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花生生产、育种和种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0-11-21李少雄洪彦彬陈小平梁炫强

广东农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单产种业花生

李少雄,洪彦彬,陈小平,梁炫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之一,FA0数据显示,我国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450万hm2以上,仅次于印度(800万hm2),居世界第2位。我国花生平均单产达3 700 kg/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6倍;年总产17 00万t,占世界花生总产的1/3,位居世界之首。花生及其制品以其独特风味、优良品质及良好的保健功能而深得人们喜爱,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净出口大宗农作物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花生种植面积在国内大宗农作物中居第7位(排在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油菜、马铃薯之后),而总产值仅次于三大谷类作物,单位面积收益已跃居大宗农作物前列。

花生同时也是广东第二大农作物,播种面积仅次于水稻,常年保持在30万~35万hm2之间,位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河南(120万hm2)、山东(70万hm2)。花生作为广东最主要的油料作物,面积占油料作物面积的97.4%,总产占油料作物总产的98.53%,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发展和食用油安全供应上占有重要地位。广东既是花生生产大省,也是花生育种强省,新中国成立后推广面积超过2 00万hm2的12个花生品种中广东占4个。广东省内育种机构培育的花生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强、适应范围广等特点,深受南方产区种植户喜爱,再加上广东具有一年两造花生的地理优势,使广东逐渐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主要的花生种子生产基地,并带动整个华南花生种业的发展。本文对广东花生生产、育种和种业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分析。

1 广东花生生产现状

1.1 种植面积基本稳定

花生在我国各省(市、区)均有种植,其中以河南、山东、河北为核心的北方产区(含苏北和淮北)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一半以上,其次为华南产区(含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及湘南、赣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产区(含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重庆、贵州以及江淮地区)。除上述传统三大主产区外,近十年来东北农牧交错带(辽宁、吉林为主)花生发展较快,成为第四大产区[1]。一直以来,广东是华南产区花生面积最大的省份。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东花生面积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8年的快速增长期,9年内种植面积从原来的7.38万hm2快速增长到25.42万hm2,年平均增长率为14.73%。第二阶段:1959—1987年的波动增长期,种植面积从220.01万hm2波动增长到39.45万hm2,年平均增长率为4.52%。第三阶段:1988—2018年的基本稳定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33万hm2。广东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是1982年,共43.11万hm2,当时位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山东。随后被河南河北超越,降至第4位。近年来,由于河北花生种植面积下滑较多,广东花生种植面积又上升至第3位。

1.2 单产水平逐年增加,总产稳步上升

建国后,广东花生单产变化经历2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5年的低产徘徊期,此阶段由于广东省内花生育种团队刚组建,尚未培育出花生新品种,省内种植的花生均为农家种,综合性状差、产量低。当时全省花生单产在500~1 220 kg/hm2之间,平均为900 kg/hm2。第二阶段:1975—2018年的逐年增长期。20世纪70年代,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育种机构陆续培育出花生新品种并加以示范推广,新品种逐步取代原来的农家种,全省花生单产逐年增加,从1976年的937.5 kg/hm2增加到2018年的3 139.5 kg/hm2,年平均增长率为2.99%。由图1可知,1949年后广东花生单产的变化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但相对于全国平均产量,广东花生单产仍偏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1)广东属热带亚热带气候,昼夜温差小,干物质积累不足。(2)广东以种植珍珠豆型小花生为主,相对于北方普通型大花生,生育期少20~30 d,荚果充实时间短。

图1 1949—2018年广东和全国花生单产情况Fig. 1 Peanut yields in Guangdong and China from 1949 to 2018

由于种植面积和花生单产增加,广东花生总产呈逐年增长态势,从1949年的6.4万t上升到2018年的104.4万t,增长1531.3%,年平均增长率为1.81%。当前广东花生总产仍排在全国第3位,仅次于河南、山东,比河北略高。

1.3 种植区域分布明显

广东是典型的一年两造花生产区,其中春花生面积约21万hm2,秋花生约12万hm2。从地理位置上划分,广东花生可分为4个产区,即粤西、粤北、珠三角和粤东产区。

粤西(包括湛江、茂名、阳江和云浮)为广东最大的花生产区,种植面积达到13万hm2,占全省40%左右,其中湛江和茂名种植面积位列全省第1位和第2位,分别为5万、4.2万hm2。粤北产区包括韶关、清远、河源和梅州,为广东第二大花生产区,种植面积达到10万hm2,占全省种植面积的32%,其中韶关和清远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3位和第4位,分别为3.6万、3.5万hm2。珠三角产区花生种植主要集中在肇庆(3.2万hm2)、惠州(2.2万hm2)和江门(1万hm2),而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深圳、珠海仅有零星种植。粤东产区(包括潮汕、揭阳、汕头和汕尾)总种植面积不足0.7万hm2。

1.4 种植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广东多数个体农户花生种植面积小于0.2 hm2,全省机械播种和收获的比例不足1%,远低于河南(45%)和山东(50%),可见,种植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是当前广东花生种植现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多地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广东人均耕地只有230 m2,比1980年的840 m2减少近3/4,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4。二是土壤黏性高,难以实现机械化种植。广东土壤类型以红壤和砖红壤为主,遇水黏连,干旱板结。目前市面上的花生播种和收获机多数只适应质地疏松的沙壤土,无法在黏性高的土地使用。三是用工多。由于广东花生种植机械化程度低,除了机械起垄,其他种植收获环节基本依靠人工操作,每667 m2大约需要11个工。尽管广东花生平均每667 m2产值能达到2 500元,但由于人工投入过大,劳动强度高,农户大面积种植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目前花生种植的农户多为赋闲在家的老人。调查发现,近年来95%的花生种植户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21%超过70岁。

2 广东花生育种现状

花生是广东唯一的大宗油料作物,由于建国初期广东花生单产极低、病害严重,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高产抗病是广东花生育种的主要目标。目前广东主要有4家花生育种机构,包括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过上述育种机构多年的努力,花生品种选育在产量和抗性上取得长足的进展。

2.1 高产育种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花生高产育种取得3次突破。第一次突破是20世纪70年代,代表性品种为粤油551和粤油116,新品种比当时农家种增产30%以上,并迅速在全省推广,种植面积占全省花生总面积90%以上。第二次是“八五”时期,代表性品种为汕油523、粤油223,这两个品种在广东省区试中,比对照种粤油116分别增产12.36%、12.3%,同期迅速在全省推广,取代粤油116和粤油551,对全省花生单产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第三次是“十五”期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比对照种汕油523增产15%以上的超高产花生新品种粤油7号,并迅速在全省推广应用,年种植面积超过6.6万hm2,实现飞跃式增产[2]。在粤油7号的影响下,广东各育种机构纷纷启动超高产育种,先后培育出粤油13、航花2号、汕油188、湛油75等超高产品种。

2.2 抗青枯病育种

青枯病作为广东花生主要病害之一,也是华南地区花生的一种严重病害。青枯病为害造成减产一般损失10%~20%,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失收。20世纪70年代,抗青枯病育种成为广东省花生育种的重要目标。随着生产发展,育种目标由开始的单抗育种目标发展到兼抗和多抗。利用鉴定筛选出的抗性种质资源,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辐射诱变等方法先后育成系列高抗青枯病花生品种,如狮选3号、狮选64、粤油320-14、粤油589、粤油92、粤油256、粤油200、粤油114、航花2号、珍珠红1号、汕油851等,有效阻止了青枯病的发生。

2.3 抗锈病育种

花生锈病是华南花生产区主要病害之一,为一种流行性病害,蔓延迅速,危害性大。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先后在湛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海南陵水县发现此病。70年代初,花生锈病在广东迅速蔓延,特别是在南部沿海地区。据不完全统计,1972年,广东花生锈病发病面积占60%。1973年,湛江、汕头地区花生锈病发病面积分别占85.6%、51%,损失达20%~30%。该病在花生的四季种植中均会发生,各地花生种植都不同程度受其为害,曾一度成为为害广东花生最普遍、严重的病害之一。花生锈病成为花生单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已成为广东省提高花生单产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抗锈病育种一直是广东花生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1965年起,广东各育种单位以狮选64、NcAc17090、PI393518、Ec76446(292)以及印度花皮为抗源,通过有性杂交和系统选育,先后育成战斗2号、汕油3号、恩花1号、白沙选7、粤油169、汕油27、粤油551、粤选58、汕油523、汕油71、粤油223、粤油79、湛油12、湛油75、粤油114、粤油14、粤油7号等高产抗锈病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控制广东省花生锈病发生和流行[3]。

2.4 存在问题

2.4.1 缺乏高油酸花生品种 普通花生油的油酸含量仅40%左右,远低于橄榄油(70%)等高档食用油。因此,提高花生油酸含量成为近十年国际上花生遗传改良的主要目标。我国作为全球花生总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高油酸花生育种得到农业农村部的高度重视。2016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牵头组建“全国高油酸花生产业推进协作组”,全面推进高油酸花生产业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油酸花生育种卓有成效,已育成一批高产高油酸花生品种。相比之下,广东高油酸花生育种明显滞后,目前鲜有高油酸花生品种通过审定或登记。

2.4.2 品种含油量有待提高 由于气候原因,在没有人工定向选择的情况下,南方培育的品种普遍存在油脂含量偏低、蛋白质含量偏高的特点。“十五”以来,广东花生育种机构共培育出39个通过审定的花生新品种。上述品种的含油量为50%~55%,平均为51.2%,没有达到高油花生品种标准(55%)。

2.4.3 缺乏鲜食加工型花生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花生约有50%用于榨油,40%用于鲜食和加工,另外10%用于做种。在新种子法出台之前,花生被广东省列为主要农作物,花生品种需要通过严格的审定才能推广种植。因此,为突破品种审定中产量和抗性的限制,育种单位的育种目标多以高产抗病为主,缺乏对品质优良,但产量偏低的鲜食加工型花生品种的培育。

3 广东花生种子生产和销售概况

由于花生含油量高,易酸败变质,不耐储存,尤其在南方高温高湿环境下,花生种子的保质期不超过6个月。为保证花生种子发芽率,南方产区每年需通过秋繁为来年提供种子。从地理位置上看,广东是华南产区最适合一年两造的省份,也是南方花生种子最主要的生产基地。目前广东生产花生种子的基地主要集中在韶关翁源县和茂名电白县。翁源县素有水洗花生果的习惯,该地生产的花生种子外观干净漂亮,深受老百姓喜爱。经过多年发展,以翁源县为中心向周边的英德市和曲江区辐射,形成南方最大的花生种子生产和批发基地。每年12月份至次年3月,小商贩在翁源、英德、曲江等地挨家挨户收购花生种子,统一运到翁源江尾镇卖给大收购商。大收购商再将花生种子经过机器和人工精选,然后卖给华南各省的种业公司,随后种业公司将种子批发给经销商,由经销商卖给种植户。茂名电白种子生产和销售模式与翁源类似,但由于花生种子没有水洗,卖相相对较差,销售量远低于翁源,主要销往湛江和广西等地。

上述的广东花生种子传统生产销售模式已持续了30多年,目前仍保持着原始种业的状态,完全达不到现代化标准。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当前广东省内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业公司达到120家,但真正从事花生种子生产销售的公司不足10家,且多数只将花生种子作为副业进行经营。广东乃至南方尝试开展花生种子生产销售的公司不少,许多公司刚涉足花生种业时雄心勃勃,希望按照现代种业的标准,建立自己的繁种基地,生产高纯度的优质花生种,以期树立良好的种业品牌。但经过多年尝试,发现困难重重,其原因有:(1)花生属常规种子,品种保护难度大,维权难。(2)花生种子繁殖系数小(10~15),制种效率低。(3)机械化程度低,用工多,制种成本高。(4)天气多变,大面积制种风险大。最终能坚持经营花生种业的公司为降低经营风险,只能退而求其次,从韶关翁源或茂名电白等地采购农户生产的花生果进行打包销售,导致市场上花生种子同质化严重,真假难辨。近年来由于南北方生产的花生果存在较大差价,为获取更高利润,不法商人直接从河南等地大量采购珍珠豆型花生果冒充广东花生种子进行销售。来自北方的珍珠豆型花生品种由于不适应广东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感染青枯病、根腐病、白绢病、锈病、叶斑病等多种病害,在雨水多的年份,经常导致大幅度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

4 广东花生种业发展对策建议

4.1 纳入种植补贴,鼓励花生种植

我国是食用植物油消费大国,国产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不足35%,每年需要从美国、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大量进口大豆、油菜籽用于榨油。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粮油安全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相对其他油料作物,花生产油效率最高,单产油量是油菜的2倍、大豆的4倍,且花生油价格也远高于菜籽油和大豆油。因此,为了保障国内食用油供给,应大力发展花生产业。广东素有食用花生油的习惯,是花生消费最大的省份,其自产花生只能满足省内40%的需求,花生供给仍存在很大缺口。目前省内仍存在许多丢荒的旱地,利用其种植花生既能增加产油量,又不与粮争地。因此,建议将花生纳入种植补贴范围,提高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扩大花生面积。

4.2 提高机械化种植水平

在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的背景下,机械化是实现花生大规模种植、降低劳动成本的唯一出路。广东花生种植机械化水平低主要体现在播种和收获环节,而目前北方花生机械化种植技术已日臻成熟。因此,可对北方花生播种和收获机进行改造,使其适宜在黏性土壤上使用,并通过在省内花生主产区示范推广,逐步提高广东花生种植的机械化水平。近年来,广东已有农机公司尝试生产和推广花生播种和收获机。其中河源市李旭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已改造生产出适合黏性土壤的花生整地起垄播种一体机,并为农户提供整地和播种服务,广受农户欢迎,可见广东花生种植机械化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4.3 加快多元化育种

新种子法出台以后,花生取消品种审定,改为品种登记,品种培育不再受产量的限制,育种方向更加灵活多变。因此针对当前广东缺乏高油酸、高油、鲜食加工型品种,育种机构应及时调整育种方向,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使老百姓吃上更健康美味的花生制品。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广东育种机构已纷纷调整育种方向,目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已培育出多个高油酸、鲜食加工型、保健型花生品种,正在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和品种登记。

4.4 加大花生推广力度

当前广东花生单产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与花生新品种区试产量也存在较大差距,说明广东花生单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种植新品种是提高单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目前广东省内农技推广部门对花生的推广力度仍不足,许多边远地区种植的花生依旧是几十年前的老品种。因此,育种机构应与农技推广部门、种业公司加强合作,并借助新媒体及时对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示范推广。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对翁源和电白等南方最主要的花生种子生产基地进行新品种示范推广,将直接带动南方花生品种的更新换代。

4.5 加大种业执法力度

新种子法实施以后,花生从原来的主要农作物变为非主要农作物,花生种子经营门槛也随着降低,许多小公司和个体户开始浑水摸鱼,从北方低价购进珍珠豆型花生果充当广东花生种子进行销售,导致近年来花生种业事故频发,给种植户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应该加大花生种业执法力度,重点打击以北方花生果充当广东花生种子进行销售的违法行为,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加强执法力度的同时,更应该增强普法力度,提高种植户的维权意识,使种子销售商不敢随意销售伪劣种子。

4.6 扩大南种北繁

当前广东花生种子生产和销售模式仍相对落后,达不到现代种业的标准。为了提高花生种子的质量,种业公司应具备大规模制种能力。而在没有解决南方花生机械化问题之前,在广东进行大规模制种仍存在很大的风险。相反,由于北方夏天日照时间长,气候稳定,南方培育的花生品种在北方种植通常比在南方表现好。加上北方山地少平原多,土质疏松,有利于花生大面积机械化种植。因此,南种北繁将是解决南方花生种子生产的一条捷径,南方种业公司应积极在北方进行制种,既能提高制种效率和质量,又能降低制种成本。

猜你喜欢

单产种业花生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多少堆花生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