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件回指的同一性研究①

2020-11-25李文竞夏圆圆

现代英语 2020年15期
关键词:表达式先行本体

李文竞 夏圆圆

一、 引言

事件回指是抽象实体回指的一种,事件回指中先行语指代事件(Asher,1993)。 Halliday & Hasan(1976)描述回指现象时,指出一个回指语可以指代一个小句或篇章中的一个语段,或者这个小句或语段表达的意思。 胡壮麟(1995)将句子和小句指称叫作“语篇指称”,并指出语篇指称的对象不是人、事或物,也不是地点和时间,而是语篇中的某一陈述。 何兆熊(2002)从指示的角度出发,把指示代同this 和that 指称篇章中抽象实体的用法归入“篇章指示”,认为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指篇章中一句话语的上文和下文的某一部分”。 许余龙(2004)提出了“小句回指”和“语段回指”。 前辈学者提出的“语篇指称”“句子回指”“篇章指示”“小句回指”以及“语段回指”中当先行语是事件表达式时,都可以归为事件回指。 其中“语段回指”中的语段是叙事性的,那么就可看作事件的组合,也属于事件回指。 因为“从句子的实际运用看,一个句子反映的是一个事件,简单句反映简单事件,复合句反映有一定关系的若干个简单事件所复合成的复合事件”(徐盛桓,2012)。

在事件回指中,先行语是事件的语言表达式,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几个句子。 当回指语是指示代词时,回指语在形式上“替代”先行语,在语义上与先行语“共指”(熊学亮,1999)。 这就是文章拟讨论的事件回指即先行语是代词的事件回指。

事件回指中回指语替代先行语在回指语所在事件表达式中充当角色,该特征类似于隐喻中喻体替代本体的现象。 喻体能够替换本体是因为它们发生了内涵和外延的传承(徐盛桓,2008)。 隐喻中喻体和本体具有同一性,其次本体和喻体之间发生了内涵和外延的传承。

受到上述隐喻研究,事件回指中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是不是也具有同一性,先行语与回指语之间是不是也发生了某种物质的传承呢? 这是下文要探索解释的问题。 探索这两个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解释事件回指中属于不同语言单位的回指语(指示代词)为什么能够替代先行语(事件表达式)。 为了描述方便,文章把回指语所在的事件表达式称为回指语事件式,该事件式表达的事件称为回指语事件;先行语所在的事件表达式称为先行语事件式,该事件式表达的事件称为先行语事件。

二、 先行语和回指语的同一性

隐喻中喻体替代本体的基础是两者之间的同一性,这就启发人们在探讨事件回指中回指语为什么能够替代先行语时也可以尝试寻找先行语和回指语之间的同一性。

(一)隐喻中同一性的启发

隐喻中喻体替代本体的基础是两者之间具有同一性。 徐盛桓(2014)在描述本体和喻体的同一性时赞成莱布尼茨对物体同一性的论述,即“如果任意两个对象(如x和y)是同一的,那么关于它们的任何陈述都是不可分辨的,它们在任意的公式中出现都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认知感受”是主体大脑里的感受质对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的反应。 一种已知的事实有可识别、可感受的特征,可以在不同的经验中重复,因此是一种共性,这些可感受的特征称为“感受质”。 尽管感受质是普遍的,但是这些感受质必须与客体的其他性质区别开来;感受质是直接感知,直接给定的(Lewis,1929)。 Searle(2002)认为“意识问题等同于感受质问题,因为意识状态完全是可感受的”。 “对经验从广义上理解是指具有任何感受,感知或思维” (Lowe,2000)。

这就是说本体和喻体的同一性可归为感受质的表现,感受质是意识的特征,意识存在于认知主体的心理世界。 这就启发人们探索事件回指中的先行语和回指语之间的同一性可以从认知主体的心理世界寻找根据。

(二)基于心理世界的同一性

隐喻中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同一性存在于心理世界。 对于事件回指来说,先行语和回指语的同一是不是也存在于心理世界呢? 文章选取的事件回指存在于叙事语篇,因此,下面先探索叙事语篇与心理世界的关系。

1. 叙事语篇与心理世界

叙事语篇是拓扑转换的结果,转换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可能世界、视觉感知和语言世界(李文竞,2016)。 “拓扑”研究物体位置的变化,在于探索变化中的不变。 其中“视觉感知”阶段指的是心理世界,因为心理世界从可能世界获取信息时是先经视觉感知的。 心理世界是可能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中介。 叙事语篇中的事件表达式是自在事件从可能世界经过心理世界表达在语言世界的产物,这个过程是事件表达式的拓扑转变过程。 先行语事件式和回指语事件式的生成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具体来说经历了这三个世界的作用。

2. 回指语与心理世界

叙事语篇的产生过程告诉人们,认知主体的心理世界对可能世界中自在事件的认知加工,表现为语言世界中的事件表达式,这(些)事件表达式组成叙事语篇或叙事句子;回指语不存在于可能世界中,是语言世界中独有的表达。 回指语是认知主体的心理世界在表现对可能世界中先行语事件和回指语事件的关系时对语言世界的规则做出的反应。 事件回指中先行语和回指语都是基于认知主体的心理世界,是意识加工的结果。 先行语和回指语在心理世界的同一性也是以两者共指为前提。

三、 先行语与回指语的传承

事件回指中的同一性是以先行语和回指语共指为前提基于认知主体的心理世界。 事件回指中先行语和回指语之间的传承是基于认知主体心理世界这个同一性的。

(一)传承的一般特征

例1:They will probably win the match. That will please my mother.(Quirk 等,1985)

例2:子大叔曰:“宋之盟,君命将利小国……此小国之望也。”(左丘明,1997)

例1 中先行语事件式和回指语事件式都属于行为图示(Dirven & Verspoor,1998)。 认知主体心理世界对可能世界中的先行语事件和回指语事件之间关系的认识结果进行加工,在语言世界中表达成先行语事件式和回指语事件式。 从语言世界中这两个事件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先行语事件式是回指语事件式的原因,先行语事件式用that 替换在回指语事件式中作主语,由此可见先行语事件式和回指语事件式之间传承的内容是整个先行语事件。

从例1 可以看出,在同一性的基础上先行语和回指语之间的传承是先行语事件和回指语在认知主体心理世界中的传承,是用语言世界中某个单位来承受心理世界对可能世界某个(些)事件的认识;并在回指语事件式中把这种认识延续,使得这种认识与对可能世界另一(些)事件的认识联系起来。

先行语和回指语之间的传承实际上是先行语事件式和回指语事件式之间的传承,先行语事件式传出它自身,回指语事件式承受先行语事件式;回溯到可能世界,先行语事件与回指语事件相继发生如例1。 回指语是语言世界中认知主体为避免重复用来替代先行语的符号如例2 中的“此”,它自身被认知主体赋予与先行语共指的功能。

相同的回指语如例1 中的that 被赋予不同的共指功能,这种功能的不同源于认知主体心理世界的意向性。 意向性是一种意识状态,这种状态直指某物或其他,甚至所指向的事物不存在(Searle,1992)。 意向性因果关系是一种下向因果关系。 Campbell(1974)把下向因果关系解释如下:有机体中高层次的选择体系部分地决定了低层次事件和物质的分布。 回指语的指向性源于认知主体意向性下向因果关系的作用,或者说认知主体意向性下向因果关系在语言世界的体现就是回指语的指向性或者指示性。

回指语是认知主体根据语言世界的表达规则对先行语事件和回指语事件的认识做出的选择,是认知主体对先行语事件和回指语事件间关系认识的标志。 换句话说,回指语是先行语事件式和回指语事件式之间发生传承的标志。

例1~例2 中回指语都是在回指语事件式中作主目。

例3:I kept expecting that Miss Scatcherd would praise her attention; but, instead of that, she suddenly cried out—(Jane Eyre)

先行语事件式是认知主体根据可能世界已有事件做出的推测,回指语事件是可能世界已经发生的,“but, instead of”仍然表现出了认知主体对先行语事件和回指语事件的主观认识,这里传承的仍然是整个先行语事件。

回指语充当这类成份时突出认知主体对先行语事件和回指语事件间关系的主观认识或理解。 这种认识可能是不完全再现可能世界中先行语事件和回指语事件间的关系,但是明显看出是在先行语事件和回指语事件在可能世界中关系的基础上做出的认知反应。

四、 结语

文章受到隐喻中喻体与本体替换原理的启发,着重考察事件回指为什么可能。 通过观察发现事件回指中回指语替换先行语是在两者共指的前提下基于心理世界这个同一性基础上发生了先行语事件式传承的缘故。

猜你喜欢

表达式先行本体
绿色低碳 节能先行
绿色低碳 节能先行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眼睛是“本体”
灵活选用二次函数表达式
丹凤“五个先行”推进村“两委”换届
寻找勾股数组的历程
专题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