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产业合作工作的研究报告

2020-11-26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产业合作课题组

天津经济 2020年5期
关键词:天津贫困户企业

◎文/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产业合作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历史上的绝对贫困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以空前的力度,集合了全党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推动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持续向纵深推进。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产业合作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途径,发挥着为受援地区造血生肌、长效带贫防止返贫的重要作用。

一、产业合作的内涵

产业合作是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人才技术支撑、机制平台建设等多种途径,引导支援地区的企业赴受援地区投资兴业,通过雇佣就业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促进受援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地发展各类地方特色产业。

二、产业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政策理论基础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要求。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以“产业扶贫”实现 “长效脱贫”,制定了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等一系列产业扶贫任务。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今后三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更加有效开展。《指导意见》将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作为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之一,要求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创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贫产业园,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鼓励中医药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中药材基地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应对疫情影响做好脱贫攻坚连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努力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保持攻坚态势,咬定目标,狠抓攻坚落实,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求疫情防控战和脱贫攻坚战 “双战双赢”。

(二)经济理论基础

1.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共生理论”,强调协作区域参与主体相互促进、共存共享、互惠互赢和共同发展,从而获得任何个体无法达到的高发展水平和整体的最大利益。

2.产业梯度转移和东西部产业合作理论。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则是推动区域合作的根本动力之一。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各区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产业分工。在此基础上开展产业对接,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内产业部门不断分解,进而开展区际产业转移。区域间发生产业转移的前提是产业级差的存在。我国东西部地区优劣势相反,自然、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各方面存在的互补性差异,成为区域之间相互合作以及联动发展的条件。

三、天津开展产业合作的典型做法

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天津将产业合作作为带动受援地区贫困群众长效脱贫的主要途径,全力引导企业在受援地投资建设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受援地区形成造血机制。2019年以来,天津累计引导212家企业赴受援地区投资,新增投资额13.29亿元,形成了“企业+市场+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农户”、农业合作社定向合作等产业合作扶贫模式,带动近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

(一)建立各方联动统筹机制,凝心聚力推动产业合作

1.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成立由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各成员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全市开展产业合作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组织各成员单位层层分解任务指标,细化工作措施,建立工作台帐,压实目标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扎实开展产业合作工作。按照项目化、清单化、节点化的标准,对引进龙头带动企业工作实施落地、重点在谈和储备“三个一批”滚动管理,每月进行推动和更新。

2.聚集多方合力,建立各方联动机制。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牵头与受援省市建立起稳固的省市县三级问题协调解决联动机制,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组织各区发挥主体责任,帮扶力量尽锐出战,携手结对县产业合作牵头部门,同步服务产业项目落地,落实产业合作任务指标。组织各前方工作机构充分利用身处战役一线的优势,协助开展招商推介,做好人员交流、数据共享方面的互联互通。组织各市级部门发挥自身优势,与结对区建立产业合作联动机制。

(二)贯彻项目观项目法,以项目为抓手推动产业合作

1.立足受援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引导种养业企业利用当地土地价格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培育壮大阿旺绵羊、陇东黑山羊等特色养殖品种,在道地药材核心产区建设药源基地、扶贫项目基地和扶贫车间,形成了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推动塑钢门窗、有机肥、畜牧盐、防疫物资生产等工业企业,发掘当地市场需求和技术空白,充分利用当地的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寻找投资机会,发展壮大自身,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与消费扶贫有机结合,利用扶贫832平台、中国社会扶贫网等多种途径,推动天津落户受援地区商贸企业深入贫困村合作社和贫困户,采购销售受援地区特色扶贫产品,丰富天津市场品种供应的同时,带动受援地区贫困群众快速脱贫。

2.密切与受援地合作交流,为企业搭建对接平台。以“津洽会”“扶贫产品展销会”等大型活动为平台,成功举办首届天津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产业帮扶专场招商推介会、京津冀协同发展(津承)开发区对接会等推介活动。组织开展“千家企业扶贫行”“津企陇上行”“民营企业西部行”等活动,引导企业赴受援地洽谈考察。

(三)加大政府引导力度,谋划大项目好项目

1.引入专业智库助力受援地区打造特色产业。委托专业咨询公司高水平编制《天津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战略合作产业目录和项目库》,引导企业通过项目库寻找投资机会,并通过天津日报、津云、官方网站和公众号等多种媒介和现场推介会,扩大宣传效果。特别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项目库,开展云推介,确保产业合作升级加力不断档。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接受援地区,确保到县财政资金原则上50%以上优先支持产业帮扶项目。设立总额为4000万元的天津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产业帮扶专项扶持资金,对产业带贫效果良好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同步对接甘肃省,推动设立甘肃省产业扶持资金,资金总额2000万元,专门面向天津落户甘肃受援地区企业。津甘两省市形成资金政策合力,共同助推天津企业在甘肃省发展壮大。

四、天津产业合作的典型模式

(一)以种养殖业为代表的直接带动模式

1.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天津赴受援地区投资的企业利用当地的自然禀赋资源,开展规模化牛羊生产、特色果蔬和道地药材种植加工等种养殖业,已推动当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天津食品集团全力打造 “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保护价收购)和“龙头企业+乡镇级分场 (合作社)+养殖大户+基础农户”的肉羊全产业链扶贫模式,在承德市围场县的 “百万只优质肉羊产业化”项目总投资3.5亿元,完工运营后将形成肉羊饲养、技术服务、产品加工和销售一条完整的肉羊产业链条,围场县肉羊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天津某公司在甘肃省镇原县设立湖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积极发掘当地市场空白,追加投资新建屠宰加工厂、畜牧盐加工厂等,深度拓展配套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带贫效果。天津药业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先后在甘肃、新疆和田等受援地建立中药材产业基地。2019年以来,天津共有60个种养殖及深加工项目投资对口受援地区,实际投资额3.92亿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1.82万人。

2.产业带贫模式。目前,天津企业在受援地区从事的种养殖及深加工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稳定、丰富多元的带贫模式,主要包括“公司(商贸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扶贫产业园区+企业+贫困户”“电商平台+贫困户”等多种形式。通过雇佣直接带贫和利益联结机制间接带贫两种方式,推动当地贫困户形成了“一地生四金”(租金、薪金、股金、红利)的增收模式,带贫效果广泛而稳定,实现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多方共赢的利益格局。

3.产业模式优缺点分析。优点:一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特色资源,发挥当地土地价格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基础和企业资源,能够较快捷地形成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既可满足受援地区的市场需求,又可拓宽天津肉类、蔬菜、中药材等供货来源,为天津市民提供优良产品。二是与当地合作社、农户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合作社与企业直接对接,降低了合作社的运营成本、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公司在生产环节对合作社特别是贫困户让利或优先收购,为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技术支持与服务,避免了企业直接与贫困户合作导致交易和服务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通过多重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扩大产业带贫范围,带动当地贫困人口稳步脱贫。缺点:一是产业见效周期比较长,大多需要三年以上,造成企业前期投资较大,资金回笼较慢。二是种养殖业受季节、气候影响明显,风险较高,融资难度比较大。三是项目多位于偏远地区或山区,产品运输成本高,抬高了产品价格,影响了市场接受程度。四是行业普遍利润率较低,对当地财政税收贡献率不高。

(二)以工业企业为代表的就业创收模式

1.产业发展情况。2019年至今,天津引导赴受援地区投资落户工业企业40家,投资额4.64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数1.19万人。企业利用当地市场空白或市场政策利好,自建厂房或入驻产业园区,广泛涉足新型建筑材料制造、特色装备制造、芯片制造、服装加工、零部件装配、食品生产等各类行业,涵盖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等多种产业模式。

2.产业带贫模式。企业主要通过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直接雇佣解决贫困人口就业的方式实现带贫效果,部分企业通过二产带一产推三产、校企融合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展带贫渠道,实现了良好的带贫效果。

3.产业模式优缺点分析。优点:企业基本都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部分企业在规模上、技术上都居于国内领先位置,并带动配套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高当地产业技术水平,延伸拓展产业链,形成长效造血机制,长远发挥产业带贫效果。缺点:一是企业产业带贫模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雇佣直接带贫,缺少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的间接带贫,产业带贫效果未能充分发挥。二是企业招聘工人要求较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部分岗位需要较长时间的岗前培训。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往往不能满足招聘要求,存在企业用工需求与当地劳动力条件不匹配的情况。

(三)以商贸企业为代表的利益联结机制间接带贫模式

1.产业发展现状。2019年,天津助力消费扶贫引导商贸企业落户受援地区,目前已达到66家。商贸公司与当地合作社、农户开展紧密的合作,通过订单式种植、加工和采购,将小米杂粮、蔬菜水果和牛羊肉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农特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天津乃至全国市场,获得消费者的普遍认可,也有力带动了当地合作社做大做强。2019年商贸企业采购额达到2.79亿元,带动受援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3.72万人。

2.产业带贫模式。商贸企业通过合作社或直接采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品,雇佣当地贫困群众从事产业初加工、包装装卸和物流运输等工作,可以快速打通利益联结机制的带贫通道。

3.产业模式优缺点分析。优点:一是带贫效果立竿见影,覆盖面也比较广,通过收购贫困群众农产品,较好地缓解乃至减少农产品滞销的情况。二是商贸公司业务模式灵活、业务范围广泛,成为了商业信息汇集的 “信息港”,开展业务的同时也帮助了商业伙伴发掘市场空白,牵线搭桥促成各方合作。随着商贸流通交往交融不断深入,还直接带动了一批藏香猪、跑山鸡养殖、蔬菜种植等天津投资的种养产业和冷链物流项目落户当地。缺点:企业属于轻资产投资,受市场行情影响比较大,流动性比较强。企业普遍技术含量不高,对当地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带动作用不够强。

除上述三种主流产业带贫模式以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指引下,各地还出现了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等多种模式,建立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点源”贫困户脱贫有机衔接。多种产业带贫模式繁荣共生,既能为受援地区贫困群众带来稳定收益,又强调农户的参与性,有利于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增长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五、天津产业合作短板问题

(一)扶贫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

天津在受援地区投资企业以发展种养殖和深加工业为主流模式,县域内龙头企业数量很少,产业链条延伸还不够深入,配套产业部分存在空白,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各受援县(市、区)的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仍不够鲜明,容易出现一拥而上进而同质化竞争的情况。

(二)种养业企业资金压力比较大

资金方面,种养业企业前期投资较大,产业见效周期普遍较长,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产品利润方面,种养业本就利润较薄,企业与合作社和农户合作,承担着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稳定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任务,相当比重的企业利润要用于股金分红,再加上受援地区运输成本高,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三)产业配套政策精准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产业配套政策与企业需求尚未完全匹配,部分企业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同时当地对贫困户缺少针对性的劳务培训,当地贫困户多数不能达到企业用工要求。产业配套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快,个别县缺少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企业只能带回天津或其他地区进行检测,增加了企业成本,也影响了本地农产品市场化、产业化的速度。

六、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产业合作带贫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在开展产业合作的工作中,对产业合作带贫模式持续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密切对接受援地,对短板问题通过用足用好扶贫政策、设立公益性扶贫专岗、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探索围绕工业园区需求设立劳务公司和生活服务公司、引导企业开展消费扶贫和村企结对等途径,力求尽快实现带贫效果,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带贫模式。

(二)进一步利用政府采购政策助力种养业发展

加快引导天津落户受援地区企业注册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协调受援地区加快对天津落户企业的注册审核,合力提高天津企业在该网络销售平台的进驻率。充分发挥商贸公司作用,促进扶贫产品的产销对接,利用各级预算单位定向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份额预留,积极采购受援地区扶贫产品。

(三)进一步加大精准对接精准招商的工作力度

依托 《天津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战略合作产业目录和项目库》,通过津企陇上行、津企承德行、千家企业扶贫行等活动,引导更多适合当地发展实际、能够有效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的产业合作项目落户。积极对接受援地区,进一步健全两地协调机制,着力解决企业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统筹各层面不断拓宽政策优惠空间,推进产业合作项目加快落地。

(四)进一步加大与受援地区产业合作政策推动力度

加强与受援地区产业扶持政策的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天津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撬动作用,强化对天津企业在受援地区产业合作项目的扶持力度。推动受援地区同步落实各项产业带贫扶持政策,对带贫效果好的项目,在安排生产补贴、贷款贴息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针对产业合作项目用工需求,指导扶持受援地区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就业技能培训,增强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提高当地就业带贫水平。

(五)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不断完善天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考核体系和监督体系。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产业转移长效机制,将脱贫攻坚与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工作相结合,依托天津招商资源,积极对接天津对口帮扶地区,促进项目双向落地。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受援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

猜你喜欢

天津贫困户企业
如果天津有“画”说
企业
企业
企业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天津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