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本位 还原童真
——基于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理论对幼儿自主游戏的再思考

2020-11-25傅佳慧

名师在线 2020年25期
关键词:六大解放老鹰陶行知

傅佳慧

(江西省政府直属机关保育院,江西南昌 330000)

引 言

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如何发挥游戏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需要让游戏回归幼儿本位,让幼儿得到真正意义的解放,让游戏充满童真、童趣。幼儿自主游戏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和主角。这一思想与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无疑是保持高度一致的。幼儿园教师要深入解读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汲取有益的滋养,让幼儿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释放。

一、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精髓及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主张解放幼儿的大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从而为幼儿创设自由成长的环境,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的主体。“六大解放”思想是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理性积淀,它们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解读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时,我们要拓展系统性思维,将“六大解放”思想和幼儿主体结合起来,聚焦幼儿主体性发展,通过全面解放幼儿,让幼儿各方面的潜能在游戏中得到协同发展,提升自主游戏教育效果。

“六大解放”思想是经实践证明的有效思想,具有多重意义。首先,通过解放幼儿,使幼儿主体意识被唤醒。幼儿阶段是孩子主体意识被唤醒的关键时期,坚持“六大解放”思想引领,使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拥有游戏的话语权,不再是传统意义下的被动接受者。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能够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寻找适合的成长契机等。其次,通过解放幼儿,使其潜能得到协同发展。“六大解放”思想下,幼儿的脑、手、眼睛、嘴等都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幼儿各个器官、思维等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各个方面保持高度的和谐,空间和时间得到无限的扩展,各种感官得到较好的调动,幼儿的每一个潜能得到唤醒,并且产生相互作用,获得协同发展。最后,解放幼儿,将有效激活幼儿的创造力。创造是人体各种潜能保持最佳状态的结果。“六大解放”思想,着力于全面地解放幼儿,让幼儿长期处于自由、自主、平等、和谐的游戏环境下,从而使幼儿的创造力将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二、基于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理论对幼儿自主游戏的再思考

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具有高度的前瞻性,更具有本土色彩,因为这一理论建立在教育实践基础上,是土生土长的教育理论,其能够对当前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起到指导性作用。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要基于“六大解放”思想,创造性地理解“六大解放”思想的精髓,对幼儿自主游戏进行再思考。

(一)解放幼儿大脑,从“乐于思考”转向“学会思考”

幼儿阶段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幼儿好奇心强,对外面的世界非常敏感,对身边的人和事情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游戏是幼儿课程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要进一步解放幼儿的大脑,使幼儿从初级的“乐于思考”转向“学会思考”。乐于思考旨在培养幼儿思考的兴趣,让幼儿愿意开动脑筋。然而,在自主幼儿活动中,仅仅调动幼儿思考的兴趣是不够的,还要通过解放儿童大脑,让幼儿学会思考。

例如,劳动区域游戏,游戏的主题是“小小厨师”。基于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笔者解放儿童的大脑,以问题引领幼儿思考:厨师是做什么的?他们的着装是怎样的?工作环境又是怎样的?需要哪些炊具?需要哪些食材……

通过问题引领,幼儿便开动脑筋,思考游戏的开展需要准备好哪些道具、了解厨师职业内容等。由于幼儿开动了脑筋,他们主动思考,通过大脑对游戏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并进行系统性的信息整合,从而能够自主进行游戏,并确保游戏有序、有效的开展。

(二)解放幼儿双手,从“零碎参与”转向“全面参与”

游戏最显著的特点是“动”,需要幼儿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然而,在幼儿园传统游戏模式下,幼儿参与游戏常常是“碎片化”的,是“阶段性”的。这就需要教师基于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解放幼儿,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幼儿全面参与游戏。

“小小厨师”游戏实施时,游戏道具和材料从哪里来,在传统游戏模式下,一般是由教师提供给幼儿,这不利于幼儿自主性发展,也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游戏。为了引导幼儿全面参与,笔者将游戏材料、道具的准备工作教给幼儿,鼓励幼儿在课前做好准备,并动手搜集或者制造道具、材料等。

由于解放了幼儿的双手,幼儿思维的阀门被打开。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做出了很多的“替代品”,如用牛奶盒制作成“调料盒”、用报纸制作厨师帽子等。这个环节较好地培养了幼儿动手实践的能力,也为自主游戏的开展进行了较好的铺垫,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

(三)解放幼儿眼睛,从“仔细观察”转向“善于观察”

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对幼儿的自主发展至关重要。在传统游戏模式下,教师侧重于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但是观察指导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六大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幼儿的眼睛,让幼儿深入观察,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从而通过自主游戏学会自主观察,使幼儿洞察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例如,在科普游戏区,教师可以结合时令开展“季节秀”游戏,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根据不同的季节特征和景物等,设计游戏道具,展现不同季节,从而增强幼儿观察自然的能力,并且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科普知识。

在游戏活动组织的过程中,笔者打破传统的按照春、夏、秋、冬顺序开展游戏的格局,将春夏和秋冬进行比照式“走秀”,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进行观察,比较春夏和秋冬季节在景物、季节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有机地解放了幼儿的眼睛。这样不仅可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让幼儿学会借助比较的方法感知事物的特征,丰富幼儿的观察知识,还可提高幼儿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解放幼儿嘴巴,从“积极发言”转向“个性表达”

“说”是幼儿与外界进行互动的重要渠道。在当前自主游戏中,教师都能够鼓励幼儿积极发言,但是忽视了说的品质。这就需要进一步解放幼儿的嘴巴,不仅让幼儿积极发言,主动与其他幼儿、教师等进行互动,表现自己对游戏的见解,及游戏过程中的多重诉求等,还要鼓励幼儿进行“个性化表达”,让幼儿说出个性。

例如,传统的角色扮演游戏“老鹰抓小鸡”,在游戏开展之前,笔者创造幼儿“说”的机会,如说说“老鹰”为什么要抓“小鸡”,“小鸡”面对“老鹰”是怎样的心理活动,会做出怎样的举动,它们应该怎样做才不会被“老鹰”抓住……

不同的幼儿,面对相同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针对“老鹰”为什么抓“小鸡”的问题,有的幼儿说,那是因为“老鹰”想要和“小鸡”玩,“老鹰”太孤单了。围绕幼儿这一创意表达,笔者及时调整游戏方向,一场“紧张的抓与躲”的游戏,变成了“老鹰”和“小鸡”们愉快的嬉戏游戏。这场游戏既达到了运动锻炼的目的,又富有童真、童趣,更为可贵的是发展了幼儿的游戏创新意识。

(五)解放幼儿时间,从“课堂学习”转向“课外创造”

教育实践表明,自由的、可供支配的时间,往往更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1]。而且,单单依靠课堂时间是难以满足幼儿游戏需求的,也不利于游戏教育效应的实现。因此,教师要基于“六大解放”思想,转变传统游戏设计观念,引领幼儿从课堂学习转向课外创造,即在幼儿课外活动中融入游戏,通过自主组织、开发游戏,引领幼儿学会自由创造。

例如,在美工区域,游戏的主题是“神奇的色彩”。幼儿可以根据这一主题,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对象,制作出色彩美工作品。在幼儿完成美术手工的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幼儿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活动区,走出幼儿园,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捕捉生活中丰富的色彩,并根据自己对色彩的认识,尽可能多地利用多种色彩去制作美工作品,最后再将幼儿的美工作品展示出来。

通过将课内自主游戏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幼儿掌握的课内游戏活动内容,以及游戏中渗透的教育目标,通过课外学习时间得以延展。这样不但促进幼儿对课堂游戏的消化吸收,而且借助课外时间,能够促使幼儿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将课堂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为幼儿提供课外创造的机会,实现知识向技能的升级和转变。

(六)解放幼儿空间,从“第一课堂”转向“1+N 课堂”

解放幼儿空间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游戏设计观念,能够在课堂和课外两大空间之间搭建桥梁,从而构建起立体化的游戏活动空间。幼儿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空间,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指导课外游戏活动,积累游戏经验。

例如,在自然区域游戏中,笔者开展了“奇趣大自然”游戏活动。课堂游戏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让幼儿了解大自然,主要是认识大自然中的动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模拟自己喜欢的动物角色,制作出道具,然后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进行自我介绍,并借助动作、故事化的游戏活动,培育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课后,幼儿可结合游戏活动,再搜索资料,进一步丰富自己表演的角色,在家庭中进行表演。教师还应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解放幼儿的游戏空间,可以深化幼儿对大自然个性化认知,打破游戏区域的束缚。不仅如此,教育还要发挥家庭的教育功效,使家庭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新空间,使家长成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从而构建“1+N”的立体化游戏空间。

结 语

总之,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对于幼儿园自主游戏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中,“六大解放”思想的运用不能生搬硬套,需要结合幼儿园游戏内容和幼儿学情实际,创造性地进行,让游戏回归幼儿本位,还原童真。

猜你喜欢

六大解放老鹰陶行知
老鹰的“对手”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老鹰捉小鸡
老鹰捉小鸡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幼儿园开展小班区域游戏研究
基于陶行知“六大解放”的幼儿家庭教育研究
论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