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课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

2020-11-25吴诚煌

名师在线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本课堂目标探究

吴诚煌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盘亭中心小学,福建浦城 353414)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生本课堂”就是在这一理念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开拓思维,发展能力,真正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深化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这样才能合理达成目标。在“生本课堂”下,教师不仅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更要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要求,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达成目标的同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设计的,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关注的是本节课自己要达成哪些目标,如何才能达成这些目标。对小学生来说,学习目标的确立,可以由学生自行完成,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充分理解学习内容,使学习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进行学习,有的放矢,并且为达成目标努力探究与交流,每节课都过得很充实,并且可以最大化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近似数”这一内容的学习目标为:①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②认识用“进一法”“去尾法”求近似数的生活实例;③了解准确数与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目标定位,更加注重学生对生活数学化与数学生活化的认识,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变“硬性达成”为“动态调控”

学习目标确立以后,课堂教学就需要围绕目标而进行,这既需要教师通过探究与合作来达成目标,又需要在课堂活动中更深层地思考与发现,将目标向纵深化推进,实现更多精彩的课堂生成。达成目标是课堂的重要任务,动态调控则让课堂展现出更具生机与活力的一面。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思维方式,还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

例如,在教学“倍数与因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2、5、3倍数的特点,以夯实基础,为下一步学习质数与合数做准备。有的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之后,又提出新的问题:4的倍数是否也有一定的规律?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不管几位数,只要后两位能被4整除,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还会进行其他数的倍数探究,让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二、完善课堂设计,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本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到课堂的中央,整节课都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看似弱化了教师的地位,不再需要教师进行课堂设计了。其实不然,生本课堂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花更多的心思、下更大的功夫,因为教师要面对学生随时出现的各种生成。这就要求教师深挖教材,多做预设,完善课堂设计,结合学生思维方式组织课堂,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一)变“预设为主”为“关注生成”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课堂上更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动态生成[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生成的价值,让生成引领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生成,提取其中有效的数学信息,不可偏离方向,更不能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往往只是预设了通分母或通分子两种情况。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用到了相减法,当一个数减另一个数大于0,则这个数大,反之这个数就小。有的学生用到相除法,当两数相除大于1,则被除数大,反之则被除数小。这样,课堂在生成中变得更有活力,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进一步开发。

(二)变“传授知识”为“拓展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双基”训练,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拓展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探究半圆和四分之一圆的面积,接着提问:半圆与四分之一圆的面积与谁有关?你能求出圆心角为30°的扇形的面积吗?你能总结出扇形的面积公式吗?这样的问题极富挑战性,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培养自学习惯,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现今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只要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教师就一定不要再教,这样学生才能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2]。

(一)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传统教学中的“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生本课堂下的“先学后教”,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进一步激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先学后教”改变了教师只注重知识体系完整的理念,而将大量时间用在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上,真正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例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用圆柱形和圆锥形器材,通过实验得出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课堂上,教师只需对这一知识的应用进行拓展。例如,将一个圆柱体削成最大的圆锥体,圆柱、圆锥与削去部分的体积比为3∶1∶2,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节的重难点。

(二)变“关注学会”为“重视会学”

数学教学既要关注结果,又要重视过程,教会学生知识只是教学的一部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检查,让自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自学成果进行交流,真正让“先学”落到实处。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提炼,大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思维在“会学”中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时,教师除让学生利用概念认识正比例、反比例关系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图像加深对正、反比例的认知和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还可以积累函数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 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逐步形成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而打造“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生本课堂目标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构建生本课堂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