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化思想下分块三角形矩阵的教学案例设计

2020-11-28何俊时文俊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转化思想教学设计

何俊 时文俊

【摘要】在不占用更多课时的前提下,将以主对角线为参照的2×2块分块下三角形矩阵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基于转化思想对分块三角形矩阵逆矩阵的求法进行了教学设计,为线性代数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转化思想;分块三角形矩阵;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项目(2017GGJS193),混合式课程项目《线性代数》(SDHHSKC-2018-A08)

真正的数学教育,是学生离开了学校多年以后还能记得的东西.那一定不是某个定理公式或解题技巧,而是数学内涵之美给予学生的启迪.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指出:“数学美的内涵可概括为:协调性、统一性、简单性、对称性和奇异性.”数学的美,虽不像动态的音乐那么悦耳,但在“转化思想”下也能奏出美妙灵动的音符.“转化思想”是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即将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理论中无不渗透着转化思想.常见的转化方式有:复杂到简单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特殊到一般的转化,未知到已知的转化,陌生到熟悉的转化等. 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把理论结果呈现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进行“火热的思考”,体验“转化思想”的灵动之美,将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慢慢渗透给学生,将 “一堆”的数学符号、数学公式及“繁琐”的推理证明,还原为一段段喜怒哀乐的心境,升华为一种数学素养.本文基于“转化思想”对分块三角形矩阵的逆矩阵的求法进行了教学案例设计,以期抛砖引玉.

1 主对角线分块三角形矩阵

在吴赣昌主编的《线性代数》教材§2.4分块矩阵中,简明地给出了分块三角形矩阵的概念,直接给出了s×s块分块对角阵的性质,学生觉得非常突兀,常常会被那一堆的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搞得晕头转向.分块矩阵用得好可以使计算简化,但分块矩阵的问题比较复杂,关键是应该怎么分块,大多数学生是搞不清楚的. 很多学生因为矩阵分块把本来能够做对的题目也做错了,有点事与愿违.事实上,手算的矩阵题目,矩阵的规模都不会很大,没有必要分块;实际应用时,矩阵运算都是由计算机完成的,也没有必要分块.所以,对分块矩阵的逆矩阵的学习,教师在授课时,要本着“重思想轻计算,重方法轻识记”的宗旨,在不占用更多课时的前提下,合理地设计教学案例,抓住最基本的研究对象主对角线2×2块分块下三角形矩阵展开讨论,再将基本的对象特殊化到2×2块分块对角阵,然后再推广到s×s块分块对角阵.

1.1 主对角线分块下三角形矩阵

案例1  对于主对角线分块下三角形矩阵H=AOCB,其中A为t阶矩阵,B为k阶矩阵.

转化分析 问题(1)【一分为二】教师要分析求|H|的突破口,考虑到H为抽象矩阵,用定义、化三角方法计算其行列式显然不合适,但有一个子块为O矩阵,可考虑用降阶定理.但是,即使选择零最多的列进行展开,由于B的存在,仍然具有困难.如果将B特殊化为单位矩阵便可以采用降阶定理.据此,根据分块矩阵的乘法将H一分为二,转化成

问题(1)解决的关键是将复杂的行列式转化到简单的行列式的计算上来.

问题(2)【追根溯源】在§2.3中学习的伴随矩阵法求逆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从运算量的角度来看,只适合二、三阶矩阵求逆.对于高阶矩阵H并不适用,我们可以追溯逆矩阵的定义,只要能得到一个矩阵与H相乘为单位矩阵即可.据此,采用正向思维设H-1=X11X12X21X22,由HH-1=E,建立矩阵方程组

问题(2)解决的关键是将直接求H-1的问题转化到间接去求一个与H相乘为单位矩阵的矩阵上来.

1.2 主对角线为参照的分块上三角形矩阵

案例2 对于2×2块分块上三角形矩阵ACOB,其中A为t阶矩阵,B为k阶矩阵.

(1)求ACOB;

(2)当A,B都可逆时,求ACOB-1.

转化分析 对于案例2完全可以照搬案例1的方法,但是考虑到上三角形和下三角形从形式上就是转置的关系,可以利用分块矩阵的转置运算、行列式的性质以及矩阵逆运算的性质将2×2块分块上三角形矩阵转化为2×2块分块下三角形矩阵,借用案例1已经得出的结论进行计算.具体做法如下:

案例2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未知问题与已知问题的关系,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套用已知问题的现有结论展开研究,有事半功倍之效.

2 副对角线分块三角形矩阵

案例3 对于副对角线2×2块分块下三角形矩阵OABC,其中A为t阶矩阵,B为k阶矩阵.

(1)求OABC;

(2)当A,B都可逆时,求OABC-1.

转化分析 对于案例3同样可以照搬案例1的方法,但事实上副对角线分块下三角形矩阵OABC只需要作若干次列交换就会转化成主对角线分块下三角形矩阵AOCB.

问题(1)【心中有数】利用行列式交换两行(列)变号的性质,关键是计算出列交换的次数即可. 将A的第1列所在的列逐一和B所在的列进行邻换,需要k次交换,A有t列,故OABC→AOCB,需要做tk次交换,故

问题(2)【意犹未尽】事实上,根据§2.5矩阵的初等变换中的定理2及定理3,由OABC做tk次关于列的初等互换变换得AOCB,所以必存在可逆矩阵P,且P为tk个初等互换矩阵的乘积,即

(3)利用分块矩阵的转置运算、行列式的性质以及矩阵逆运算的性质将2×2块分块下三角形矩阵转化为2×2块分块上三角形矩阵,进而得到以下结论,即

这种基于转化思想的讲授方法,能够迅速且巧妙地缩短新旧问题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可以保证教师轻松愉悦地完成本次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前段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性質的理解.其中,利用行列式定理将研究对象“一分为二”是间接计算行列式的重要方法;利用§2.3定理1的推论1“追本溯源”是求逆矩阵的基本思路;将分块三角形矩阵特殊化,可以得到分块对角阵的相应结论,达到“一举两得”之效;将2×2 块分块对角阵的结论“乘胜追击”便可以推广到s×s块分块对角阵,达到“开枝散叶”之效;抓住新旧问题的关联,巧用转置,将2×2块分块下三角形矩阵转化为2×2块分块上三角形矩阵,新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柳暗花明”的“转化”之美;激发学生“转化思想”的意识,引导学生探索如何将“副对角线分块三角形矩阵”转化为“主对角线分块三角形矩阵”,让学生亲身感受“转化思想”的灵动之美.

教学实践表明,对于案例3的问题(1), 学生可以抓住问题的关键,就是利用行列式交换两行变号的性质完成转化,计算出交换的次数,做到“心中有数”即可.对于案例3的问题(2),学生探索的热情高涨,利用转化解决问题的想法意犹未尽,绝大部分同学都开始了积极的思考,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地提醒学生§2.5矩阵的初等变换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基于“转化思想”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三要一不要”.一要通过巧妙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转化”, 激发学生的“转化”意识.二要通过生动的表达让学生感知“转化”,增强学生的转化思维.三要通过严谨的推理让学生体验“转化”,提高学生的转化能力.切记不要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参考文献】

[1]吴赣昌. 线性代数[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转化思想教学设计
例谈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绽放”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