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媒融合不止于“纸”
——《扬州晚报》转型融合初探

2020-11-17邹亚琴

新闻前哨 2020年3期
关键词:晚报扬州客户端

◎邹亚琴

全媒体时代, 媒体融合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转型融合”或是纸媒唯一出路。 近年来,作为“中国地市报十强”的《扬州晚报》和“全国地方融媒体客户端传播力十强”的“扬州发布”APP 端,互为入口,革新优质内容生产,以全媒形态优化新闻结构,精心打造“精致读本”,赢得各方好评。本文拟从具体操作的层面,对这张报纸的转型融合进行初探。

一、革新内容生产,打造“精致读本”

近些年来, 互联网给传统媒体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并非取代、对立关系,而是深度融合,互相促进。传统媒体如何在“寒冬”中“逆风而行”?坚守内容为王,革新内容生产,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生产全新融媒体产品,成为越来越多媒体的“突围”之路。

纵观近年来的《扬州晚报》,围绕全媒体环境下报纸和读者的连接点(情怀和信任)、需求点(内容和需求),对整张报纸进行了重新定义:她不仅是一张报,还是一本书,是一份“精致读本”。由此,版面的整体设置进行“更新”,增加优质内容供给,丰富报道呈现;坚持以创意取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升报道温度,拓宽报道深度,增强读者粘度。 其中,原创深度报道“新闻+”、全媒体互动“马上办”、情意满满“有故事”、阅读古今“文化+”等诸多版面,均与“扬州发布”APP 端深度共融。客户端重在“快速、及时”,记者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直播、拍摄小视频;报纸上则坚守“权威、深度”,慢下来、深下去,深入采访、深入思考、深挖背景、深度融合,全面立体地展示新闻事件、人物故事的多重层面、多维视角。

1.重点打造颜值与内涵兼具的海报式封面

在移动阅读时代, 报纸如何提供与手机阅读不同的体验更为重要,而要做好这一点,必须靠优秀的创意和完美的设计呈现,尤其是头版的表达。 近年来,《扬州晚报》的海报式头版,以新闻图片与制图、手绘、漫画、大数据等组合呈现,坚持颜值与内涵兼具,已成为晚报的一张名片和一个品牌,受到市领导及广大读者的好评。

比如,2019 年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期间, 连续几天以特刊化、海报化的头版,对这一盛会进行浓墨重彩的报道。 其中,《图行大运——一图读懂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重点活动安排》,以灵动的水脉为串联,将各项活动“一图呈现”,赏心悦目;《上新了,运河》,以精美大幅图片为主,将璀璨的运河夜景呈现给读者,视觉冲击力强。

在平时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对于深度调查等题材,头版以制图、手绘为主要表现形式,如《假客服诈骗“套路”大起底》等;对于国内外重大事件,以角度取胜,如关于黑洞照片的《“洞”见》、关于巴黎圣母院大火的《你的痛 我最懂》等。在新闻平淡期,主要以组合取胜,力求取得“1+1>2”的效果,比如, 曾经将一则天气与一则农业新闻组合, 两道主标以《任凭岁月似风云多变幻》和《总有味道如乡愁难消散》组合成一句诗意话语,版式则处理成一封家书的形式,传递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2.重拾深度调查和舆论监督“利器”

深度报道一直是新闻中的奢侈品。新媒体时代,曾经是纸媒核心竞争力的深度报道,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从近年来的新闻实践和用户信息需求看, 深度报道依然是媒体竞争的拳头产品,也是传统媒体内容创新的突破口。在传统融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深度报道用优质的内容,让人们感受到媒体“社会公器”的作用,这也是当下传统媒体的“吸睛利器”。

近年来,《扬州晚报》 每天保持两到三个 “新闻+”版面,以“晚报调查”为品牌的深度报道,以独家视角推出的诸多深度调查,均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比如,《套路大起底 接到这样的蚂蚁金服电话立即挂断》一稿,一经发布就被不少新闻平台转载,人民日报客户端将此稿件推送至首页, 仅一个半小时阅读量就破10 万,网友们纷纷留言评论;再如对“外卖批发市场”乱象持续跟踪关注,引起相关部门和外卖平台高度重视,所曝光的某写字楼内整层外卖加工店已全部下架整改;对“客运站内黄牛拉客乱象”的调查,则促成了当地客管部门对站内黄牛的整治;等等。

3.引导记者讲好故事,提升报纸温度

不管传播格局、受众对象、阅读习惯如何改变,好故事总能打动人心。优秀的故事化新闻作品,接地气、重细节、多视角,让报道更鲜活、更具可看性。近年来,《扬州晚报》定制化推出一批特别报道和栏目,引导记者讲好故事,一批有筋骨、有品质、有温度的新闻故事,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感受和思考。

比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推出“重生之路·寻找烈士”栏目,帮助数十位烈士家属寻找到烈士长眠之地,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 2019 年11 月9 日,第十一届“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传承者”暨“红色记忆”宣讲会在杭州市解放纪念碑广场召开, 山东菏泽寻找烈士的张景宪应邀参加,并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杰出个人”之一。 他曾根据《扬州晚报》的报道找到的“天堂收信人”线索,赶至扬州江都吴桥实地调查,最终欣慰确认。

此外,“让平凡人上头版”“扬州新职人”“中草药故事”“家谱故事”“60+”等栏目,也通过讲故事,让新闻作品更具可读性。

二、采编全员转型,报端深度共融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高质量的内容决定了媒体的影响力,但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要想获得更多受众的青睐,不仅要有高质量内容的保证,还需要生产出适合新媒体平台的全新融媒体产品, 通过新平台来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019 年,《扬州晚报》与“扬州发布”App 深度融合,组建晚报融创中心,报端深度共融,推动采编全员转型。 实践表明,融媒语境下,这种共融是相辅相成、彼此支撑。

1.融媒工作室”推动采编IP 化

媒体融合,关键在于主力人才的融合。在《扬州晚报》与“扬州发布”App 的深度融合中,跨部门整合采编力量,重视产品设计,以“融媒工作室”为品牌,真正打通报网端,加速媒体融合发展,推动采编人员“IP”化,为读者、网友推出了系列融媒深度产品。

具体操作为:工作室集群引进“主理人制”,采编人员跨部门调配,从幕后转至台前,用H5、动漫、视频、音频、VR 等全媒体表现形式, 全平台推送新媒体产品。 以周为时间跨度, 目前已推出“鑫雯联播”“照谣镜”“生活实验室”“周末FM”“说政事”“自然之家”“荟人不倦” 等十多个融媒工作室,所有工作室均以融媒体(文图+音视频)作品为主,丰富了全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进一步提高了新闻传播力。

2. 客户端与报纸报道互为支撑

客户端与报纸在稿件选择上各有分工, 客户端重在快速、及时,报纸侧重深度、故事。 记者在采集稿件的同时,第一时间拍摄视频、现场直播,及时发稿至客户端;同时注意拓展新闻的广度、锐度和深度,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后期供稿报纸。 由此,一次采访可以生出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而在后期处理上,在报纸上的直观呈现是,许多版面上都加上了二维码,引导读者扫码观看“扬州发布”App 上相关视频或更多报道,读者通过扫码,即可观看新闻视频,不少读者点赞说,晚报的新闻“动”起来了。 除了新闻版面,各周刊也在“扬州发布”App 上开设频道,编辑在客户端与用户互动,形成固定的受众群体,在丰富版面和客户端内容的同时,传播了扬州地方文化。

当下纸媒从繁华走向式微,但价值永恒,只要坚持“权威、原创”,坚定“深度、融合”,就能再度创造这张“纸”的价值。正如《扬州晚报》在2019 年底之发行语中所说,“融媒传播 感知扬州,我们不止于‘纸’”。

猜你喜欢

晚报扬州客户端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基于Vanconnect的智能家居瘦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扬州的秋日
下扬州
客户端空间数据缓存策略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