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意义的时代追问

2020-11-25闫虹珏

时代人物 2020年20期
关键词:玄学人生观科学

闫虹珏

关键词:科学;玄学;人生观;科学主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20XJG008)阶段性成果。

20世纪初期,随着新文化运动大力推介科学与民主思想,科学理论及其方法迅速取得了价值优先的地位,泛化成普遍的价值原则。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效仿古圣先贤的传统价值理念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倡导以科学主义作为新的价值原则重构国人的人生观,塑造适应现代化模式的新国民。

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一场探讨人生观的基本取向问题的科玄论战拉开了序幕,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以地质学家丁文江为代表的科学派和以当代新儒家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围绕人生观问题从各自的视角对人的本质、科学与玄(哲)学的关系、人生观的价值取向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重温科玄论战的内容,有助于理解当代中国价值取向的来龙去脉,正确评价科学发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价值。

一、人的本质:“我”与“非我”

人究竟是生物性的存在还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所确立的人生观就会不同。

科学派认为,人像其他生物一样,都是物质元素构成的,“……概括起来讲,人便是外面止剩两只脚,却得到了两只手,内面有三斤二两脑髓,五千零四十八根脑筋,比较占有多额神经系质的动物。……”[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26页。],因此,人和动物相比,没有质的差异,“物同‘我都是同样原质(感觉)所成功的复杂体,所以物同‘我没有一个明显的,一定的,普遍的界限。…我们决不能相信有超物质而上的精神,与外相隔绝的内,或是离非我二独立的我。”[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4、186页。],科学派认为人生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物质活动,是一个比较高级复杂的自然的生物發展过程。

但是,玄学派对此并不赞同。张君劢指出,就“我”本身来讲,“我”分为内外两个部分,“人之生于世也,内曰精神,外曰物质。内之精神变动而不居,外之物质凝滞而不进。所谓物质者,凡我以外者皆属之。”[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3页。]。这个“物质”又可以叫做“非我”, 包括一切人和物以及各种社会关系,而“我对于我以外之物与人,常求所以变革之,以达于至善至美之境。虽谓古今以来之大问题,不出此精神物质之冲突可也。我对于我以外之物与人,常有所观察也,主张也,希望也,要求也,是之谓人生观。”[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4页。]。张君劢认为,人的自身活动可以分为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两个部分,物质活动相对来说,是稳定的、不变的,而人的精神活动却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因此,“我”和“非我”之间的关系总处于变动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的精神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人的精神具有改变现状的特质,可以不断突破物的限制,使人生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精神是“我”的核心所在,外在的一切都是因为“我”的存在而有存在的价值,再进一步说,这个“我”是精神的“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呈现,精神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而且是非常个性化的,不可能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精确的概括出来,科学至多能对“我”的物质活动进行描述,而对于“我”的精神活动确实无能为力的,因为精神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不是死板的物质世界,不是客观的,而是纯主观的。

概而言之,科学派将人还原为生物性的存在,主张用对待物的态度对待人生,玄学派的观点则维护了人的主体性地位。

二、科学与玄学的关系

(一)、科学派:被科学消解掉的玄学

科学派将科学与玄学对立起来,认为过去由于科学活动不发达,许多物质现象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玄学才会大行其道,现在,科学所构画的世界图景以其真实和合乎逻辑的特性,使许多过去不能解释的问题有了圆满的解答,完全可以代替玄学的地位,在他们看来,玄学一是不具实用性,容易使人耽于空想,二是玄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不确定性,总是企图用神秘的精神的力量来解释世界,和科学求真的目标相抵触,必须坚决取消。总之,科学派主张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人生,人生的目标是尽可能的满足人的物质欲求,科学已经完全满足了人的需要,至于所谓传统的形上的追求即玄学问题,是不必要的,而且已随着科学活动的兴盛而趋于消亡。

(二)、玄学派:科学与玄学分属不同领域,玄学不可替代

玄学派认为,科学和玄学分属不同的领域,两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诸多的不同,科学主要是关乎物质世界的认知活动,以物理生命现象为研究对象,采取客观的态度,以求真为目的,科学要达到的目标是认识是否符合研究对象的真实状况。而玄学主要是解决人的价值取向的问题,以宇宙整体为对象,是超物理界的,主观的意识很强烈,以求善为目的,主要关乎人的主观感受和道德行为的取向。玄学具有两个功用,一是形成对世界的整体看法,一是助人达于精神的理想之境。这都是科学不能作做到的,特别是后一个功用,超出了科学管辖的范围,只能由玄学来作为人生的指南。因此玄学是不可替代的,也不会消亡。

三、求真还是求善:人生观归旨

(一)、科学派:科学可以解决一切人生问题

科学派对“人生观”这个概念进行了解析,认为人生观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生命之观念(Conception of life),二是生活之态度(Mode of living)。这个生活,是就普通术语中所谓精神生活而言。”[ 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4页。]对于第一层含义,科学派认为,既然人和自然万物一样,都是由物质元素构成的,科学研究既然能够解释宇宙万物生成原理及过程,自然也可以解释人生观问题“依科学去解释生命问题,应该叫做‘人生之科学观和依科学去解释宇宙问题,应该叫做‘宇宙之科学观一样。”[注释:

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4页。。]对于第二层含义,科学派认为,“高等动物之智慧活动,不过是生物活动中之最复杂者,和低等动物之不能活动,并无根本区别。用不着归功于灵魂。生物活动,也不过是天然活动中之一部分,和无机界之活动,也没有根本的区别,也用不着归功于生命力。所以凡用以研究无机物质的物理化学,也可以应用于生物问题,用以研究生物的生物学,也可以应用于人生问题。”[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60页。]概而言之,科学派否定了所谓精神活动,人不过是宇宙发展进程中无限序列中的一环,探讨宇宙运动规律的科学完全可以解决人生观问题。

(二)、玄学派:超于科学支配之上的人生观

张君劢认为,人生观的问题属于玄学的范围,而且人生观超越于科学支配之上。科学之所以不能支配人生,主要是科学研究和人生观追求目的不同,科学以求真为宗旨,人生观以求善为目标,“善”与“真”有一定的联系,但亦有各自的内涵,若以“求真”的科学来统辖“求善”的人生观,则人生将变成可供科学研究的死的现象,不过是物质元素的组合,而人类精神所具有的巨大的创造力都将被看成如机械一般重复的生产过程,则人生如物质现象,是无意识的,完全同其他生物一样。人生完全是精神自由的人类摆脱物欲本能,不断争取自身发展的过程,因此,人生观应侧重于精神而非物质,侧重于内在自我的培养,而不应以追逐外物为中心。

张君劢进一步指出,现代学校教育一直致力于增进国民的科学知识,主要教授现代科学知识,国内教育所采取的主要是科学的教育,以自然科学科目为主导,即便是社会科学,也多是与物质制度有关的科目,传统的伦理教育,更是被斥为迂腐落后的东西加以抛弃,长此以往,学生将只关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眼界的狭隘,忘记求真之外尚有求善,物我人己之间除了物的关系和冲突之外,尚有和平相处的精神存在,忘记了作为“类”存在的人趋善去恶的倾向,以实用主义对待人生,滿足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这对于人格的全面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四、小结

科玄论战的核心是究竟选择何种价值观作为现时中国人的人生指南,科学派崇尚工具理性为范导的科学主义价值观,对科学以及由此衍生的人生态度推崇备至。科学被当成医治现实生存困境的有效工具,和民族存亡问题联系起来。玄学派则力主以价值理性为范导,主张逸出科学之境,倡导以人为本的传统价值观,抑制科学主义向人生观领域的渗透,避免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端。在今天,科学技术全方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各种问题,比如:人的主体性的失落、对自然的无所顾忌的征服占有、自我的私欲无限膨胀、对物质利益的无止境的追求等等,都警示着人们要客观看待科学的发展,正确对待人生观问题。就此而言,科玄论战从正反两面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经验教训,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一)、(二)[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注释

[1]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4页。

[2]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60页。

[3]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26页。

[4]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4、186页。

[5]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3页。

[6]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4页。

[7]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4页。

猜你喜欢

玄学人生观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人生观(一)
平衡
魏晋玄学对正统法制思想的影响
魏晋风度下的文学异彩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Parodies in Death and the Compass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