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教育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探析

2020-11-18庞佳欣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21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技巧教学活动

庞佳欣

(湖南女子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

门德尔松认为,音乐所带给个体的、情感上的冲击远比其所具有的音律美更加重要。“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辞好得多”。门德尔松的言论在侧面验证了音乐创作活动的发展特点:当音乐的表现形式趋于成熟,音律上、节奏上所给出的音乐研究结论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强调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美、道德美、艺术美,将审美教育渗透到音乐教育的各个层次,这才是高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 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1 音乐教学课程化,教学模式单一

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学家、作曲家达尔科鲁兹是最早将音乐教育提上教育日程的研究学者,在20 世纪初期,达尔科鲁兹便基于音乐教育活动的育人特点,授课特点提出了早期的音乐教育指导理论。其认为,音乐教育活动带有极强的审美特性,在音乐教学指导活动中,其依靠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对幼儿施以美的感受,进而使其在情感上接受音乐教学工作,确保其能够得到完整的教育体验。达尔科鲁兹强调学习者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集中表现,认为情感、即兴创作与即兴教学才是指导个体参与音乐教学的内在驱动力。情感配合教学,丰富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程的育人质量。

但从高校所推行的音乐教学理念来看,现行的高校音乐教学指导方法与音乐课程的设立目的背道而驰:教育工作者们并不强调学习者的音乐素养、音乐技能在教学环节的集中表现。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以授课、课时为主要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依旧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音乐课程只是填充教学时间、丰富学生兴趣的材料,其所包含的艺术美、教育美并不能借助课程体系表现出来。对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相关学生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已经具备了不同的音乐审美品位,对于教学环节所涉及到的音乐作品,学生正在尝试从情感、艺术价值、创作背景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但在单调的教育理论之下,“上课”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唯一手段[1],在授课环节,学生虽然能够对音乐知识进行学习,但在课程完成之后,学生并不能获得表现音乐灵感的机会。音乐教育停留在音乐课堂之上,学生只能获得声调上、节奏上的感知,无法深度解读音乐作品的核心价值。

1.2 音乐教学业余化,教学水平偏低

在进入高校之后,音乐教育的内涵、目的已经发生了变化,与基础教育的“培养音乐表达能力”“提升音乐积累水平”等基础教学目标相比,高校所推行的音乐教学活动开始向着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在基础教学层次,有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如旋律的掌握、节奏的把控、演唱技巧、合唱技巧的训练等;在延伸教学环节,有多元化音乐技能的培训,如乐器演奏技能、音乐合唱训练、音乐合奏训练等。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的可选择性。但受到教育人才的限制,高校所推行的音乐教育活动并没有发挥出预期中的价值:由于音乐课程并不在课程考核体系当中,教师无需对学生的音乐技能水平、学习能力进行调查,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有关教学活动的开展依赖于音乐专业执教教师的配合,对于其他专业,并没有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配备具备相关技能的教师[2]。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教育的发展比较迟缓。部分高校的硬件配置水平较差,虽然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但缺乏资金、设备上的支持,乐器、活动室、信息化教学设备配置不到位,乐器的应用、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无法得到保障。推行专业化的教学体系,对音乐课程的教育细节、育人价值、审美功能进行讲解,才能做好音乐教学指导工作。但由于尚未形成专业化的教学结构,高校所推行的音乐教学指导理论只能“原地踏步”。

2 审美教育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探析

2.1 审视风格之美,调动音乐情感

大部分高校学生都将音乐视为“消磨时间”的一种娱乐方式,由于自身对音乐教学缺乏重视,没有专业的音乐教育体系的指导,学生很难从深处挖掘音乐教育活动的价值,教学工作停留于课堂表面。匈牙利音乐教育学家柯达伊认为,音乐应该且必须成为教学体系中的成员,因为其所发挥的价值、所展现的艺术美是无法忽视的[3]。在提出著名的“柯达伊教学法”之前,柯达伊便致力于音乐的审美价值研究工作,其认为,高标准的艺术塑造了音乐课程的独特审美标准,并对后续音乐教育观的落实产生影响,说到底,音乐与民族、国家、地区乃至于全人类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联系。音乐教育课视为艺术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变”。

在审美教育视域的推动下,高校可尝试结合不同的审美角度发起音乐教学活动,从基础到进阶,为学生构建循序渐进的音乐指导机制,使其在接受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中所包含的审美要素。对于学生来说,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其最先关注到的是作品在风格上、旋律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爵士乐的优雅,摇滚乐的热情,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高校可尝试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一方面,依旧保留以教材、教师为主导的音乐教学指导机制,确保教学活动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主动配合,拓展教学范围,针对当前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将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带入到课堂当中,对其进行赏析。审美活动可从音乐创作背景、音乐表现力、音乐风格之美等角度入手,借由音乐作品的风格之美开展教学[4]。教师可在音乐授课环节开展音乐知识交流活动,要求学生赏析、分享所搜集到的音乐知识,借助音乐风格之美感受音乐的发展史,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2.2 重视技巧之美,培养音乐热情

音乐教学活动的出现对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审美教育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要以审美为核心,更要强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著名音乐大师朱工对音乐技巧的教育价值投入了更高的关注,其认为,基本功才是音乐技能稳定发展的前提,“在练习时,音色要有颗粒性,音乐要有连贯性,每个音之间都应该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借由技巧,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审美载体,能够加快其吸收音乐知识的速度。

高校可尝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加入技巧教学板块,围绕不同的乐器演奏技巧、歌唱技巧开展教学指导工作,锻炼学生的音乐素养与音乐技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教师可在教学环节对学生的活动兴趣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活动兴趣选定不同的教学设备[5]。以民族乐器以西洋乐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二胡,与西方的口琴开展乐器演奏教学活动,感受不同乐器之间的技巧之美。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不同曲目的互动视频,感受“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中所包含的民族音乐智慧,感受不同环境下的音乐作品之美。借由技巧学音乐,强调音乐器材的技能表现价值,才能在根源上提高高校音乐课程的授课质量。

2.3 重视情感之美,培养音乐情感

情感是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在情感的推动下,学生能够站在艺术、人文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讨论分析,提升音乐教学活动的感染力。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活动来说,情感的表现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后续开展,重视情感的表达,才能在根源上解决音乐教学矛盾。

在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情感的价值、内涵投入足够的重视,借由情感帮助学生分析人文作品,感受情感背后的艺术情操。以经典西方歌剧《猫》的鉴赏教学为例,作为歌剧中的代表作,其立足于儿童的情感特点,以动物为主要角色,对不同猫的经历、情感进行分析。在这一作品中,成年人的流离、心酸借助“猫”的语言表现出来,当离开族群的格里泽贝拉受尽艰辛,对于故乡的怀念使得她唱出了这首歌。从情感上来分析,《猫》中所包含的情感元素是极为丰富的,借助诙谐幽默的语言,其辞词曲、旋律符合儿童的学习欲望,而借由形象表现出来的语言,又从成年人的角度展现了人文情感的核心内涵。强调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适当转移对于音乐作品的过度关注,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3 结语

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受到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等要素的综合影响,要发挥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艺术教育价值,使其与审美视域下的教育要求相契合,教师与高校必须深挖音乐作品中的多元之美,在情感、技巧、风格等角度欣赏美,完成音乐教学指导任务。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技巧教学活动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论音乐作品分析对钢琴演奏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音乐作品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指正要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