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观比较

2020-11-25徐晨晨

时代人物 2020年20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徐晨晨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观

柏拉图哲学强调理性世界,他认为只有理性才能更好的认识到理念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哲学囊括了经验世界和超经验世界,他认为经验世界的感性经验要比理性更加有用。因此,两者的哲学观被划分为不同种类,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世界中的感性经验等构建了属于自身的哲学体系。从两者哲学观对比的角度可以看出这一哲学对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分析方法,都是对先人哲学家之本原学说的一种继承和超越。

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观

(一)柏拉图哲学观

柏拉图哲学强调“理念”,他所提出的哲学观又被称之为“理念论”。其中“理念”概念进行分析时原意是指能够看得见的东西,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作为多个的东西, 是看见的对象,不是思想的对象,理念则是思想的对象,不是看见的对象”[1]。该概念主要是从苏格拉底所提出的“是什么”这一定义延伸的。换句话“理念”虽然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存在,但是他更强调真实存在的个别事物,不同的事物能够组成不同的世界,这一理念变成为了柏拉图坚持的“理念世界”。

同样柏拉图虽然同样认可自然界中可以看得见事物都是可以变化和流动的,但是这些看得见的事物都是固定的,并不会因为一些外界的因素而发生较大的变化。正如柏拉图所说的“马”,这一物种可以指“全部的马”,也可以指“一匹马”,虽然在数量上发生的了变化,但是“马”的真正含义却是真实存在的,它是“有形的”“永恒的”,它不会随着感官世界发生变化。

(二)亚里士多德哲学观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与柏拉图相比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的思想是对柏拉图思想的延伸和继承,使得柏拉图哲学纯粹化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的推动。而且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又是对柏拉图哲学的超越。一方面,他对哲学的纯粹化进行了验证,柏拉图的哲学观中对理性世界进行了分析,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理念世界”是另外一个世界,他超越了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脱离。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對“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进行了理清,柏拉图对此岸和彼岸做了划分,但是对于两者的关系如何并没有讲清楚,亚里士多德对此进行了阐述。在对两者进行理清和划分界限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则成为了一门指导经验的哲学,这也是超越柏拉图哲学的主要特征。

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划分了三个层次:其一为物理学;其二为数学;其三为哲学。哲学在层次中占据最高的位置,这充分证明了纯粹的哲学和形而上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哲学高于物理学和数学,数学担任着“桥梁”的作用,但数学又并非“哲学”。而柏拉图有时候更愿意将数学当做哲学,但是亚里士多德却持相反的意见。亚里士多德更愿意用哲学的角度指导我们的经验科学,以让我们对经验科学的本质有所认知,从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论著中就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都是用一种带有本质意义的哲学进行指导,其不仅仅包括天上、地下的事物,还包括人体和灵魂等,这些著作中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书籍,里面的内容立足于现实,这是更多超越柏拉图的重要体现。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观比较

(一)哲学研究对象之比较

柏拉图哲学研究对象。柏拉图哲学研究对象主要是理念世界。柏拉图运用“日喻、洞喻和线喻”等将柏拉图的理性探索事物发展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一直强调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应该以理念世界为对象,人们只要在理念世界中生存就能够获取真理,在哲学的探索过程中更多的是以“理性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

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对象。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对象主要分为经验的物质本体和形而上学本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从整体上对“实是”的研究,其他的学术则是对一部分进行的研究。哲学在亚里士多德眼里已经升上为一个较高的地位,但是从“实是”和对“本原”的看法上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对象又是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性。亚里士多德在著作《形而上学》中提出:“实”在表达上具有不同的含义。其一,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本体论。他认为哲学应该从现实角度出发,将现实中存在的事物作为本体;其二,本体并不是反映事物的属性,而是事物的本质。

由此可见,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对象的对比上可以看出:研究对象的不同使得两者在哲学的研究上形成了各自优势和差异。针对于柏拉图的理性哲学来讲,他是对苏格拉底学说进行的继承和升华,进而构建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他抛弃了可感世界,而可感世界也是对理念世界和理性世界进行的模仿。因此,柏拉图哲学中研究对象更倾向于理念世界,他强调在理念世界中我们能够到真理和知识,我们认识的事物也只是在理念世界之中,在柏拉图哲学中并没有对哲学对象世界进行科学的分离。而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哲学观具有较大的差异,他不像柏拉图那样仅仅重视理性世界,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哲学研究对象是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他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不只是超经验的形而上学世界,更是一种“超经验的实是”。因此,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经验的对象和超经验的对象,两者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二)哲学研究方法之比较

柏拉图哲学研究方法之论述。柏拉图认为哲学研究对象应该是理念世界,只有了解到真理才能对这个世界有充分的认知,才能对这个世界有所感知。因此,如果采用认知方法并不能对这个世界充分的认识。同时,经常采用的假设方法无法对柏拉图提出的“真理”进行充分的表达。并且他认为假设仅仅是假设,并不能向其他学科运用假设的方法将研究的结果作为真理。他认为真理应该是通过严密的论证下所得出的结论,而非仅仅将假设作为真理,违背了真理意愿。在哲学研究和论证过程中,更不能被感性的事物多困扰,应该以纯粹的理念作为论证的事物,在有理有据的前提下才能得出真理。

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方法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出质料是被动的,形式应该是主动的。事物想要实现最佳的状态,需要借助形式的推动,将事物从潜能状态中挖掘出来,形式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能够对事物实现的动因或者目的等进行表现。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经验世界的事物相对具体,研究“实是”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观主要研究的内容。与一般意义上的“实是”和纯“形式的实是”有着较大的出处,特别是“超经验的实是”也与“经验的实是”有较大异同。在研究方法上如果采用理性的方法将使得“经验的实是”处于被动。因此,“经验的实是”研究方法更多的可以理解为“理性的被动”,正如“蜡块接受印章”道理相似。亚里士多德认为感性的经验和感性认识并不像柏拉图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更多的像给植物提供的高级生物的养分一样,他将感性经验和感性认识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地位,感性经验更能够为理性认识提供养分。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到了三段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开展哲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哲学家们在研究一切本体时需要研究综合论法(三段论法),“三段论是一种论证,其中只要确定某些论断,某些异于它们的事物便可以必然地从如此确定的论断中推出。”[2]三段论法是从两个含有共同元素的命题出发,推出一个新的必然结论。亚里士多德对三段论的前提有过这样的讨论“已知的东西是在两种意义上已知的:一是对我们而言,二是就自身而言。也许我们应当从对我们而言已知的东西出发”[3]p10他认为三段论当中的前提必须具有真实性、正确性性,且前提和结论要具有因果性。亚里士多德在文章中使用三段论法时通过举例充分验证了三段论法的用途。先哲认为同一种属性的事物处于同等的状态后,可以属于同一主题,但也可以不属于同一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此结论上,两个相反显然不能同时为真,但是叙述的内容也不可能全都是假的,这种论述的道理似乎更加具有可能性。

因此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法上看,柏拉图认为的只有理念和真理才是最可靠的,不能仅仅依靠感性事物认识哲学对象世界。因此,柏拉图主要是将感性世界和感性经验予以排除,理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到理念世界。柏拉圖认为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本质就在现象中,感性世界是现象的来源,我们必须从现象出发,从我们可知的出发,搜集现象,厘清现象,进而把握可知的东西。

三、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和继承

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园》中就展现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差异。柏拉图手指天空,象征其理想主义,亚里士多德手指地面,象征其经验主义。柏拉图虽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对其哲学观影响非常重大,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态度却很复杂。亚里士多德研究的许多哲学问题都是由柏拉图发轫,两者之间的哲学问题具有强烈的连续性,但在哲学理念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却有诸多批评。“的确,为了维护真而牺牲个人的所爱,这似乎是我们,尤其是我们作为爱智慧者的责任。因为,虽然友爱与真两者都是我们的所爱,爱智慧者的责任却首先是追求真”[3]p13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态度被后人总结为“吾爱吾师,吾犹爱真理”。

柏拉图哲学体系是对先前哲学的继承和超越,他的理念论强调理性世界,对感性世界采取抛弃的手段。他认为只有理性才能更好的指导理念世界,才能让人认识到真理。亚里士多德在此基础上对柏拉图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亚里士多德将经验世界也纳入了哲学体系中,使得感性经验也同样发挥作用,即认为经验事物也是“实是”的一种。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不仅有经验的哲学研究对象还有超经验的哲学研究对象。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能够对非理念的物质中清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柏拉图理念中包含着很多非哲学的东西,即经验的成本和数学的成分。他认为数学是非哲学的,经验也不能称之为理念,但是将这些混淆在柏拉图的理念中,是一种冒充理念的行为。亚里士多德还认为理念更应该作为一种无限的概念,一种纯粹的理念和高级的理念。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对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进行了分离,这是对柏拉图理念的改造和升级,柏拉图的理念论中认为这此岸和彼岸是可以分离的,但是亚里士多德却给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应该将此岸和彼岸联系到一起,使柏拉图的理念论能够充分的解释现实存在的事物,这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更加突出了经验主义的态度,是对柏拉图哲学观的延伸和继承。两人在对前人学说的继承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了超越前人的伟大哲学观点,这为后来繁荣的哲学世界以及其他哲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对世界发展特别是西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67.

[2]亚里士多德.前分析篇.亚里士多德全集: 第一卷.[M]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84.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3.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同一个笑话讲三遍
同一个笑话讲三遍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虚荣与嫉妒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经典对白
柏拉图之椅
让大脑绕个弯儿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