎人技术娴熟,剥皮的过程中很少用到刀子,约十几分钟就能将兽皮完整剥下。

3.3 鞣皮

鞣皮主要分为晒干、发酵、刮梳和拉伸4个步骤。

3.3.1 晒干

为了能使皮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一般会把皮子晒干。晒干后的皮子会比较有张力,不易收缩而减小使用面积。晒干时需要将皮子撑开晾起或者固定在阴凉处,让无毛面斜向上风干,晾晒至八成干即可。

3.3.2 发酵

兽皮无毛的一面会残留许多硬肉筋膜,而发酵能让晒干后的兽皮更柔软。发酵一般有两种方法:(1)用腐朽的植物或碎木块捣碎,加水,均匀地覆盖在皮子上,把皮子卷起来沤制1~2天;(2)先把皮子用水喷湿,再把捣烂的狍子肝或者狍子脑均匀地涂上,把皮子叠起来发酵1~2天即可[3]。

3.3.3 刮、梳

刮、梳是鞣皮最关键的一步,首先人们可以坐在板凳上或地上,两脚夹着待熟的皮子,把无毛的一面朝上,用弧形带齿的刮皮刀“克得热”去掉皮子上的油脂和肉丝,也可以用另一种工具“乌”替代[4]。等到皮子上残存的皮膜和污垢显现出来时,再反复用鞣皮刀“毛丹”或“莫科德让”使劲刮蹭,直到皮子软化,变得洁白柔软为止。

3.3.4 拉伸

拉伸是最后一道工序,几个人以火盆为中心,各自抓着一角熟好的皮子,在火的上方,以火盆为中心向外进行均匀拉伸,直到皮子变得平整、柔软且富有弹性。

3.4 裁剪缝合

鄂伦春族用兽皮制作服饰的历史悠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方法。当缝制一件皮袍衣的时候,一般先将皮袍分为上背、前胸、前襟、后襟和袖子5个部分,再用铁剪“凯起”进行剪裁,剩下的边角料部分也不会浪费,可以用于饰品的制作,将皮子充分利用。

缝制皮子的线是用猎物的筋搓制而成的,根据用途的差异,将筋搓成粗细不一的线绳。例如:粗的筋线用来缝制皮衣,细的筋线用来缝制服装上的一些装饰花纹。

4 兽皮服饰染色技艺

4.1 材料

鄂伦春人擅长因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所赋予的材料,染出来的颜色色泽鲜艳明亮。常用的染材有枯朽的柞树木片和淀树皮,还有一些植物的茎、叶和果实等。淀树皮是黑色的染材,而柞树是黄色的染材,这种染材比较特殊,据记载,在少数枯死的烂柞树里面有像薄膜一样的黄色物体,它覆在木片上,这种木片就是黄色的染材,鄂伦春人把这种染材叫作“依欣”[5]。

4.2 染色工艺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染色制作工艺也有一定的区别,有的地方喜欢用烟熏法染色,有的地方喜欢用水煮法染色。

4.2.1 烟熏法

烟熏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染色方法,其染出的颜色比较单一,只能染出自然的土黄色,方法是把干枯的朽木堆在一起,点燃后会散发一种黄色的烟雾,把已经熟好的皮子架在上方熏烤,熏烤时要注意染色的均匀度。熏好后皮子会呈现自然的土黄色,且颜色牢固不容易褪色。

4.2.2 水煮法

水煮法染色有冷染和热染两种方式,可根据需求自行调整。如染黄色,是用枯死的烂柞树里的“依欣”作为染材,把它从树上摘下来,放进锅子里进行蒸煮。若使用冷染的方式,可把染材“依欣”煮好后放凉,再把熟好的皮子放在水中浸泡,一天后便可取出晾干;若使用热染的方式,则在染材煮好后,直接把熟好的皮子放进水中均匀染色,在染色过程中,把烧热的石头放进染色的桶中进行加热,直到染出满意的色彩为止。热染出的皮子更加均匀,上色效果也比冷染要好。除了染黄色外,还可以用淀树皮染黑色。把淀树的皮扒下来后,用加了盐的水煮成黑色的染料,可以使用冷染或者热染的方式进行染色。染色的深浅度随着时间和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变深,染色完成后便可在有风的地方风干,皮子干了之后用手搓至柔软即可。

5 结语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古老民族的后裔,过着典型的以游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的生活。相比其他游猎民族,鄂伦春族的兽皮服饰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且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但随着时代的变革,鄂伦春族的传统兽皮服饰文化及其制作工艺正在逐渐消亡,因此,保护与传承鄂伦春族兽皮服饰工艺已迫在眉睫。

鄂伦春族兽皮服饰是鄂伦春人在长期艰苦的游猎生活中产生的,它不仅凝结着鄂伦春人炽热的民族情感,同时也是鄂伦春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兽皮服饰工艺更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艺术价值为世人瞩目,同时也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生活观、审美观、宗教信仰观念等。近年来,国家对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视,鄂伦春族兽皮服饰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对这一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鄂伦春族本身的尊重和保护,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皮子染色
无限路及其笛卡尔积、直积的孪生α-距离边染色
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关于路的k-方图的邻点可区别-边全染色和第一类弱全染色
小足球大魅力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G)=8且不含有三角形,4—圈的平面图的完备染色
少数民族音乐
马车夫,他递给我一条鞭子
两类图的b—染色数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