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儿童诗表达的生成性教学研究

2020-11-25

名师在线 2020年25期
关键词:通感儿童诗想象力

茅 琳

(福建省仙游县城西中心小学,福建莆田 351200)

引 言

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简单而言,生成性教学指的是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在明确师生之间课堂活动的多样化和教学环境复杂性的前提下,把每堂课的教学全过程视为不可重复的智慧的启发。生成性教学模式下,需要突出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良好互动,在已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要求教学主体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协调好教师、教材及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切实地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儿童诗生成性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灵活性较强,适用程度较高,且通过实践来看,其教学效果良好,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诗歌阅读的能力;品味诗歌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模仿诗歌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仿照表达、创意表达的能力[1]。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对儿童诗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手段进行探索,从诗歌的表达技巧中汲取养分,形成可行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儿童诗表达生成性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其一,某些教师未对生成性教学形成一个恰当、全面的认知,难以准确把握生成性教学的核心内容,使得生成性教学的效果未得以充分发挥。某些教师认为,生成性教学只需要在备课阶段多方面地进行考虑,应用多种不同的方式综合起来便可以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那仅仅是预设性教学的体现,仍不能打破依据预设教材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的局限性。而生成性教学与其的差别就体现在可否在课堂上融入学生的见解与意见展开拓展性教学,前者更加侧重于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实质交流,融入学生自身的理念思维展开教学过程[2]。

其二,教师在进行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倘若无法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无法选择恰当的思维突破点,那么学生就难以进行有效的联想,师生得不到有效的互动,教学效果不明显。

其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乐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他们盲目地认为自身的经验丰富,依据自身想法进行教学是最正确的。其实不然,学生在这一阶段最需要的正是恰当的思维引导,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内容。对此,教师应当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儿童诗表达的生成性教学策略

生成性教学不同于以往形式上的预设式教学,其要求将学生放在绝对的主体地位,以有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主动意识及自主性。从某一角度而言,生成性教学正是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一种体现,优化了预设式教学的不足,解决了相关的问题。素质教育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生成性教学的重要作用,也逐步开始构建与其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习诗歌表达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儿童诗仍脱离不了诗的本质,需要使用富有情感、有韵律的词句来表情达意。不同于成人诗歌,儿童诗最大的特点在于以儿童的生活为依托。因而,儿童诗是面向儿童这一阅读群体而专门设计的,符合其心理发展特点与审美特点,富有趣味,不拘泥于形式,语言通俗,容易被学生接受[3]。儿童诗尽管形式上较为浅白,但仍是以情趣意境为主要特色的。意象为诗歌情感里常见的一个载体。诗人善于将自身的真情实感寄托在外在的意象上,以此形成意境。儿童诗既代表着“雅致”,又富有诗歌语言凝练优美的特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语言的学习,丰富自身的语汇内容,强化其相应的语言赏析能力;教师需要意识到儿童诗这一体裁独特的文本特征,并树立相应的教学意识,如此才可以促使学生在相应的语境中更好地理解、感悟文字内容,以呈现童诗相应的文本原生价值及教育功能。

(二)品悟诗歌表达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应当在充分分析儿童诗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品味,注重其想象力与思维意识的培养与强化,如此才可以促使儿童诗真正被学生“吸收”。

1.注重诵读

儿童诗是诵读的一个有益范本[4]。诵读童诗应当尤为注意如下几点问题。其一,要突出儿童诗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说:“诗有三美:音乐美、画面美、建筑美。”而这里所提到的语言优美,指的是词语运用得当,在韵脚的变化下,句式错落有规律,从而能够像音乐一样优美。倘若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美丽的韵律、鲜明的节奏,那么这一学习体验无疑是轻松且愉快的。其二,选择恰当的读物。比如,著名的儿童读物,如金波、柯岩等艺术家的著作等;少儿报刊中也不乏比较优质的儿童诗体裁。教师要能够对其进行搜集与整理,从而便于学生的学习。其三,营造诵读氛围。在进行儿童诗教学时,课堂应当被读书声“充实”。学生可自由读、互读、示范读、对话度,通过不同的朗读形式来感悟诗歌的美。

2.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儿童诗创作是以想象为基础的,不受约束的想象更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感叹学生想象力不足,抱怨其创新意识缺乏。而儿童诗的出现,便是多种能力融合为一体的体现,此类文本的体裁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巧妙地借助于画面、音响、表演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其主动探究,从而带领他们走进儿童诗的世界。

3.以通感探寻诗的神奇

通感是修辞技巧的一种表现形式,看似十分高深,但倘若能够加以有效地利用,可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得整个课堂更富张力与内涵。通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将人的感觉进行互换,如视觉与听觉的互换,而我们常说的“静听花开”便是一种通感的体现。冰心所著的《惊爱如同一阵风》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一片晚霞是一声钟,敲进我死寂的心宫……”其中就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她把只有视觉才能看到的“晚霞”以“一声钟”的听觉来体现。基于此,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儿童诗的过程中,恰当地利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实现人的感觉之间的互相转换,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描绘出的意象。此外,在仿写诗歌时,也可恰当地引入通感的表现手法,从而使文字的表达更富表现力。

(三)模仿诗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课文中的儿童诗,实际上就是很好的例子。使用例子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本质上便是让学生学好童诗的“引子”[5]。学好“引子”,可恰当地结合课内外资源进行相应的阅读学习,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1.把握诗意切入点

教材里所蕴含的诗句资源比较广泛,如《槐乡五月》中的“‘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等,此类声响的描绘便体现出音乐的节奏。我们也可以从其语言中体会出当时的活泼画面,使文章阅读起来朗朗上口。变文为诗,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及鉴赏水平。具体来看,教师可恰当地筛选课文中的内容,以诗的题材加以排列,从而促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例如,《望月》不仅是一首古诗,也有一定的童诗色彩,其中描写到了:“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对此,我们可将这一部分内容以《天的眼睛》作为儿童诗的题目,再结合教材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发挥,并要求学生依据此内容进行儿童诗的创作,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学习热情。

2.掌握诗意落脚点

仿写创作是写作中最基本的方式。仿写不是照搬硬抄,而是保留其精华的文本进行再次创作。仿写创作是学生较为容易得到的“苹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介绍诗歌创作的要点,帮助其掌握并学会运用现代诗的写作方法,如常见的比喻法、拟人法、重叠法等;可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由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仿写形式。学生可依据相应的基本句式进行仿写,也可依据相应的章法结构进行仿写,也可不受结构限制地进行自由书写。此外,教师也需要鼓励学生自身想象力的发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动态形式的观察,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挑选出优秀的作品在班级中张贴、在课堂上朗读,让学生综合自身见解表达优秀作品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等,让学生通过欣赏稚作,明白其实写诗也不是什么难事,鼓励其发挥真情实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用心感受,进行作品的创作。

(四)强化儿童诗阅读生成性教学

对于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听”“说”“读”“写”为其中的四大基本活动与方法。新教育形势下,考虑到儿童诗具有的独特性,一项交互性更强的教学活动便由此产生了,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那便是分享。

聊读,指的是在读的同时聊。“聊”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状态下的对话,在相应的交流活动中,进行双方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以引发思维上的碰撞、语言的生发,符合核心素养的需求。儿童诗的阅读,一方面需要学生能够斟酌其中的思想感情,明确其中的深层次含义;另一方面需要学生针对文中的关键字词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运用“聊”的方式去感悟儿童诗的精准语言、巧妙的想象及充沛的情感。

结 语

总而言之,儿童诗以其自身的独特教育色彩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途径,备受当下教育人士的关注。儿童诗的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探寻出一条恰当的教学之路,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猜你喜欢

通感儿童诗想象力
教案《创作儿童诗》
看见你的想象力
通感修辞很美妙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想象力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
儿童诗的情感表述与情境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