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骊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特点及预防手段

2020-11-24

武术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腕关节教练员手段

张 勇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武术散打运动伴随着40年的改革变化,在规则与技术不断完善的同时,其本身的技击性、观赏性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竿头日上的提升。但在预防运动损伤与治疗康复方面,则如“小脚女人”。无论是从最初的萌芽阶段,还是直至今日较为成熟的青年阶段,预防运动损伤与治疗康复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术已经由古代单一的传承手段转变为多元化的传承方式。现而今,武术散打运动更多的是在学校转播中得以弘扬与发展。多数武术学校、省队、市队、大学等团体中的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上存在着较多陈旧伤病。在运动损伤初期,由于学生本身不具备较强的自我诊断能力,加之抱有侥幸心理,觉得一点小伤无需处理。如此往复,新伤夹杂着旧伤使身体出现不适,此时就医虽可医治,但已错过最佳时机。同时,也有一些教练员存在着错误的思想观念,觉得老办法对运动损伤有着一定的疗效,胡乱医治,使伤情愈加愈重。例如:某一同学在使用鞭腿攻击对方时,由于对方运动员自我保护能力较强,加上自己技术不足导致脚踝受伤,教练员一看脚踝肿胀,马上让学生用水龙头冲患处以达到冰敷之效。殊不知,冰敷必须是用零度以下的冰块垫上薄毛巾并敷在伤口处才有效果。而水龙头的活水并不能达到零度以下的温度,使之冲洗伤病会愈加愈重。古言道:“对症施药,方可见效”。运动损伤在不同位置,不同程度出现时,便需要结合运动规律与患者自身情况加以考虑,使之恢复至最佳状态。

1 武术散打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1.1 自我防护意识不强

在日常训练中,虽然运动损伤状况不断发生,但许多学生一直认为运动损伤离自己很遥远。对于老队员来讲,一套组合动作没有练到一千遍,也至少有八百遍,觉得自身技术过硬,在遇到险情时能够很好的保护自己。新队员则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魄,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实战对抗。思想仍处于“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状态。只顾进攻不顾防守,一旦对手抓住反击机遇,绝大多数运动员此时最容易受伤。加上日常学习中,教练员只注重技术打法的讲解,自我防护意识并没有给学生打好预防针,导致学生更加不注重自我防护意识,一旦险情出现,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1.2 技术动作不规范

通过《运动生理学》知识对运动员学习动作特点进行剖析可分为: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以及自动化阶段。在学习初期,学习者很容易出现肌肉僵硬不协调,身体机能得不到很好的释放,总是出现多于错误动作。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多余错误动作逐渐消失,身体机能逐渐得到释放,动作的规格性与协调性有较大程度上的提升,但仍会有多余错误动作的存在。通过系统化的学习训练,慢慢步入巩固阶段以及自动化阶段。动作逐渐形成特点,此时纠正十分困难。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从泛化阶段的以正确示范为主转变至分化阶段的以纠正多余错误动作为主。一旦多余错误动作存在,运动损伤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出现。如在用拳击打的过程中误用大拇指击中目标,就会造成自身拇指出现扭伤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骨折。

1.3 身体素质较差

武术散打运动是一项集柔韧性、力量、灵敏程度、耐力、速度于一体的体育竞技项目。身体素质本就是该项运动的硬伤,客观条件不具备,象征着一栋楼房的地基没有打好。尽管人与人之间的身体素质不能相比较,但作为运动员必须夯实自身身体素质。同时还应加强拮抗肌力量的练习。[1]无论是小肌群还是大肌群,在练习过程中都不可忽视,强健有力的肌肉不仅为击打力量与速度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同时对关节缓冲也起到不可泯灭的作用。

1.4 科学训练体制不够完善

科学性、规范化的训练手段可以有效减少运动员伤病的存在,尤其是体育技击性极强的项目。教练员需不断地根据运动员自身情况制定训练计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本身只能承受八十公斤的担子,教练员硬让学生上一百六十公斤的强度。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促使了学生伤病的发生。散打运动量的安排要注意科学性,大、中、小运动量的训练有机配合,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差异而量身定做,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进行。[2]

1.5 开展训练前、赛前热身活动不充分

准备活动是训练前将身体预热,通过增大皮肤血流量和汗腺分泌活动,提高身体散热能力,使运动员能保持长时间大负荷且高效率的训练。[3]合理而有效的训练前、赛前热身活动不仅可以有效促进运动成绩,同时也可减少运动损伤。当训练强度需达到较强的运动负荷时,若不在训练开始前,将身体各关节充分活动,将会提高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2 武术散打运动损伤易受伤部位

2.1 面部、头部

在进行武术散打实践教学中,运动员经常出现头部、面部受损伤情况。[4]头部与面部的主要损伤处是眉骨、鼻梁以及唇齿部位。实战对抗中,在护头的保护下,虽然面部大面积得到保护,但由于面部本身比较脆弱,就导致了面部的抗击打能力较差,一旦遭遇重击,就会增加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2.2 腕关节

腕关节损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多见,且以其多发性和反复性,成为困扰许多运动员和非运动员的难题···腕关节运动性损伤会直接影响运动员训练、比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5]由于腕关节训练手段较为单一,多数运动员在练习腕关节肌肉力量与灵活度时,都是采用哑铃训练,甚至有一些运动员从来不训练手腕力量与灵活度。此外,武术散打拳套对腕关节的保护有限。由此,便急剧增加了腕关节的运动损伤状况。

2.3 膝关节

膝关节是负责人体下半身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协调者。[6]武术散打运动对运动员的下肢承受能力要求极高。下盘不稳定很容易造成重心不稳,对手一旦使用腿法进攻,就会出现倒地,下台的可能。膝关节肌肉力量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表现和损伤预防至关要的因素,也是可以训练的因素之一。[7]在运动中,就会造成运动损伤。[8]

3 预防手段

3.1 加强学生身体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支撑,运动员若想提高运动成绩、提高技术水平,简直是天方夜谭。力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身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方面的训练与锻炼也是全面身体素质提高的根本。[9]足够强大的身体素质加上合理的技战术综合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成绩,也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状况的发生。

3.2 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强思想教育

在训练中,教练员应加强学生对自我保护思想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此外,教练员应强调运动员规范服装,运动时不佩戴任何首饰,以降低运动损伤的可能。强化宣传运动损伤与防治手段的知识,教练员可通过实例分析,视频讲解等手段对运动员进行教育,致力于使学生对自我保护能力有所认识,使学生了解基本运动损伤的预防、治疗手段以及RICE等治疗方法。

3.3 制定不同训练手段、因材施教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看,人体在运动中一旦出现疲劳,就很容易造成损伤。[10]每位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不可能完全一样,正如古言“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教练员在对运动员进行施训时,应考虑运动员本身的适应能力以及承受能力等。单一的运动形式不仅会对运动员机体与心理造成疲劳,同时也提高了运动损伤的产生概率。合理、科学的训练手段能够增加运动员的技战术,避免运动损伤。

猜你喜欢

腕关节教练员手段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关于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三届《腕关节损伤新技术学习班》的通知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学校外聘体育教练员的二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