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分析

2020-11-25湖南省怀化爱尔眼科医院418000李妮肖龙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21期
关键词:裂孔玻璃体黄斑

湖南省怀化爱尔眼科医院(418000)李妮 肖龙

近年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近视人群逐渐增多,且高度近视人群数量直线上升,而高度近视可对眼部结构和功能均造成一定影响,引发黄斑裂孔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若黄斑裂孔未得到有效控制,任由其发展,可导致视网膜脱离,应及时关闭裂孔,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使患者致盲。大量临床实践研究证实,裂孔周围组织切线方向由牵拉会使高度近视患者出现黄斑裂孔,而内界膜剥离会使切线方向对裂孔的牵拉情况得以解除,最终达到促进黄斑裂孔愈合的效果。然而有部分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高度近视患者同时会伴随巩膜葡萄肿或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等多种症状共同发生,在治疗过程中困难程度极大,可造成视网膜神经上皮受损,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1]。本文主要探讨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的起止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6月,对象确定为:40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单组患者的病例数为20例。实验组:男、女各10例,平均年龄(56.38±3.49)岁,病程(10.36±1.11)个月,对照组:男、女为11例、9例,平均年龄(56.36±3.73)岁,病程(10.46±1.23)个月,完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数据对比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经相关检测均确诊为高度近视,且综合验光度超过-6.0DS;②经OCT检查证实患者存在黄斑裂孔;③全部患者均为单眼发病。

排除标准:①排除既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患者;②排除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导致视力下降的患者;③排除无法配合本次实验治疗的患者;④排除存在脑部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均行术前常规检查,对患者的视力、眼内压、黄斑裂隙情况进行综合检查,同时使用OCT、超声等方式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确定,保证手术治疗的准确性。

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手术均由专业技术较强的同一位医师完成手术,手术过程中全部患者采取局部麻醉,对照组患者仅行玻璃体常规切割术,实验组患者行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玻璃体切除术同对照组相同,随后,在曲安奈德的辅助下对患者黄斑部玻璃体后皮质进行彻底清除,视网膜前膜在剥除时必要时需要借助巩膜顶压器,在仪器的辅助下能够对其周边视网膜的情况进行有效观察,可及时对变性区域给予相关治疗手段干预,例如,采取冷冻或激光光凝治疗,将玻璃体腔内注射重水,注射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使,使后极部视网膜被压平,内界膜行染色处理,使用染色剂为亮蓝G染色,染色完成后,内界膜撕开应由颞侧周围血管弓或者眼内镊于黄斑上方3PD左右完成,内界膜应彻底撕开,裂孔的边缘应保留,避免裂孔边缘撕脱,制作的内界膜翻转瓣膜大小约为1.5PD,黄斑孔的覆盖应由鼻侧或者向下方覆盖,对其他部位的内界膜应采取环形法剥除,应及时引流视网膜下液,重水使用笛针将其彻底吸出,对黄斑裂孔进行覆盖,上述操作完成后,在玻璃体内注入硅油,保持正常眼压,硅油填充术3~6个月后根据患者眼部视网膜恢复情况行玻璃体腔硅油取出术。

两组患者手术完成后,需保持俯卧位休息,保持时间为一周左右,嘱咐患者定期回医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对比最佳视力恢复情况、裂孔闭合的时间、裂孔愈合、并发症发生率。裂孔愈合:经过OCT对黄斑裂孔进行检测,见黄斑裂孔边缘消失,不存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暴露。最佳视力恢复情况根据视力表进行判断。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研究数据计算的软件选择为SPSS17.0,用(±s)表示最佳视力恢复情况、裂孔闭合的时间,行t检验,用率(%)表示裂孔愈合、并发症发生率,行t、x2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对比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最佳视力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的最佳视力恢复情况在治疗前对比,各数据并不存在差异性(P>0.05);治疗后,二者最佳视力恢复数据之间差异性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附表1。

附表1 两组患者的最佳视力恢复情况的对比(±s,度)

附表1 两组患者的最佳视力恢复情况的对比(±s,度)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20 1.53±0.19 0.81±0.23对照组 20 1.56±0.21 0.95±0.14 t - 0.4737 2.3252 P - 0.6384 0.0255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的时间 将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的时间输入到统计学软件中进行计算,各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性,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附表2。

附表2 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的时间对比(±s,d)

附表2 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的时间对比(±s,d)

组别 n 裂孔闭合的时间实验组 20 6.85±1.62对照组 20 9.67±1.54 t-5.6422 P-0.0000

2.3 对比裂孔愈合情况 与对照组患者裂孔愈合率80.00%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裂孔愈合率100.0%更高,数据差异较大,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2.4 对比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附表3。

附表3 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黄斑裂孔是高度近视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就当下全球医疗水平而言,尚无法明确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具体发病机制,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与高度近视的患者黄斑裂孔眼轴较长等多种因素有关。基于对疾病的认知,国外学者首次提出,玻璃体剥除术联合注气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裂视网膜脱离患者,但随着临床的应用,发现该种治疗方法在治疗效果上并不理想,患者的视力恢复以及裂孔愈合情况均较差[2]。

通常情况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经相关检测可发现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在脱离之前,就已经呈病理性表现,一旦视网膜脱离后,可对黄斑中心的凹陷处进一步产生牵拉作用,使黄斑裂孔进一步加重,裂孔形成后,周围胶质细胞能够在此时对炎性介质的释放起到促进作用,而炎性介质同时又能够对胶原纤维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二者相互作用可导致黄斑裂孔受到多个切线方向的牵拉,使黄斑裂孔逐渐扩大,进一步影响患者视力[3]。针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内界膜剥离术治疗,可对各个切线方向的牵拉作用起到解除的作用,避免黄斑裂孔进一步扩大,同时可对黄斑裂孔的闭合起到促进作用。视网膜内界膜是位于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的一层m üller细胞基底膜,视网膜可由多种细胞组成,例如,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能够为视网膜内界膜提供支架,并且不断增殖,随着细胞的收缩均会对黄斑裂孔产生影响,在完成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在玻璃体切除术的同时联合内界膜剥离术进行治疗,内界膜剥离术优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①内界膜剥离过程当中,可将残余的玻璃体彻底消除,使视网膜表面黄斑裂孔残余切线方向的牵拉作用得到彻底解除,可在一定程度上对黄斑裂孔继续发展、扩大起到阻止作用;②内界膜的剥离可对m üller细胞的再生起到刺激作用,随着细胞的繁殖可对黄斑裂孔的愈合起到促进作用[4]。以往临床中常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该种治疗方式并不能够弥补视网膜相对缩短的缺陷,导致黄斑裂孔闭合率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也并不理想。内界膜剥离术首次应用于临床为2010年,用于治疗大口径特发性黄斑孔裂患者的疾病治疗中,在治疗过程中可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患者的黄斑裂口得以有效闭合,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5]。随着临床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界膜剥离术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临床中逐渐将该手术方式与玻璃体切除术共同应用,并且在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裂视网膜脱离患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该种手术方式已经成为技术较为成熟的常用术式。原理为翻转瓣膜为胶质细胞的增殖提供支架作用,对黄斑裂孔的修复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利于光感接收器的重新堆积,创造良好的环境,利于患者术后恢复[6]。玻璃内建模的玻璃体切除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求手术,一是具有超高的技能,同时针对伴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在玻璃内建模时应注意操作动作轻柔,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黄斑裂孔,进一步扩大。从本文的探究中可以发现,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获得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利于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视力水平的恢复,且缩短裂孔愈合时间,患者的时间仅为(6.85±1.62)d,经治疗后患者的裂孔愈合率高达100%,且患者发生周围视野缺损,眼压升高,眼内炎等多种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00%,由此可以看出,该种治疗方式不仅在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安全性极高。

综上所述,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效果确切,可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该种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裂孔玻璃体黄斑
高频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效果和安全性
非接触广角镜联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预后
莫让“黄斑病”迷了你的眼
老年黄斑变性该怎么治疗?
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观察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
总是烧心,当心食管裂孔疝
有种胃病,用药治不好
眼白的发黄区块是“黄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