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武术精神概说

2020-11-24梁乐华

武术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武术民族精神

梁乐华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1 “武术精神”的界定

随着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学者关于武术精神的定义各抒己见。乔凤杰指出,武术精神中的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中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我国人们把武术精神中的自强不息作为具有特殊力量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1]郭守靖认为尚武崇德,时刻为人民与社会服务,和谐、爱国是武术精神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他对武术伦理道德观的看法是“仁义之勇”和对身体观的观点是“文武兼备”。不同时代的武术精神各不相同,陆小黑,唐美彦的观点是:先秦时期的武术精神是“快意恩仇”;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武术精神是“积极进取”;宋元明清时期的武术精神是“忧国忧民”;明清至今阶段的武术精神是“精神重铸”。新时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蒸蒸日上,武术精神在新时代的相关概念的界定更上一层楼。侯连奎,姜丽敏指出习武是为了修身养性,通过不断的磨炼,培养人的精神,使其逐渐形成“厚德载物”的宽厚品德。[2]商昌敏 ,张朝琨指出新时代武术文化自信的形成应坚持武术文化本体——拳种,需要吸收专业精进、爱岗敬业、敢于担当、勇于扬弃的时代精神,武术文化的发扬应一分为二,一曰武术本源文化体系——技法原理,二曰由武术长期以来借鉴和吸收而形成的思想体系。[3]

2 中华武术精神的核心内涵

2.1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提出了最基本最重要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4]作为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国民族的结晶。“自强不息”即“通过自身生生不息的努力而变强大”[5],这种“自强”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练武之人在武术锻炼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险形成自强不息、坚持不懈、拼搏、勇敢等精神。因此,习武者在意志、武德等方面把“自强不息”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厚德载物对于武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性,厚德载物指导武术往积极的发现发展,同时武术最内核,最重要的部分是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把“和谐”的理念运用到武术的各个方面,支持武术在各式各类的项目中兼收并蓄、学习其长处,还对武术提出要求,需要武术在社会生活中的积累经验,查找和发掘队武术技术和技能提高有利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从而达到“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6]

2.2 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分析“天人合一”时,鲜明的东方智慧在“天人合一”这一观点上显而易见,它是一种与西方人天二分思维完全不同的文化理念。“天人合一”有两层含义:一是天跟人相同的,大天地指的是自然,小天地则是人;另一是天跟人相通、相应,指的是自然跟人在实质上的相应相通的,故人要顺应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自然与人体本身是武术运动对象的客体,自然与人体存在密切的联系,故在武术的运动中必须使人体适应自然。[7]“天道与人道本是一道”,这一哲学观念指导着武术中各种各样的象形取意的拳式和拳种的发展。“象形”指的是人模仿客观事物而做出的动作,模仿的对象可以是生物如花木鱼虫,飞禽走兽等,也可以是其他的客观事物如山川金石、云雷湖海。则“取意”是象形中所含蕴的意义。象形取意的悠久历史与丰富遗珠在中国武术和舞蹈都有体现。武术的象形拳法的出现存在诸多因素包括遗存的图腾的崇拜,仿生学的发芽和受动物的文化观的影响等,但最根本的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这一观点。

2.3 和谐尚中,兼容并包

《中庸》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世间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和谐,和谐的价值观展现了中华民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真是个体和谐,善是人际关系和谐,美是天人和谐,武术思想的最高准则是和谐,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真是武术思想所追求的。

从“孔孟显学”到“儒道佛”三家并立,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中华传统民族文化诞生了和丰富起来,这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包。1983-1986年整理传统武术的成果中,就套路而言,超129个拳种是自成体系,近5000种拳械套路。虽然大部分武术套路在运动形式上存在各种差异,但是传统武术能多流派并存,其关键是在于“兼容并包”的氛围促进武术文化的发展。[8]

2.4 直觉体悟,知行合一

直觉是人类大脑的第一反应,不需要推理,不需要思考的过程。朱熹指出“体天下之物”的“体”是天下事物都是需要通过直觉体认去认识与体会。[9]“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武术认识论的基础。在武术中理论上和技术上,都注重切合实际,彰显它的技击特点。因此,完整的武术技术体系由武术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组成。[10]

长时间以来,每个时期的习武之人都会遵守直觉体悟的传统武术训练原则。若把直觉体悟舍弃,就没有武术训练中的“精、气、神”了,因此直觉体悟对于武术训练产生重大影响。在过往,传统武术通常使用的一个练习方式是用口头去教让心去体会。习武中的“法法口受”,因为社会下层练武之人文化水平较低才出现的武术教学形式,这是对习武之人的要求需要自我体悟了。[11]

3 中国武术精神的基本特征

3.1 民族性

民族性是文化的最高级别的抽象,是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的特点。中华武术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故武术精神具有民族特色。“道论是武术套路形成的思想基础”,医学理论“精气神学说”是武术的养生理论是依据。武术与战争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武术的技击性是古代中国军事文化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指导原则。中国传统武术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体现在武术追求姿势美、结构美,节奏美等方面。武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武术精神具有民族性。民族性是武术与其他国家与众不同和能在世界上标新立异的根源。由游历天下的侠客到成为为国贡献的武者,保家为国、心怀天下、行侠仗义呈现了武术精神的民族性。孙中山在中国处于救亡图存的危机之时,他大力宣扬武术的侠义精神,在危难时刻拯救中华民族。武术精神具有民族性的历史基础是在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阶段生存形式、环境条件和主体与客体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创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精神。民族对武术精神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民族精神与武术精神而言是其发展的催化剂,同样武术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武术精神生存发展的根本就是民族的存在。

3.2 时代性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武术的精神,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武术精神不断地获得丰富和发展。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而武术精神也得到丰富和完善,决定了武术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武术精神的时代性所突出的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所表现的时间特征。庞朴先生说:“文化既是民族的,文化又是时代的,民族性不仅是形式同样也是内容,时代性不仅仅是内容同样也是形式,传统文化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武术精神必须在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武术精神需要文化精神的哺育,需要文化精神的呵护。传统武术的发展要显出时代性,时代在发展武术也需要进步,只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武术才能被外界所接纳。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武术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我们要适时、积极主动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武术精神与新时代精神融合,成为一种崭新的武术精神。事实上,武术精神是每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的积累和积淀。

3.3 开放性

张岱年认为:“两个独立的、不同类型的文化碰撞在一起的前景有三:一是孤芳自赏,不进行交流,只发展自己的文化,结果是自我封闭,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走向衰亡。二是,接受同化,把自己本来有的放弃了,以外来文化为主,结果无疑是使民族逐渐失去民族的独立性,在不久的将来必然沦为他国的附属品。三是接受外来文化中的优点,使民族文化不断丰富与强大。中华武术精神的开放的性质促进了武术技能文化的交流,每个民族文化都不尽相同,文化与文化之前不仅存在冲突还存在融合,冲突是因为武术技能文化存在的独立性和地域性,而融合说明了即使不同文化间存在差异但还是可以进行交流与学习,这就充分表现的武术精神和武术技能文化的开放性。我国武术精神尽管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但也吸取其他国家武术文化中适合我国发展的观念、思想以及理论。当人类历史车轮由不可理喻的野蛮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开始,特别是“世界史”的诞生,每个民族以及国家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除了物质生产成为世界性,精神文化也成为世界性。

3.4 实践性

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包括人的心理、思想、精神以及其各种抽象的意识形态。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有独立的思想、思维,人类通过前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经验,同时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形成与他人不一样的精神生活。武术是一种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念,在人类的生活实践活动中武术精神诞生和逐渐发展起来,故武术精神来自于人类现实的生活实践中。不管武术精神的表现形式有多少种,无论武术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根源都是由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为时间活动提供服务,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时间对武术的需求,最后都呈现在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当中。武术精神需要构建一个令人满意的精神世界,就必须要通过武术精神不断对武术进行反批判和超越,用这样的方式来促进人类的思想与行为的进步,同时维持和提高武术生存的意义和目标。

4 中华武术精神演进的时代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4.1 古代中华武术精神的时代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人类社会初期,中国武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武技无异,都是作为一种满足人类生活生存的自卫和暴力手段。原始社会文化尚未诞生,武术不具备文化色彩,同时也不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的背景下,而文化的迅猛发展对武术也开始产生初步的影响。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下,原来武术的主要目的是“打”变为“刚健”的文化特色。

文化多元化被结束是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还导致了整个封建社会开始“重文轻武”。在“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下,武术只能在下层民众中发展。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因宋明理学的影响下,武术文化才有了“德艺双修”这个别具一格的标志。明清时期的武术精神才发展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真正地展现了。“自强”精神和“德艺双修”对人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直接的意义,同时揭示了和谐相处的意义。根据历史的记载,许多朝代因担忧王权问题而“重文轻武”、颁布“禁武令”,这一定程度上影响武术的发展。

4.2 近代中华武术精神的时代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20世纪初为了改变鸦片战争后国势不挣的形势,许多人把目光投向武术,试图通过武术能唤起人民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梁启超在1904在《中国武士道》为提倡武术教育的第一声。为把武术精神重新发扬光大大,徐一冰在1914年向教育部提出开设武术课。[12]“武术精神是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的尚武精神”[13]是孙中山在《精武本纪序》中提出的。长久以来武术精神的价值是在社会的下层,而这次也是首次被社会上层看到其闪光点与获得重视。

4.3 现代中华武术精神的时代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1949年到2000年,武术开始得到迅猛的发展,进入亚运会、举办世界武术锦标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表演,1950年后竞技武术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到1980年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1953年由于举办“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把武术的发展推向了建国后一个小高峰,但由于还采用的比赛形式是“打练结合”而受到质疑,不被肯定。在此以后,武术开启了改革之路。全国体育工作会指出了“开展一些项目必须有益健康,与体育相关的,能推行的武术项目。在此之后,毛伯浩[14]认为武术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套路,可以被看成艺术体操或自由体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武术追求“艺术体操或自由体操”的“难、美、新”,故武术套路逐渐发展成为竞技武术,而竞技武术套路成为当时的潮流并出现武术套路呈现“一家独大”的景况。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武术比赛的对抗形式才开始试验,到19世纪80 年代末散打才正式成为武术比赛项目,竞技武术体系初步得到完善。

4.4 新时代中华武术精神的时代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时代的更新与发展必然使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反省自身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尽绵薄之力。武术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时代必须要社会主义建设献出自身的力量,让民族文化功能充分发挥。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武术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国家形象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新时代以武术作为媒介,对祖国未来的花朵进行身体与思想的教育。武术既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以进行品德的培养。新时代武术精神能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提高中国在国际影响力。武术的精神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时代背景下把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东方文化强国,现阶段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猜你喜欢

武术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