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马拉松项目发展瓶颈与突破研究

2020-11-24初志军

武术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马拉松教练员辽宁省

初志军 齐 欣

1.北票市第三高级中学, 辽宁 北票 122100;

2.北票市青少年业余体校,辽宁 北票 122100

1 辽宁省马拉松运动项目所遇瓶颈

辽宁省马拉松项目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优秀的成绩,尤其是在中国第七届全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中,我省有六名女子运动员进入前八名,男子运动员张福奎、宁礼民获得马拉松比赛冠军和季军。200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刘敏在夺取冠军的同时以2小时23分37秒改写了王军霞保持的全国最好成绩,宫科夺得男子组冠军,李爱国取得男子组亚军。此时马拉松运动已以成为辽宁省竞技体育发展的优势项目,可以说他们为辽宁省马拉松运动项目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根据目前辽宁省马拉松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来看,辽宁省马拉松运动的发展非常让人担忧。在国内外大赛中,虽然能看到辽宁省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身影,但以失去往日的光辉。与此同时,辽宁省男子马拉松运动更是不甚理想。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得知,由近十几年的辽宁男子马拉松参赛状况来看,男子项目从宫科、李爱国在200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获得冠、亚军后,到目前为止,只有许王在2015年重庆马拉松暨世锦赛选拔赛上排名国内第二。女子方面成绩相对较好,朱晓琳2007-2012年的世界级大赛中获取第四-六名。李丹2017、2018年夺得马拉松全程女子国内冠军,2019年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马拉松项目比赛上夺得铜牌。4月15日武汉马拉松夺得女子组亚军国内冠军。小将白丽在2019年沈阳举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的3000米障碍赛中夺得亚军,在山东泉州(济南)国际马来松比赛中夺得女子组冠军。从以上成绩可以看出,辽宁省马拉松运动竞技水平出现整体下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亟需引起辽宁省体育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寻找并归结出影响辽宁省马拉松运动发展的不利因素迫在眉睫。

1.1 辽宁省马拉松运动发展策略的制定过于局限化

走访辽宁省体育部门领导了解到,辽宁省的马拉松运动的发展策略主要为三方面:以备战全运会为发展策略占调查总数的49.6%,以备战奥运会为发展策略占调查总数的31.4%,以备战世锦赛为发展策略占调查总数的19%。综合来看,辽宁省马拉松运动的发展策略主要集中在全运会赛场上。

1.2 辽宁省马拉松运动员年参赛次数较少,运动员比赛成绩不稳定

从近些年辽宁省马拉松运动的参赛成绩及名次可知:我省马拉松运动整体竞技水平处于下滑趋势。特别是在一批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并没有出现像王军霞、曲云霞等统领世界长距离项目的优秀选手。目前辽宁省男子马拉松运动竞技水平较低,而女子马拉松项目发展现状好于男子,女子马拉松项目在国内还是有一定的竞争力,男子马拉松项目跟云南、山东、江苏等省还有一定差距。

1.3 科研技术与世界前沿竞技科研技术略有差距,医务监督资金不充足

辽宁省医务监督部门在国际体育科学前沿领域和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探索上还有一定差距。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运动创伤需进行及时的救治及有效的防控,同时,医务监督要根据比赛的要求,定期进行身体形态、机能指标的测试,加强医学观察,以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训练水平,为最大发挥运动员的运动潜力提供科学依据。但由于资金不足等问题导致无法全面监测运动员训练后身体机能变化,即使运动员出现伤病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处理,造成训练系统不科学。省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马拉松项目运动员医疗监督与服务支持。

1.4 运动员文化教育程度不足,对运动技术分析和教练员训练意图理解不够透彻

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也非常重要,现有高水平运动员学历层次均在高中-本科阶段。但其自身实际文化水平并未达到同等层次。而运动员只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运动员思想觉悟逐渐提高,能够正确领悟教练员的训练意图,才能更好的完成训练任务。

1.5 运动员训练兴趣较低,训练动机过于利益化。

运动员训练兴趣是促进运动员自主训练和终身坚持的前提。运动员项目训练兴趣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竞技马拉松运动的发展。这就需要教练员掌握科学的训练理念,采用多样化训练手段,在保证高质量训练过程中兼顾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变化,使训练计划灵活多变,充分调动运动员的训练兴趣。

1.6 运动员的选材基数小,训练经费不足

由于县市级教育、体育部门的协调不足,体校教练员进入学校选材困难重重,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学校学生可选择的行业增多以及就业方面等因素,选择体育的学生越来越少,导致省队选材的基数越来越小。训练经费是保障整个训练体系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经费的不足是影响训练条件的重要因素,训练基础设施的建设、教练员的补贴、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医务监督都与训练经费有着直接的联系。

1.7 不注重运动员后天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不仅需要运动员有出色的身体素质,合理的动作技术,更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因此运动员心理素质及意志品质已经成为竞技体育训练、比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训练环节,它是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保证之一。一场运动比赛的最后胜负,不单纯决定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2 解决辽宁省马拉松运动项目现存问题的突破点

2.1 打破马拉松运动发展策略的局限性,加大普及力度

体育部门领导在制定马拉松发展策略时,要吸取多方面意见,根据目前综合实力来制定发展策略。加快马拉松运动在辽宁省的普及程度,开发马拉松市场,组织好省内各城市的马拉松赛事。体育部门领导应扩大在沈阳、大连马拉松比赛的规模和级别,使全民都参与到马拉松运动中来,进一步加深马拉松运动在辽宁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中重要地位。

2.2 改变单一依靠政府拨款作为训练经费来源的政策

马拉松是一项人数参与多,又不受年龄、性别限制大众运动项目,这对一些商业、企业单位来说是做品牌广告的绝好机会。所以,体育领导部门可以通过申请承办比赛的机会来增加训练经费的收入,缓解经费紧张的境地。

2.3 加强教练员专业理论培训与创新能力

教练员作为训练的执行者,他必须拥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有创新能力。优势项目与非优势项目的差距就在于教练员训练手段的创新。领导和相关的负责人员应重视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邀请知名的教练员、专家到队进行讲座,使教练员接受先进的训练理念,提高训练水平。

2.4 加大运动员年比赛次数,走“以赛促练、赛训结合”的道路

每年的马拉松比赛计划中大赛较少,随着近年马拉松赛事的大众化普及,各省市的马拉松赛事的蓬勃发展,应积极参与普通马拉松赛事,通过以赛代练增加运动员对各种天气、道路等特殊因素的适应及比赛节奏的掌控。比赛是检验运动员训练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教练员进行交流的平台,对运动员技术成绩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国外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年比赛次数能达到6-8次,而辽宁省马拉松运动员的年比赛次数在4-5次,并未把“以赛促练、赛训结合”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此方面需要多加考量。

2.5 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并注重运动员后天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的学习,针对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等有关学科开展学习,使运动员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对教练员训练理念的理解。从事马拉松运动训练需要运动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但是根据目前青少年的现实生活环境来看,很难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尤其是对于一些刚刚从事训练的队员来说,一旦在训练中遇到障碍,很难能够继续从事专业训练。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或训练后,教练员要注重运动员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注重与运动员的有效沟通,密切观察运动员在训练中或训练后的情绪变化,教练员可以通过定期制定心理测试问卷来获得反馈信息,了解运动员的发展变化,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使训练工作更科学、更全面。

2.6 注重马拉松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科学化、全面化

相关资料表明,大强度的力量训练与马拉松运动成绩的提高不成正比,力量训练运用不当反而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所以,教练员在对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有一个良好的训练方法与尺度,有针对性促进运动员身体各肌肉群协调发展,尤其是一些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更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做到运动员力量训练科学化、全面化。

2.7 改变运动员速度的训练模式,提高速度训练质量

根据目前辽宁省马拉松运动员速度训练情况来分析,存在的不足为大多数教练员没有明确的速度训练计划,没有专门的速度训练课,教练员往往把有氧耐力训练和速度耐力训练放在主要位置,容易忽视纯粹的速度训练。所以,教练员应该加强运动员绝对速度训练的比重,并且在速度训练课中,注重高质量的完成,从而提高运动员速度能力,这为运动员在比赛最后冲刺阶段获取优异成绩或名次提供有利保证。

2.8 重点加大基层体校中长跑运动员的培养

良好的基层运动员基础可以为省队选材提供更大的选材范围,增加基层体校参加全省比赛和轮训机会,激发我省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激情,加大对基层体校教练员的培训次数,能够用科学的选材及训练方法为优秀的中长跑后备人才打下夯实的身体素质基础,增多与省队教练员的沟通更便于省队教练员发现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

猜你喜欢

马拉松教练员辽宁省
冰上马拉松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学校外聘体育教练员的二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