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桂两优5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2020-11-19梁海福邓国富戴高兴周维永陈韦韦陈仁天马志广高利军

种子 2020年10期
关键词:谷粒父本母本

梁海福,邓国富,戴高兴,周维永,陈韦韦, 周 萌,陈仁天,马志广,高利军

(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广西水稻优质化育种研究人才小高地,南宁 530007; 2.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南宁 530007; 3.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发实验室,南宁 53000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杂交水稻未来发展必须在稳定其产量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品质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方面主要采取降低千粒重,培育小粒丝苗粒型降低垩白度,同时提高胶稠度,降低直链淀粉,达到提高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目标,取得了良好成效。近20年来,育成了稻米品质达优质一级米标准的杂交稻品种百优838[1]、龙丰优9115[2],达优质二级米标准的品种美优998[3]、龙丰优826[4],育成了一批优质杂交稻品种秋优998、美优1025、百优1025、龙丰优1号、丰田优553和丰田优981等[5-10]在华南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极大满足了市场对优质稻谷的需求。桂两优5号父本桂539千粒重18.2 g,是小粒丝苗型恢复系,与优质两系不育系桂科-2 S[11]组配育成优质杂交稻品种桂两优5号,其稻米品质达农业农村部部颁二级米标准。

1 选育过程

1.1 亲本来源及特征特性

2007年早季,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来自国际水稻所的恢复高代中间材料(5 B 15/0 LR 15选)为母本,与恢复高代中间材料(IR 36/合浦野生稻//桂9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2007年晚季种植杂种F1,2018年早季种植F2群体,后代采用系谱法选育,至2009年晚季从[(5 B 15/0 LR 15选)/(IR 36/合浦野生稻//桂99)] F5趋于稳定的区号为L 239的株系中选择优良单株作父本,再与从广东引进的强优恢复系航恢1173进行有性杂交。2010年早季种植杂种F1共12个单株,从真杂种中筛选9个单株混收,同年晚季种植F2群体5 000个单株,从F2起择优选单株,后代采用系谱法经十代筛选和优势鉴定,于2014年育成优质新恢复系桂539。

桂539株高115 cm左右,株型集散适中,分蘖力中等,叶鞘为绿色,柱头、稃尖均为白色,着粒密度中等,穗形弯,一般穗长25 cm,每穗总粒数200粒左右,着粒较密。颖壳秆黄色,无芒,谷粒长8.80 mm,谷粒宽2.40 mm,谷粒长宽比3.7,千粒重18.2 g;花粉量大、花期长、花时集中,花药发达,花粉外散率达80%以上。南宁早造3月上旬播种,主茎叶片数14叶;晚造7月中旬播种,播始历期68~71 d。

表1 桂两优5号各类试验产量表现

桂科-2 S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两系不育系[11],株高75 cm,株叶型较紧凑,分蘖力强,长势旺,茎秆粗壮,剑叶宽直,一般剑叶长34.9 cm、宽1.7 cm;叶鞘、叶耳、叶缘、稃尖、柱头均呈白色;穗大粒多,穗长24.5 cm,主穗粒数约229粒,一次枝梗数12个,二次枝梗数52个;颖壳黄色,谷粒长9.2 mm,谷粒宽3.1 mm,千粒重22.0 g。南宁早造,3月初播种,主茎叶片14片;晚造7月初播种,播始历期71 d。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结实好,易制种,米粒透明少垩白,稻瘟病抗苗叶病6级,穗瘟7级。

1.2 桂两优5号的选育过程

2014年晚季用桂539分别与桂科-2 S、万太A、龙S和Y 58 S等不育系测配,2015年早季种植其杂种F1,均表现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优势明显等特点。经观察与品比试验,恢复系桂539两系不育系桂科-2 S配组的桂两优539表现熟期适中,后期转色好,杂种优势较为明显。2015年早造参加所内新品种展示,平均产量7.82 t·hm-2,比对照五优308增产2.7%,全生育期与对照相当,米质较优。2016年早季桂两优5号(区试名:桂两优539)参加广西桂中北早稻中熟组预备试验,2017年参加广西早造桂中北中熟组区域试验,2018年参加第2年区试,2019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稻2019001)。

2 产量表现

桂两优5号在各级试验中的产量表现(表1),2015年参加本所水稻新品种品比试验,产量7.82 t·hm-2,比对照增产2.70%;2017年参加广西水稻桂中北中熟组区域试验,柳州、河池、融安、桂林、荔浦和贺州等6个试点平均产量7.30 t·hm-2,比对照五优308增产0.02%,增产点比例66.7%,小组排名第7。2018年复试,柳州、河池、融安、桂林、荔浦和贺州等6个试点平均产量8.07 t·hm-2,比对照五优308增产1.74%,增产点比例80.0%,小组排名第3。2018年参加桂中北早中熟组生产试验,全州、灵川、贺州、融安和柳江5个试点平均产量7.15 t·hm-2,比对照五优308增产1.25%,增产点比例80.0%。

图1 桂539的选育过程

3 特征特性

3.1 农艺性状

桂两优5号桂中北稻作区早造种植,全生育期122.2 d左右,比对照五优308长0.2 d;桂中北稻作区晚造种植全生育期114 d左右,比五优308长2.4 d,株叶型集散适中,茎秆粗细适中,叶片浓绿,叶鞘为绿色,柱头、稃尖均为白色。株高118.6 cm左右,有效穗数18.3万·(667 m2)-1,穗长26.5 cm,每穗总粒数170.5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2.2 g。颖壳秆黄色,无芒,谷粒长9.40 mm,谷粒宽2.35 mm,谷粒长宽比4.0,后期熟色好,田间种植表现较抗稻瘟病。

3.2 抗性表现

据广西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17、2018年)水稻区域试验品种抗性鉴定结果:桂两优5号2017、2018年稻瘟病综合指数分别为3.0、5.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2年鉴定,致病Ⅳ型分别9级、5级,致病Ⅴ型分别9级、9级,高感白叶枯病。

表2 桂两优5号米质表现

3.3 稻米品质

2018年广西区试统一取样,送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检测(表2), 桂两优5号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2.9%,整精米率60.8%,垩白度0.4%,透明度1级,碱消值6.8级,胶稠度72 mm,直链淀粉含量19.2%,米质达到农业农村部部颁二级标准,稻米品质明显优于对照品种五优308。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多蘖

一般桂中北早稻3月中、下旬播种,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消毒24 h,催芽至半粒谷长即可播种;大田用种量18.8~22.5 kg·hm-2,如果是水田育秧,待秧苗长至2.0叶时,可施尿素75 kg·hm-2左右进行秧苗追肥,培育壮秧多蘖。

4.2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早晚稻种植,一般插植叶龄4~4.5叶,抛秧叶龄3~3.5叶。插植规格23.3 cm×13.3 cm,每蔸插2~3粒谷苗,插植27万~33万苗·hm-2,或抛秧33万~36万蔸·hm-2。

4.3 科学水肥管理

前期应施足底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中期适当施孕穗肥。底肥施厩肥15 t·hm-2或氮、磷、钾比例45%以上的复合肥750~900 kg·hm-2。移栽4~6 d后,施攻蘖肥尿素15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保低位分蘖。孕穗初期,视苗情可适当施尿素75 kg·hm-2,钾肥75 kg·hm-2作攻穗肥。返青和分蘖期,保持大田水深3~4 cm,分蘖盛期晒田,晒田至龟裂状,人踩不陷,禾叶色呈淡黄色后回水,后期保持大田干湿交替。

4.4 病虫害防治

桂两优5号参加2017、2018年广西桂中北区域试验以及2019年布点广西南部地区南宁、玉林、钦州等地种植,大田均未发现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但要根据不同年份病虫害发生情况,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5 制种技术要点

5.1 适宜的制种地点及时间

尽量选择自然隔离好,有灌溉条件且连片,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制种。桂两优5号适宜在海南春制,一般2月初播种,4月底抽穗开花打“920”,5月底6月初收割。广西桂南春制,一般选择3月初播种,6月初抽穗开花打“920”,7月初收割。

5.2 父母本播差期安排

在南宁或桂南春制,母本桂科-2 S一般3月初播种,6月初抽穗,播始历期90 d,主茎叶片数14~15片,父本桂539主茎叶片数14片,父本比母本早播种,叶龄差0~1.0叶。在南宁或桂南秋制,7月初播种,9月底抽穗,母本播始历期71 d,父本播始历期68~71 d。由于父本开花时间较短且集中,一般安排父本抽穗要比母本迟0.5~1.0叶或2~3 d。

5.3 父母本行比及“920”喷施方法

制种时父母本行比为2∶(10~12),母本抽穗15%左右开始喷施“920”,“920”用量180~210 g·hm-2,父母本同喷,按4∶6∶4比例连续喷施3 d,喷施完父母本后,再对父本单独加喷45 g·hm-2以拉高父本,使父本高于母本15~20 cm。

5.4 及时除杂和收割

在母本抽穗前后、喷施“920”期间和成熟期进行严格除杂,每个时期除杂2~3次。桂南春制,6—7月是制种成熟期,也是雨水多发季节,制种田割完父本20 d左右,种子成熟80%左右,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收割,防止穗上发芽,影响种子质量。

猜你喜欢

谷粒父本母本
食言者
任金黄谷粒丢失在风里
传统《元宵歌》本的复现、消失与走向
他们会忘记?多么稀奇!
杂交粳稻常优2号母本机插制种技术
亦如初见(五)
父本在杂交谷子化学成分分布中的评价作用
鹦鹉鱼品系对不同亲本和繁殖技术的响应
玉米杂交制种中父本的管理技术
甜(辣)椒杂交制种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