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贫困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2020-11-28万芊

时代人物 2020年24期
关键词:贫困治理

万芊

摘要:新时代中国贫困治理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以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成功运用,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消除贫困的决心意志和艰苦奋斗,伴随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历史进程,得益于全党全国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各方面积极因素和智慧力量的有效汇聚。

关键词:贫困治理;党管扶贫;举国治贫;精准施策

1牢牢把握道路方向与奋斗进程的统一,始终坚持党管扶贫、举国治贫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坚持把消除贫困的历史进程融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树立远大理想、实现共同理想、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四个标志性历史维度,从而使党领导脱贫成为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使脱贫攻坚的奋斗史成为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不断强化党对扶贫脱贫的思想领导。在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成果和经验启示的基础上,对统筹贫困群体与群困个体需求,统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产业发展与民生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再认识、再实践,深刻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关键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运用的又一典范,成为新时期全党全社会脱贫攻坚的强大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二是不断强化党对扶贫脱贫的政治领导。坚持把消除贫困上升为国家意志、国家战略、国家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得到了贯彻,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全面形成,各项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落实,从国家扶贫专项、中央财政支持和地方财政补贴、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扶贫脱贫并举等宏观战略布局,到设立“国家扶贫日”,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再到各部门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国有企业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无不体现了党集中统一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举国治贫”的磅礴力量。

三是不断强化党对扶贫脱贫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实行“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实行最为严格的考核机制,逐级压实落实脱贫责任。在具体实践中更加注重加强基层基础建设,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扶贫开发,要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扶贫工作中得到充分彰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牢牢把握目标任务与现实条件的统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1]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的精髓,社会全面进步的诉求者、创造者和享用者都是人民。贫困人口是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最需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其根本利益的弱势群体。党的精准扶贫方略,坚持站在“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发展、维护人的权益、尊重人的创造[2]”这一唯物史观高度,把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统筹发展成果和各方面资源力量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贫困个体聚焦。

在物质层面,坚持从人的需求分析入手,统筹经济社会建设成果与全面消除贫困目标,着眼我国社会需要的结构、层次、内容、形式、主体重大变化,非物质需要、高层次需要、综合性需要、社会性需要、个性化需要日益凸显这一发展实际,确立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总体任务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整体贫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此后,逐步按照扶贫对象识别精准、致贫原因查找精准、脱贫需求分析精准的要求,因地制宜确定扶贫路径,分类指导配套帮扶措施。

在精神层面,注重把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决胜条件,广泛调动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创造力,把激发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因人施策、个性帮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与脱贫攻坚的配套衔接,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教育培训、创业扶持、发展特色、典型示范、分红激励等途径,进一步释放广大贫困地区的生产活力,切实变“输血”为“造血”,实现“他扶”与“自扶”相结合。

3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与实践方式的统一,始终坚持精准施策、标本兼治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包括贫困问题在内的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发展既是目标道路,也是方法手段。新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本质上仍然是发展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也是导致贫困问题的深层次根源。为此,在消除贫困的历史进程中,既要狠抓“发展速度”,也要注重“发展质量”。

“发展速度”集中体现在实践层面,更加注重把产业发展作为中国大规模减贫的直接驱动力,把“发展动力”转化为“脱贫动力”,通过产业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组织创新,优化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有效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进一步增加就业、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缩短贫困人口由脱贫到致富,再由致富到小康的转变周期[3]

“发展质量”集中反映在认识层面,更加深刻认清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乃至在个别地区存在反复性的特点,用“发展的可持续”实现“贫困的不可持续”,坚持把解决过去的发展问题、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的总体要求,在具体工作中既有针对贫困人口现实生活需求的具体考量,也有针对贫困地区今后发展的相应安排,统筹考虑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当前脱贫攻坚和未来发展致富的历史现实需求,成为推动扶贫工作由“量变”到“质变”跨越的显著标志。

4 牢牢把握民族復兴与人类发展的统一,始终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问题是最大的短板。因此,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基础和首序环节。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到2020年底,中国即将全面消除世界1/5的绝对贫困人口,这不仅创造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同时也是人类减贫斗争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在消除贫困事业中开展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以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再次生动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共产党作为负责任的大党的形象,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免受贫困威胁”这一基本人权,作为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是普世价值的本质体现和真正内涵,是对中国人权的有力维护和真正尊重,是对全球治理的务实思考和真正贡献,从具体实践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断的科学真理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4]中国在多年来消除贫困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坚持”“五个一批”“六个精准”思路举措,实现了脱贫质量与脱贫时效的辩证统一,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辩证统一,脱贫与致富的辩证统一,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样板,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减贫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5

[2] 武汉大学国发院脱贫攻坚研究课题组. 以产业发展保障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战略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 2019(6).

[3] 邵芬, 徐运红. 社会救助与人格独立[J].旅游研究, 2005, 016(002):13-15.

[4] 汪三贵. "六个精准"决胜扶贫攻坚[J].发展, 2016(01):6-6.

猜你喜欢

贫困治理
PPP扶贫模式研究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综述
浅析习近平困难群众利益保障思想
如何让基层干部甩开膀子抓脱贫
以内源发展的社会政策思维助力“精准扶贫”
贫困治理转型与“治理型贫困”的兴起
互异与共融:民间组织参与藏区贫困治理的能力比较与路径探究
贫困治理视角下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研究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农村贫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