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苗族侗族服饰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2020-11-28杨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

内容摘要: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有其各自的特征,他们文化、习俗及价值观等也体现在了这些服饰上。苗族侗族作为少数民族中的两大成员,其服饰制作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此外,苗族侗族服饰历史悠久,涵盖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意义,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苗族侗族服饰翻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理论,对苗族侗族服饰中的银饰、民俗节日及刺绣工具等进行翻译,以期译出符合目的语读者习惯,又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译文,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 苗族侗族服饰 少数民族文化

一.引言

贵州是苗族侗族的主要分布地,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受外界影响较小,苗族侗族服饰较好地保留了其传统特色。民族服饰体现了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也是其历史、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的缩影。服饰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就像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可以看到该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苗族侗族服饰款式多样、做工精湛、图案生动,是很具特色的两种民族服饰。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外推广有利于向世界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进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翻译是对外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文化不可或缺的方式,因此,翻译民族服饰在对外宣传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理论综述

20世纪70年代之前,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本身出发来研究各种翻译问题。但随着全球交流的不断加深,各国语言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语言所体现出来的差异也不断凸显出来,传统的翻译理论已无法解决翻译中出现的新问题,于是,文化翻译观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充分了解源语文本,考虑语言背后所涵盖的文化,从而真正达到语言文化交流的目的。

文化翻译学派代表人物巴斯奈特指出:“译者要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翻译活动,决不能在在本国文化背景影响下孤立地进行翻译活动”(Bassnet, Susan,2004)。她还阐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以文化作为单位,而不是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交流的行为。3.翻译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4、翻译的原则和规范是不断变化的,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Bassnet Susan,2004)。巴斯奈特强调翻译是为了交流,但是翻译不应该受原文形式所限制,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可根据翻译目的和要求适当对原文内容进行调整,以便读者理解。

苗族服饰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粹,在翻译中,译者要做的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能让读者了解这背后的所蕴含的文化,了解这两个民族的历史、民俗和价值观念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交流。然而,由于苗族侗族服饰所涉及的方面较广,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很多苗族侗族服饰中涵盖中国文化特色的词难以在英语中体现出来,翻译成英文后便失去了其文化特征,这对对传播我国文化是十分不利的。文化翻译观打破了传统翻译的研究局限,将翻译重心从语言层面转移至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中,这很好地解决了翻译中译文“文化流失”这一问题。苗族侗族服饰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而这些文化是向外推广的重中之重,在翻译时,要将这些文化翻译得有中国特色,使这些文化在译文中凸显出来但又具有可读性对译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本文源语文本选自《贵州苗族侗族女性服饰传承研究》,以文化翻譯观为指导,着重探讨文中富含民族文化内容的翻译。

三.苗族侗族服饰中的文化意蕴

苗族侗族服饰体现了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服饰中的图案、佩饰都与其独特的文化息息相关。苗族侗族服饰上图案多是以刺绣完成,这些图案丰富多彩、栩栩如生,每一种都承载了不同的文化。比如苗族服饰中的蝴蝶图案,这一图案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蝴蝶妈妈”的敬畏崇拜之情。除刺绣图案以外,苗族服饰中的银饰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银饰是苗族侗族服饰中主要佩饰,在苗族人看来,银能驱赶邪恶,佑人平安,因此苗族人会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佩戴上不同款式的银饰。例如八仙帽和长命锁,长命锁是佩戴在孩童脖子上的一种饰物,一般是用银打制而成,相传孩子带上长命锁就能驱邪避灾,因此很多苗族侗族孩子出生不久就开始佩戴。由此可见无论是种类繁多的服饰图案还是造型各异的银饰都蕴含了不同的文化意蕴。

四.文化翻译观在苗族侗族服饰翻译中的应用

由于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信仰、民俗,因而所呈现出的文化也存在千差万别。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些差异同样也反映在了语言上,对于同一个东西的描述,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在翻译时,如果遇到具有不同文化的内容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要求和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准确地理解和传达原文含义即可,这样才能达到文化的功能等值。要是脱离源语文化,对源语文化缺乏理解,那么这种弊端会直接体现在译文中,造成的结果就是读者难以读懂译文。在翻译中尤其是外宣类文本中一定要避免此类问题。基于文化翻译观,本文采用直译、意译、增译、音译、加注等方式,从神话传说、民俗节日、图案与工具以及饰品等几个方面来一一叙述苗族侗族服饰文化的翻译。

4.1神话传说

苗族侗族具有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神话传说,如蝴蝶妈妈、龟婆造人、蚩尤传说等。这些神话传说大胆而富有想象,在贵州,这些故事在苗族侗族中广为流传,很多也被运用到服饰的纹样中。神话传说彰显了苗族侗族人民的智慧,凝聚了民族文化内涵。根据文化翻译观,在翻译时,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文字的传递方面,译者需要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这些富含文化特色的内容在译文中得以保留,让目的语读者能感受到这两个民族独具魅力的文化。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得目的语读者在理解译文时可能会存在困惑,因为很多东西采取直译的方式是无法表达出其具体内涵的,目的语读者读到这样的译文会不知所云,也无法明白原文内涵。所以当直译无法达成文化功能等值时,可以采用增译或者加注的方式,以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

例1蚩尤

据史料记载,蚩尤是苗族人的祖先,也是苗族人非常崇拜的人物。如今,蚩尤在苗族人心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苗族人将蚩尤的形象应用于服饰中。蚩尤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他还体现了苗族人对先祖的崇拜,背后蕴含了苗族的历史文化。在翻译该词时,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音译加注既能保留原文的特色,原汁原味的呈现原文,也能让读者理解这背后的所富含的蚩尤文化。因此,故将其翻译为Chiyou(According to legend,he is an ancestor of Miao people),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可以让读者知道蚩尤是苗族人的祖先这一背景信息,便于他们理解。在外宣类文本的翻译中,一定要严肃对待这些富含文化的内容,这是译文的精髓,如果只是做到一种文字与另一种文字的转换,那么就丢失了原文中最富文化内涵的东西。

例2蝴蝶妈妈

在苗族古歌中,蝴蝶妈妈是苗族人的祖先。蝴蝶纹也是苗族侗族服饰中最普遍的纹样。因此将其翻译为“Mother Butterfly”,蝴蝶妈妈被苗族人视为人之祖,蝴蝶也具有生殖的文化内涵,翻译为英文时,这种文化也必将在译文中有所体现。直译保留了原文的形式,能给以读者最直观的感受,在理解上也不存在困难,使得两种语言达到了很好的融合。

4.2民俗节日

在不同的节日或仪式里,苗族侗族所穿服饰也会有不同。苗族侗族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节日体现了他们的宗教信仰、祭祀文化,是个他们历史文化的积淀。苗族侗族节日主要有苗年、龙舟节、四月八、吃新节、牯藏节等。这些节日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翻译时为了能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译文多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等。

例3冻鱼节

冻鱼节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二日,是贵州从江地区侗族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侗族人很重视冻鱼节,很多在外的人这一天都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并享受一顿鱼宴。冻鱼是将鱼宰杀好,加上调料煮熟后连鱼带汤一起放置,冷却后的鱼和汤类似果冻,便因此将其命名为“冻鱼”。冻鱼节也是侗族人民纪念先祖,庆祝丰收的一种活动,翻译时要把冻鱼这种外形特征和其蕴含的民俗文化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原文与译文在文化功能的等值。因此,将其翻译为 Coagulated Fish Festival(a traditional sacrifice activity of Dong Minority)。为了保留原文包含的文化信息,这里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但是,对于目的语读者,这种文化是陌生的,采用直译的同时还得加上注释,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这样有利于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

例4萨玛节

在侗族人心中,萨是至高无上,是他们心中最具影响力的神,侗族人十分崇拜萨,在重大活动和节日中都要祭萨。萨玛节是侗族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为每年的农历正月或二月,或者农历九月或十月,萨玛节举行时间长,场面壮观,足以看出侗族人对其的重视。萨玛节是侗族人为了寻求神灵庇护而形成的一种祭祀活动,体现了他们崇尚神灵的宗教文化。翻译该节日时,采用了音译加注的方式,译文为Sama Festival(a sacrificial activity to Sa,the god in the heart of Dong people)。因为英汉文化间存在诸多的差异,萨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词,导致了词义的空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了加注的方式,补充了萨玛节是一种祭神活动,而萨是侗族人心中的神灵这一信息,这样虽然不忠实于原文,但却便于读者理解。

4.3工具

苗族侗族服饰中的图案纹样色彩丰富、形状多样,每一种都富含不同的文化意蕴。在苗族侗族服饰中,刺绣都是主要的装饰手段,因而这两个民俗的刺绣技艺十分精湛,苗族的苗绣更是闻名中外。刺绣工具在苗族侗族女红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翻译价值。

例5绣花篮

绣花篮是做女红时用来陈放针线、剪刀、布料等的一种存放工具。绣花蓝款式多样,通常以长方形及圆形居多,多由竹子编制而成。绣花蓝采用直译是行不通的,无法体现其真正含义。为了在译文中体现绣花篮的特性及用途,这里采用了意译的方式,将其译为“bamboo basket for placing needles and thread”,这样保留了绣花篮是竹制这一属性,让读者了解到其用途,保留了其基本文化特征。

例6蜡刀

蜡刀是制作蜡染时用于点腊的一种工具,用来在布料上绘制各种图案,其材质以铜和铝居多。翻译蜡刀时,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将其译为wax knife,这样翻译有利于保留源语的特色,符合源语的形式。

4.4银饰

银饰是苗族侗族服饰的主要构成部分,银饰的种类繁多,身体各部位佩戴的银饰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寓意。银饰与苗族侗族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紧密相连,在苗族侗族中,银饰是衡量一个家庭经济的标准。苗族女孩结婚时会穿成套的银饰出嫁,这些银饰都是由其家人为其准备。银饰背后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比如图腾崇拜以及驱邪避灾的文化功能。

例7长命锁

长命锁是一种饰物,也是一种吉祥物,多以银制为主,上面刻有“长命百岁”的字样。人们相信长命锁具有驱邪避灾的功能,能让孩子免受一切灾难。因此,很多孩子出生不久后大人就会准备长命锁将其戴在孩子脖子上,希望孩子能长命富贵。长命锁寄托了大人对孩子的美好祝愿,也涵盖避灾去邪的民俗文化功能。若直接将其译为longeval lock,读者无法理解其意义,长命锁所承载的文化也无法体现出来。综合考虑将其译为silver lock for blessing and peace,这里增译了长命锁文化功能,这样读者读到译文时便能理解长命锁的寓意,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的交流。

例8花银梳

花銀梳是苗族侗族的一种银饰,兼具实用与装饰的双重功能,可以用作装饰品,也可用来梳发。翻译时,为了让读者了解到花银梳的外形特征,将其译为silver comb decorated with patterns,这样有利于读者了解花银梳的外形特色,增强读者对苗族侗族物质文化的了解。

例9榜香由耳环

相传榜香由耳环是苗族一种耳饰,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榜香的女神。这里翻译时采用了音译加注的方式,Bangxiangyou earrings(an earring is made to commemorate a god called Bangxiang)。榜香由不仅仅只是一种饰品,它还体现了苗族人对神灵的感恩和敬畏之心。在译文中,要表达出这背后的文化,所以这里采用了音译加注的方式。

五.结语

文化翻译观突破了传统理论的束缚,在翻译过程中赋予了译者极大的主动权来灵活处理译文,使译文不再受原文形式所限制。在苗族侗族女性服饰翻译中,很多富含中国文化意蕴的内容采用直譯的方式很难准确表达其含义,对这些内容的处理需灵活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及策略,让译文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同时也能向读者传达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从而真正实现文化的对外交流。

参考文献

[1]Susan Bassnet.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邓巨,秦中书,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评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3):104-106.

[3]段峰,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文学思想评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8-92.

[4]李建军.文化翻译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宋引秀,郭粉绒. “文化翻译” 观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5.

[6]孔巧. 文化翻译观下苗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苗族服饰文化为例[J]. 海外英语,2017.

[7]乐萍,目的论视角下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8]张小荣,曾海玲,何盛莲. 从少数民族的中译英中探究归化与异化翻译技巧的实际应用[J].英语广场,2017.

[9]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介绍:杨华,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古旧家谱学术价值简论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演变与传承:白族服饰文化解析
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藏羌彝文化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的思路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