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好记者讲好故事”看践行“四力”的路径探索

2020-11-17余岱杉

新闻前哨 2020年3期
关键词:张富清脚力笔力

◎余岱杉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下简称“四力”) ,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逐层递进,环环相扣。 努力践行 “四力”, 既体现了党对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必备的四项基本功。 2019 年11 月8 日, 央视播出的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好记者讲好故事》是对“四力”内涵的实践性解读,为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本。

一、去现场下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增强“脚力”

新闻工作者常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 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 ”这句话其实道出了对新闻工作者增强脚力的基本要求。 在新闻战线持续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增强脚力的具体途径。 从事新闻工作,哪里有新闻,记者就要到达哪里。在“脚力”上下功夫,要求新闻工作者迈开双脚,深入田间地头、企业社区、街头巷尾、学校军营等基层一线,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意。要能和百姓拉家常,倾听群众疾苦,反映基层心声,真正掌握详实、丰富的第一手材料,采写更多鲜活、生动的文章,服务人民,讴歌人民。

在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节目中,来自全国新闻战线的11 位记者讲述他们的采访经历和特别故事, 展示新闻战线在2019 年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优异表现, 全面交流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的真实感受和深刻感悟。

江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吴萍讲述的是“壮丽70 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主题采访活动中的感人故事。 在2019 年那个火热的夏天, 吴萍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300 多名新闻工作者沿着红军长征足迹深入实地采访,两个月里累计行程1.6 万公里,用笔、话筒和镜头讲述新时代的长征故事。 就像吴萍所说的那样,好故事也是靠脚“走”出来的,扎实的采访使得故事更丰富、更打动人。

贵州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苏畅10 年间跑遍了贵州的80 多个县,这个跑“三农”战线的女记者,经常在贵州的偏远农村蹲点采访,为农民鼓与呼。 她的蹲点调研报道,让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拉乡唐家坪子组的村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她说:“10 年记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是学会了用脚跑新闻,用心讲故事。 ”一个“跑”字,道出了新闻工作者不变的工作原则,那就是,新闻人永远在路上。

同样在11 月8 日,湖北电视台教育频道播出了《第六届湖北省新闻战线 “好记者讲好故事” 演讲比赛决赛》录像。 节目中,楚天都市报记者周萍英以《湖北舰上湖北兵》为题,讲述采访以湖北城市命名的海军战舰的故事。 在一周的采访中,周萍英克服了晕船、恐惧、水土不服、高强度采访写稿等诸多困难,用笔对话舰上的湖北兵,揭秘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用周萍英的话说,“我采访的海军战士,他们的战场在海上,而作为新时代的记者,我们的战场在新闻现场。 ” 的确,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才能使采访更加翔实,才能代表基层的声音,才能更多地反映社情民意。

二、练就敏锐眼光,提升新闻敏感,增强“眼力”

“眼力”, 通俗地说, 就是发现新闻的能力, 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新闻敏感。 它体现的是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发现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 如今,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捕捉有效有价值的信息? 这很考验新闻工作者的“眼力”。

在“眼力”上下功夫,就是要用敏锐的眼光,深入基层一线,在火热的劳动中,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找选题,发现真善美,识别假恶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在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节目中,中国民航报记者张丰蘩讲述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如何诞生的。 她说,五年来,她见证了大兴国际机场发展变化的每一步,她不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更是中国奇迹的见证者。 近五年持续跟踪报道,不断挖掘素材,这就要求记者要不断提升发掘故事的眼光,要求新闻记者要沉到基层去,通过不断的看、听、思去发现和挖掘好故事。

先进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标杆,如何发现典型,挖掘典型,发挥典型人物报道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 这需要记者眼光独到,有敏锐的新闻价值判断力,有一双能够发现美、挖掘美的“眼睛”。

楚天都市报记者胡成和他的同事是第一批采访张富清老人的记者,在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节目现场,新华通讯社记者余国庆与胡成一同为大家讲述了老英雄张富清的故事。 胡成和他的创作团队在2019 年大年初八得到张富清的相关信息,大年初九便挤上春运的列车,急赴来凤采访,对张富清老人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度报道。 随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权威媒体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宣传报道的热潮。

挖掘张富清这个重大典型的过程看似偶然, 实则必然。 胡成说,张富清老人的事迹确实非常动人,但记者更要有好“眼力”,才能发现像老英雄张富清这样社会需要的正能量典型,否则好典型也很容易“漏掉”。 另外,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有“眼力”的记者会多挖掘反映人物性格和情怀的细节,从表情、动作、对话、心理等细微处入手,多观察、多分析、多琢磨、多收集采访素材,这样写出的报道才能感人至深。

三、 勤思考, 善判断, 提高报道深度, 增强“脑力”

“脑力”,并不是指单纯的一般性思考,而指的是思维的广度、深度、高度。 新闻工作者要想提高“脑力”则需要具备清醒的头脑, 勤于思考, 善于判断, 在重要问题上把握好方向, 站稳立场。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有你的眼睛能看见东西, 那是不会发现什么的, 还要你的心能思考才行。 ”在采访中, 记者的任务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事件, 而是要开动脑筋, 注入思考和情感。 除此之外, 对同一个事件, 要在思想性上下功夫, 做到政治站位高, 揭示事件背后的本质, 这样的报道才会更有深度。

在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节目中,河北省邢台广播电视台记者侯平讲述的河北村民张运兴一家人与一面旗的故事格外动人。八年前,张运兴的儿子小张成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一员。 每天清晨,当小张将国旗冉冉升起时,张家小院里也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 老张夫妇向迎风飘扬的国旗行注目礼,2900 个清晨日日如此。 侯平说,多年跟踪采访这一家人与一面旗的故事,作为一名记者,不能只停留在对事件本身的记录上,要开动脑筋,不断分析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揭示事件背后的本质,提高报道的思想深度。

新闻工作者如何练好 “脑力”? 一是要做学习型的新闻工作者, 注重知识的储备, 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只有做到对党的理论和大政方针了然于心,才能更好地宣传和解读。二是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新形势下, 宣传思想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新闻工作者要多思多想, 多分析多比较, 尽量把问题考虑得全面周到, 避免工作流于表面、失之肤浅。 另外,要培养爱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 抓住问题的本质, 让看似平常的新闻有深度、有广度、有态度、有温度。

四、 善于多种方式表达, 提高写作水平, 增强“笔力”

记者勤于脚力、善用眼力、活用脑力发现好的新闻素材, 最终还要用好的表现方式来呈现。 新闻工作者的 “笔力”通常体现为具体的新闻报道的写作水平,所谓“妙手著文章”就是对“笔力”的最好概括。 但在新媒体时代,“笔力”的内涵有了新的延伸。 增强“笔力”,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内容为王,坚持守正创新,提高全媒体采编能力,成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全媒体人。

随着传播环境和受众需求的变化, 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也需要适应变化不断改善。 这两年, 新闻报道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做新闻。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大阅兵是2019 年的重大新闻事件。 在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节目中,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邢晋却另辟蹊径,她讲述的是阅兵式背后两个替补队员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没有通过天安门的受阅部队》。 作为有着21 年军龄的军事记者,多年来,邢晋将镜头和笔触对准训练一线、硝烟战场、海岛哨卡和大漠边防。 她笔下的,是有责任与担当的军人形象,她讲述的是有情怀与温度的军旅故事。 她说,用讲故事这种表达方式做新闻,十分考验记者的“笔力”,但故事讲好了,老百姓就一定爱看。

结语

2018 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 习总书记提出了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 这也是新时期对新闻工作者的具体要求。 从“好记者讲好故事”节目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四力” 之中, 脚力是基础, 脚力所到之处, 才能使眼力所及, 脑力所断, 笔力所著。 正所谓“非凡脚力出眼力,勤想多思著华章。 ”新闻工作者唯有自觉践行 “四力”, 脚沾泥土, 心系人民, 才能写出有思想、 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才能用笔、话筒和镜头记录伟大时代,讴歌伟大人民,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张富清脚力笔力
地市党报金融报道“专”“活”兼具的优化路径
张富清:初心不渝,老兵本色
入木三分
张富清:深藏功名 初心不改
虔诚描绘精神的富足——《张富清传》读后
如何发挥脚力做好深度报道——以衢州日报“乡村调查”为例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旧皮箱里的秘密——张富清老爷爷的故事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加点笔力,你的书法会更美
——齐鲁书社《中国书法笔力详解》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