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束化策略预防新生儿腹部手术中低体温的效果研究

2020-11-20梁银华梁敏陈秀文

中国医学工程 2020年9期
关键词:体温新生儿麻醉

梁银华,梁敏,陈秀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手术室,湖南 长沙 410078)

美国儿科学会定义新生儿正常体温为36.5~37.5℃[1];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新生儿低体温的定义为体核温度36.0~36.4℃为轻度低体温,32.0~35.9℃为中度低体温,低于32.0℃为重度低体温[2];我国通常将低体温定义为<35℃[3],由于国际上缺乏对新生儿正常体温的统一标准[4],鉴于我国国情及本院现状,本次研究将新生儿低体温的标准定为低于36℃。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尚未发育完善,皮下脂肪较薄,棕色脂肪较少或缺乏,皮肤表皮角化层差,且体表面积与体重比相对较大,易散热;并且由于禁食等原因易引起热量不足,基础代谢较低,易受周围环境温度影响而发生低体温。另外,新生儿在麻醉、手术野消毒、术中暴露、术中冲洗、补液及输血等过程中易出现低体温、新生儿硬肿症等并发症[5-6]。而低体温持续时间长可加重病情,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延迟麻醉复苏、影响心血管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等,严重时可直接导致死亡[7-9]。现阶段关于预防新生儿手术中低体温的方式大多基于资深护士的经验总结,缺乏循证基础及规范化流程[10]。新生儿腹部手术的集束化体温干预是预防新生儿手术中低体温的方式之一,集合了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最佳护理措施,以维持新生儿的正常体温,从而达到降低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加快康复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新生儿71 例(消化道畸形57 例、腹部肿块9 例、肾积水5 例)作为观察组,施行集束化低体温干预措施。选择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8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新生儿66 例(消化道畸形54 例、腹部肿块8 例、肾积水4 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保暖措施。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患儿均为全身静吸复合麻醉下的开腹手术;②年龄≤28 d;③体重2 500~4 000 g;④家属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患儿疾病类型已经确诊,未发现其它不明病症。排除标准: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手术麻醉危险性分级为Ⅲ~Ⅵ级,术前合并有心、肺、肝、肾等器官疾病;②基础体温高于37℃或低于36℃或术中需要控制性低体温的情况。两组患儿年龄、初始体温、体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新生儿手术的常规保温措施:手术前30 min 将手术室温度调整在24~26℃,相对湿度为50%~60%,将加温毯温度设定在38~40℃,恒温一直持续到手术结束。对输注的血液、消毒液和冲洗液等给予主动加温加至37.5℃。

观察组施行集束化保温干预:①科室成立新生儿手术集束化护理小组,小组由5 名成员组成,其中主管护师2 名,护师2 名,护士1 名;硕士生2 名,本科生2 名,大专生1 名;工作年限均大于5 年。小组成员定期参与专业化的线上、线下培训,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搜寻经循证医学支持的新生儿手术保温干预证据,获取最新的新生儿手术中保温干预措施,根据新生儿围术期需求以及科室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生儿手术中防止低体温的指导手册》。②如为择期手术,集束化小组成员应在手术前一天访视患儿,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或与家属询问,了解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年龄、体重、身长、性别、是否有过哺乳、是否足月、是否有静脉输液、是否有动脉置管、是否有气管插管。如为急诊手术,则应立即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询到上述信息。③安排1名洗手护士、1 名巡回护士配合手术。术前:巡回护士立即调节手术室间温度至26~28℃,相对湿度60%~70%,输液加温仪预热至38℃、充气式升温婴儿毯预热至43℃(待患儿入室后,再调至39℃)。洗手护士将皮肤消毒液、腹腔冲洗液、新生儿盖被(多条)以及术后盖伤口的敷料放入温箱备用,所有设备、器械、药品、敷料准备完善(避免术中等候,延长手术时间)。入室:准备就绪后,巡回护士通知病房护士,将新生儿使用移动式保温箱送至手术室门口,共同核对患儿信息,不更换转运床,直接将新生儿转运至手术间,安放于铺有充气式加温毯,并已加温的手术床上;并将液体连接到输液加温仪,使用加温过的盖被包裹新生儿的头颈部、四肢等,腹部盖上已加温的盖被,连接肛温探头或皮温探头。术中:等手术医生准备完毕后再揭开盖被,使用加温后的消毒液消毒手术野;使用38℃恒温液体冲洗腹腔;术中如暂停手术或需长时间暴露,则使用加温盐水纱垫覆盖切口,并每隔5 min 更换一次;及时关注手术进度,密切配合手术,缩短手术时间,每30 min 监测并记录新生儿体温一次,若发现肛温低于36℃则应马上寻找原因,及时干预并进行复温处理;若高于37.5℃,可以通过调低室温至24℃,调低充气式升温毯至37℃来缓慢降温。术毕:使用加温后的敷料覆盖伤口,转运前提前预热的转运车,并提早通知麻醉复苏室做好准备,交接班后继续使用加温后的盖被及暖风机预防患儿手术后低体温。

表1 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

1.3 观察指标

术前放置肛温探头并妥善固定,若研究对象行直肠手术则放置皮温探头于前额或背部,测量两组患儿术前、手术开始、术中(30、60、90、120 min)、手术结束时体温;比较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术后麻醉苏醒期寒颤、心率加快(超过120 次/min)和低氧血症(SpO2<90%)发生率;随访新生儿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以及住院周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数据资料。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围手术期体温监测比较

两组新生儿入室时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术中及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新生儿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围手术期体温监测比较 (,℃)

表2 两组新生儿围手术期体温监测比较 (,℃)

2.2 两组新生儿围手术期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术后苏醒期寒颤、低氧血症及心率加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住院周期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新生儿围手术期手术指标比较

3 讨论

体温是身体机能4 个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的体温对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保证身体机能非常重要。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inadvertent/unplanned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IPH)可导致寒颤、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感染风险增加、麻醉苏醒延迟、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11],是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之一[12-14]。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是手术患者安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15]。2010 年,原卫生部颁发的相关法规[16]提出,术中应维持患者正常体温,防止低体温的发生。美国、英国、德国[17]等均已颁布了适宜本国使用的IPH 防护指南。目前,我国在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干预方面多为经验总结,缺乏规范的整体流程。集束化护理最先由美国医疗改进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IHI)于2001 年提出,其通常由3~5项以循证为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组成,旨在预防和管理患者的不同健康状况,处理难治的临床疾病[18]。其护理措施相互关联且易于操作,共同实施比单独实施更能改善患者的结局[19]。吴函书等[20]也认为干预措施联合应用作为整体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合理性等特点。本研究主要针对新生儿腹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出现低体温的可能原因(禁食、禁饮导致身体产热不足;麻醉药物扩张血管;层流设备增高散热比例;切口暴露导致水分散失;输液冷稀释;未有效覆盖;医务人员保温意识不足等),采取一系列整体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成立集束化护理干预小组,制定指导手册,保温措施贯穿围手术期。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开始、术中及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新生儿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术后苏醒期寒颤、低氧血症及心率加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周期短于对照组(P<0.05)。原因可能是观察组在常规保暖措施的基础上,适当升高室温,对与新生儿有接触的所有设备、物品、药品提前加热,密切监控体温等,从而使围手术期新生儿体温恒定、波动较小。

综上所述,集束化保温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腹部手术围术期低体温发生,提高新生儿苏醒质量,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加快患儿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体温新生儿麻醉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晚断脐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效果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