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8例灰质异位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2020-11-18陆东海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1期
关键词:室管膜灰质白质

陆东海,韩 青(通讯作者)

(1无锡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无锡 214023)

(2无锡市儿童医院影像科 江苏 无锡 214023)

灰质异位症(Gray matter heterotopia,GMH)是一种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它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脑畸形共存,如脑裂畸形、巨脑回畸形、胼胝体发育不全等。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癫痫发作、认知功能下降和神经功能损害[1]。这种疾病相对少见,尤其是小病变,易漏诊误诊。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20年7月48例GMH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收集2016年1月—2020年7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及无锡市儿童医院就诊的48例GM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头部磁共振(MR)扫描确诊。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入选患者发病年龄2~51岁(平均发病年龄21.3岁),均否认有GMH家族史。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癫痫发作,41例以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并伴有智力障碍、视力下降、言语不清、头痛及肢体活动障碍等。另7例主要为阵发性头痛和头晕表现。

1.2 检查方法

48例患者均行头颅MRI平扫。采用德国Siemens Symphony 1.5T、Siemens TrioTim 3.0T、及Siemens Aera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48例均行MR平扫,包括T1加权像(T1WI)、T2加权像(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WI)。7例患者于平扫后行增强扫描。部分不能配合的病人给予水合氯醛镇静。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MR扫描均显示室管膜下区或皮质下单发或多片稍长T1和稍长T2信号,与正常灰质信号相似。其他并发症包括脑裂畸形(5例)、巨脑回畸形(3例)、枕大池蛛网膜囊肿(3例)、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透明隔缺如(1例)。7例患者磁共振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灶。

本组灰质异位症根据形态学特点分为五型:①室管膜下型27例:病灶位于室管膜下,呈结节状、波浪样、锯齿样或带状凸起,脑室局部形态不规整(图1)。②局灶性皮下型10例:异位的灰质常呈团块状位于脑室周围白质,可孤立被脑白质包绕,也可一侧与正常脑灰质相连(图2)。③弥漫型3例:又称板层型、带状型或双皮层型灰质异位,该型在皮层下白质内形成一层与皮质平行的灰质带,从软脑膜至室管膜可分为皮质-白质-灰质带-白质4层,脑表层原有皮质层可正常或变薄(图3)。④脑裂畸形型3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与脑室相通的异常“通道”,其通道可呈闭合状或被脑脊液充盈,周围是异位的灰质(图4)。⑤混合型5例:具有上述两种类型以上的灰质异位(图5)。

图1a-c显示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见多个等皮质信号接近状隆起突入脑室内,脑室受压形态不整;图2a-c显示左侧额叶白质内局灶性皮下型灰质异位;图3a-c显示双侧皮质下脑白质内见弥漫型灰质信号;图4a-c显示右侧顶叶脑裂畸形型灰质异位;图5a-c显示右侧顶叶局灶型灰质异位和室管膜下型灰质异位(混合型),该例患者合并胼胝体缺如。

3 讨论

GMH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从室管膜到软脑膜都可以看到GMH。在最新的皮质发育畸形分类中,GMH被归类为神经元异常迁移所致的畸形[2]。

GMH的发病机制是神经元向大脑皮质异常迁移的结果。确切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数学者认为,在胚胎发育第3~5个月脑室周围间质中神经细胞的异常迁移或凋亡失败导致皮层下神经元无法迁移到正常位置,因而在白质中异常积聚[3-4]。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也影响皮层神经原始细胞的增殖和分化[5]。GMH按发生部位分为室管膜下型(PNH)、局灶性皮下型(SCH)、弥漫型、脑裂畸形型、混合型[6]。

GMH的主要临床特征是癫痫发作、智力低下和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发作是GMH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在我们的研究中,41例患者癫痫发作,发生率为85.4%,这与之前的研究一致[7]。Barkovich等[8]报道灰质病变越大,癫痫发作越早,症状越严重,脑组织损伤越大,患者更容易出现智力低下和言语障碍。Zajac等[1]曾报道PNH是最常见的GMH类型,本组患者中PNH占56.3%,其次是SNH(20.8%),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GMH的典型MRI表现是在侧脑室周围或室管膜下区出现一个或多个稍长T1和稍长T2信号,与大脑其他部位的灰质信号相似。这些病变通常伴有其他颅内畸形[1]。本组患者伴有脑裂畸形(5例)、巨脑回畸形(3例)、枕大池蛛网膜囊肿(3例)、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透明隔缺如(1例)。不同类型的GMH与不同的脑畸形相关,在我们的研究中,所有27例PNH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脑室受压,而SCH患者更有可能出现其他颅内畸形,如巨脑回畸形、多小脑回畸形、透明隔缺如等。MR扫描是诊断包括GMH在内的神经元迁移相关异常的首选方法,它有较高的分辨率,能更好地区分灰质信号和白质信号[1],但仍有一些小病灶易漏诊。据Huppertz等人[9]报道,一些癫痫患者在常规MR扫描中仍无法识别,3D-MR扫描和其他新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为GMH的诊断提供更多帮助。[10]。

GMH需与以下疾病鉴别:结节性硬化(TS)、转移瘤和其它脑肿瘤等。TS在室管膜下多表现为T2低信号的钙化,转移瘤多伴明显水肿,而其它脑肿瘤多伴有强化,诊断不难。

GMH的治疗和预后通常采用对症治疗。主要目的是通过药物或手术控制癫痫发作。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异位灰质切除加皮质双极电凝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所有癫痫患者均接受保守治疗。对于合并其它颅内畸形的难治性癫痫病人,采用卡马西平和卡马西平联合治疗,效果仍然很差,因为经济原因,他们拒绝进一步手术治疗。

综上,GMH是一种发育性脑异常,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由于GMH发病率较低,容易漏诊和误诊,延误治疗,加重患者的临床状态。MR能够清晰分辨脑灰质和白质,并可多方位显示病变,在临床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室管膜灰质白质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CO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大脑灰质密度异常的磁共振研究
2型糖尿病对阿尔茨海默病脑灰质的影响:DKI初步研究
T2-MRI全域直方图鉴别儿童后颅窝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
ADMA/DDAH系统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
颅内脑实质室管膜瘤核磁共振成像表现
基于体素的MR形态学分析对鼻咽癌放疗后脑灰质体积改变的研究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联合白质完整性对认知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