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浸润文化 探寻意象

2020-11-25梁贵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梁贵

[摘要]古典诗词是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而意象作为诗词中的情感载体,在诗意的理解和内涵的把握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对意象进行正确的解读分析是提高教学效率、浸润传统文化的关键步骤。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还原诗歌形象,求证诗词背景,通过反复诵读和多方对比,促进学生对意象的解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意象研究;浸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 31-0061-02

古诗词是浸润文化、传承经典的重要途径,古诗词学习是学生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方式。而意象是学生在解读诗意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意象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不仅有助于诗意的解读,同时也能作为特定的文字符号,传递着特殊的意义。只有把握好古诗词中的意象,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还原诗歌形象,促进感性审美

音乐美、形象美、意蕴美是诗歌最鲜明的三大特征。在领会詩词意象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步骤是还原诗歌中的形象。在日常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常常将重心放在积累和理解上,对诗意的解读常常只是凭借注释。尽管这种教学方式符合课标要求,但是太过理性、专业,令诗歌的形象性特征无法得到有效彰显。而从诗歌形象入手,对意象展开分析,无疑更加高效。

例如,《雪梅》是一首咏物说理诗,表现的核心意象有两个,一个是雪,另一个是梅花。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揭示出世间万物各有千秋的深刻哲理。因此,教学时可以从此切入。首先,让学生对雪之洁白、梅之清香的形象有个清晰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体会二者之间形象的异同,引发学生对诗中哲理的思考。其次,教师和学生一同诵读《雪梅》这首诗,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雪”“梅”之间的关系。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提示,让学生从雪、梅各自的特征进行推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在漫天飞雪中探出几树梅花,更增添了严寒中的生机;而梅花在大雪中开放,又突出了其的一身傲骨。最后,师生一同品读诗歌、回味诗歌,主旨自然随之浮现。

在品读诗词的过程中,针对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能只从字面出发,而是需要从诗歌的形象出发,再回归诗歌的意象,这样由表及里,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二、求证诗词背景,建立意象联系

言为心声,形为意表。包括诗歌在内的所有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作者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想要正确解读一首诗歌中的意象,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对诗歌背景的探寻与分析。事实上,小学阶段的诗词教学虽涉及对背景知识的讲解,但是相对基础,并不深入,对诗人、社会信息等相关内容的发掘不够全面,意、象之间也缺乏联系。

例如,在教学《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这首词时,在引导学生品读作品意象的过程中,教师应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讲解。词人张志和早年有着光辉的仕途,16岁就中明经进士。但是好景不长,张志和后来获罪遭贬,从此对仕途彻底灰心,情愿浪迹江湖。而“渔夫”这一文学意象,给人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而词诗人的经历、价值取向以及精神追求,又恰恰和“渔夫”这一意象遥相呼应。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补充张志和的其他诗词作品和个人信息,于是张志和的形象就在意、象的联系中巧妙建立起来了。

在探究诗歌意象的过程中,求证背景必不可少。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背景知识的渗透较为浅显,从而导致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背离原意。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引入更多的背景细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

三、反复诵读诗词,深入体会意象

诵读是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意象的重要途径。但是,对很多学生而言,诵读是一种机械性的重复,并没有任何趣味性可言。这是由于教师长期以来用单一的方式展开诵读训练,导致学生对诵读缺乏了兴趣。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把握诗歌意象,教师需要丰富诵读形式,让诵读更有趣味,更能吸引学生。

为了丰富诵读形式,教师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营造恰如其分的诵读氛围,如配古乐、吟古调、穿古装等,这种仪式感、庄严感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其二,利用画配诗、唱诗歌等多种活动促进诵读。例如,在学习《枫桥夜泊》时,这首诗的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包含了三种意象,分别是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意象看似并无特别之处,其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诗人的审美思考。“月落”是视觉意象,“乌啼”是听觉意象,“霜满天”则是感性意象。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教师可以营造诵读的氛围,拉上窗帘、调暗光线,播放一曲《珠江夜泊》,用悠悠的古韵渲染凄清的氛围。然后,师生一同诵读诗歌,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诗歌意象的特别。在诵读的过程中,在氛围的渲染里,学生逐渐体会到诗人的心情。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因避祸来到江南一带。当他泊舟于苏州城外,见到江南水乡的景色,心里涌起淡淡的思乡愁绪。整首诗看似写的是景,其实勾勒的却是诗人愁苦的心情。

吟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诗词的音乐感和节奏感,还可以对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思考品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和诗歌意象产生一种微妙的情感联系,从而达到了对诗意的有效解读。

四、利用对比方式,促进意象解读

如果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就会发现大部分古诗通常是以单位的形式出现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收录在一起的诗歌,其情感、思想以及价值取向,必然具有内在的关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收录的是《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而这三首诗都着意于描写自然风光。由此可见,在解读诗歌意象时,教师可以从同一组诗歌的关系入手,用对比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认知。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收录了《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诗歌。而这三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爱国的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在陆游的眼里,爱国没有期限,盼望九州一统是他一生的牵挂,这种情感即使是死亡也不能割舍;在林升的眼中,爱国意味着正视历史、正视局势,而不是偏安一隅,用一瞬的欢歌逃避现实;在龚自珍的眼里,爱国意味着为国家发掘更多的人才,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参与国策。对国家的忧思是这三首诗的核心意象,更是教师的教学重点。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既体会到了诗人的爱国情,同时也看到了不同诗人的不同爱国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诗意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对意象产生了关注,达到了一举两得的学习效果。

在诗歌意象的解读中,如果按照常规模式展开教学,很难深化学生对诗歌意象的认知。但是通过对比的方式,从横向角度对诗歌的意象进行分析,将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意象解读不仅是核心内容,更是重点内容。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用不同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意象的关注,以提高诗歌意象的解读成效。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浅析音乐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