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新年献词与集体记忆研究

2020-11-17白昊石

新闻前哨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信心

◎白昊石

一、 《人民日报》新年献词十年来内涵及特征

新年献词,也称元旦社论,是《人民日报》站在新的一年新起点上,以新闻评论的形式,表达该报的立场和态度、宣扬其新闻理念,传递新年变化的社论[1]。 文章中记载着国家过去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并指出了未来一年的发展方向。

本节将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将《人民日报》(2009 年至2019 年)11 篇新年献词进行整理分析, 概括其不同年代的共性与特性,并试图分析其背后理念的变化及原因。

关键词及重大事件:2009 年新年献词关键词:不畏艰难、自强不息、信心。

2009 年新年献词中呈现的重大事件: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雨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北京举办奥运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成功发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 周年。

2010 年新年献词关键词:困难、挑战、考验。

2010 年新年献词中呈现的重大事件:新疆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国际金融危机。

2011 年新年献词关键词:大有作为、奋发有为、问题、能力、潜力。

2011 年新年献词中呈现的重大事件:“十一五”结束、举办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青海玉树地震、国际金融危机。

2012 年新年献词关键词:中国信心的实力、中国信心的底气。

2012 年新年献词中呈现的重大事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于9%、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

2013 年新年献词关键词:进步、梦想、机遇。

2013 年新年献词中呈现的重大事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超过7.5%、粮食生产和就业人数创新高、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梦”。

2014 年新年献词关键词: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

2014 年新年献词中呈现的重大事件: 十八届三中全会、“嫦娥三号”登陆月球、防腐工程“老虎苍蝇一起打”。

2015 年新年献词关键词:新常态、改革创新、担当精神、耐心。

2015 年新年献词中呈现的重大事件:“一带一路”、十八届四中全会、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确立烈士纪念日、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四个全面”的提出、“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2016 年新年献词关键词:决胜全面小康、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2016 年新年献词中呈现的重大事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 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9·3 阅兵”、2022 年冬奥会成功申办、亚投行成立、“一带一路”。

2017 年新年献词关键词:不忘初心、新的起点、进取心、信心、平常心。

2017 年新年献词中呈现的重大事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四去一补”的提出、神舟十一号、G20 杭州峰会、女排夺冠、工匠精神、纪念红军长征80 周年。

2018 年新年献词关键词:新征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改革开放、造福人民。

2018 年新年献词中呈现的重大事件: 党的十九大、1000 多万人成功脱贫、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设定雄安新区、“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金砖领导人厦门会晤、“复兴号”高铁、国产大飞机、量子计算机、天文卫星“慧眼”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改革开放40 周年。

2019 年新年献词关键词:新篇章、关键之年、新形势新挑战、新的征途书写新的荣光。

2019 年新年献词中呈现的重大事件: 港珠澳大桥、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新中国成立70 周年。

二、 集体记忆的概念与集体记忆的缺失

1. 媒介记忆与集体记忆

所谓媒介记忆,是指媒介保留某些信息的能力和属性,人类通过媒介可以将过去的事件和信息一如既往地在现实中再现和还原,并以此影响人类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2]。 个体记忆是指个体本身亲身经历的事情,为个体所有。根据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中的表述,集体记忆是指曾经历过相同事件的一群人的共同记忆, 以及这些事件所遗留下的客观印痕, 包括共同经历的空间环境、 社会事件、机构设置、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字和口头档案材料等。

2. 记忆是历史、现在和未来

在笔者看来,记忆就是历史。 我们总是讲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往的记录与研究,它记录了朝代的更迭、家族的兴衰、个人的荣辱,我们总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以后的行动避免错误。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天都会发生着无穷无尽的事情, 我们每个个体所能经历以及所能记住的事情是有限的, 这时就需要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历史,这时就凸显出了媒介的作用,将过去的事件、 信息和经验在现实中再现和还原出来, 为后人创造意义、价值。

记忆就是现在。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 人类社会经历了口头传播时代、 手抄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从马拉松口传胜利信息至雅典到今天的手机电话千里传音, 其传播速度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背后也反映着人们对于时效性的追求,人们迫切地想知道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也是当今新闻媒体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利用媒介记录现实,书写出当下的集体记忆。

记忆就是未来。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中心,人们可以利用媒介介入其中, 由此可以看到网络上一种种亚文化的诞生例如二次元文化、恶搞文化、街头文化……以及各种网红爆款的出现引领了一波波跟风浪潮, 这都是人们主动利用媒介干预记忆的形成和呈现的表现。因为媒介可以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 带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所传播的信息会对接受者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干预了未来的走向,未来的记忆将在预期中被写下。

3. 集体记忆的缺失

记忆的方式和记忆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但是在我们享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集体记忆丧失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们。

首先,记忆遗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和推进,工厂和高层建筑在全国随处可见, 城市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 过去的传统自然风俗习惯几乎消失,如四合院、老城墙、民族风俗等,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的变迁,人们逐渐脱离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民族传统”,导致集体记忆的遗忘。

其次,记忆失真。记忆失真的缘由可能是那些曾经被媒介所记住的信息, 在如今的媒介记忆空间我们或是要努力的去改变它, 或是它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消退而变得模糊不清, 或是因为旧有的记忆不能被完整的呈现而扭曲了它本来的意义[3],亦或是置身于当今后真相时代,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 使用非客观的手段甚至是颠倒黑白的做法去博取观众的眼球,感染观众的情绪和心理,从而造成了对公共领域的负面影响,干预了人们的判断,造成记忆失真、记忆虚假。

再次,记忆能力衰退。 随着网络、电脑、手机的普及,每天都会有海量的信息在身边刷新出来, 旧的信息则很快淡出我们的视线,消失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之中。人们会习惯性地刷新动态,看看标题看看图片,文章内容一扫而过,不加以任何的思考, 最终只是形成一个短期的记忆, 容易被淡忘,随着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逐渐增大,动脑子去记忆的能力衰退,最终造成懒得记、不想记、记不住的现象出现。

还有,记忆传承受阻。互联网时代不同年龄人群对新技术革新所接受的程度相差甚远从而形成“信息富人”、“信息穷人”和数字鸿沟,高龄群体和低龄群体形成代沟,代际交流受到阻碍,老一辈的经验与记忆有时难以传承,最终导致集体记忆的缺失。 例如家庭观念减弱、节日气氛淡化,都反映着集体记忆的缺失。

记忆的另一面是遗忘。 关于过去的零碎或不完整的记忆甚至会消失,留给我们一种深深的感觉,即人类现在正处于一个历史缺失的时代。记忆, 尤其是集体记忆的缺失, 使个体与民族国家之间的认同维系受到阻隔, 民族国家大家庭的理念受到冲击[4]。

三. 媒体对集体记忆的影响

1. 媒体重现集体记忆

而在这个集体记忆逐渐消失的紧要关头, 媒体能做些什么去改变这个趋势? 集体记忆是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媒体特别是传统主流媒体、党媒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媒介记忆去守护、再现、构建集体记忆,从而对塑造国民意识、凝聚共识和维护国家民族身份等种种精神文化层面产生有利影响。

纵观《人民日报》十年来的新年献词,每一篇社论的开头都在给读者们重现过去一年的重大事件, 记录下这一年的集体记忆。

例如2009 年的新年献词中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30 周年、雨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北京举办奥运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成功发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 周年等重大事件。

2010 年献词:“过去的一年, 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依法坚决平息和妥善处理由境内外分裂势力、敌对势力勾连策动的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2011 年献词中记录了“十一五”结束、举办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青海玉树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

2018 年献词对2017 全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进行了总结, 并指出2017 年是我国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重大事件有:党的十九大、1000 多万人成功脱贫、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设定雄安新区、“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金砖领导人厦门会晤、“复兴号”高铁、国产大飞机、量子计算机、天文卫星“慧眼”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改革开放40 周年等。 可以看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下,中国发展航船乘风破浪。

每一年的新年献词都将上一年的具有深远意义和令我们难以忘怀的历史性时刻记录了下来, 以此来唤醒公众的集体记忆。因为每一年都会有新的变化、新的历史性时刻与新的值得记忆的事件, 所以每一年的新年献词的理念会因此发生改变,从09 年记录下的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神舟七号到10 年记录的反分裂到11 年记录的上海世博会、亚运会、玉树地震到12 年记录的“十二五“良好开局……当我们今天回顾这历年的新年献词时, 献词帮助我们回忆起了过去的艰辛且美好的记忆, 同时不襟感慨岁月和时代的变化, 从神州七号到天宫二号, 从普通出行到复兴号高铁、C919,从改革开放30 周年、新中国60 周年到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 周年,集体记忆在一年一年的新年献词中被书写了下来。

2. 媒体构建集体记忆

另外,媒体不仅知识集体记忆的记录者,同时也是引导者。

在每一年的新年献词中, 除去开头对上一年的集体记忆记录后,剩余的篇幅基本上都是在规划未来一年的发展,为新的一年指明方向和道路, 引导全国人民向更好更光明的未来发展,这是媒体主动介入并干预记忆的表现。

例如2012 年献词中提到的关于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强烈,改革发展仍然是党和人民的心声。在国际形势上,献词中表明,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给我国带来的更多的是机遇。

2013 年献词:放眼未来十年,中国将处于快速崛起和深刻变革时期,即使金融危机变幻莫测,大国间博弈越来越深,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勇于开拓进取,敢于迎难而上,被动就可以变成主动,完全可以后来居上。

2016 年献词:全文透露出对未来一整年的期待,认为2016 年是大有可为的一年,这一年,党和政府将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实现对人民和历史的承诺而不懈努力,将以“取实”去赢得良好开局。

2017 年献词中提出: 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既要认识到自己所承担新角色的难度,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去防范各种风险,到有所作为、量力而行,决不打肿脸充胖子。

2019 年献词中表明,中国未来一年的重点是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为了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不懈奋斗。 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道路上,我们仍需以梦为马、扬鞭奋蹄。 ”

可以看出,《人民日报》 的新年献词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对未来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领域作出展望,其聚焦议题高瞻远瞩,代表性强[5]。媒体可以根据现实所需发挥其媒介的力量对集体记忆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建构,这体现了一个媒体的选择、补充或是删减,体现了国家未来一年的发展方向与梦想。

四. 媒介为何能塑造集体记忆

1. 媒介是记忆的容器,记忆被持续更新的媒介技术水平包裹着。 纵观古今,在口头传播时代,记忆仅存留在人类的头脑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忘,而正因人类对抗遗忘,文字、印刷时代得以来临,利用新媒介技术记载记忆,也只有文字、 纸张和书籍这样的媒介才可以容的下人们千百年的记忆。 但纸媒还是有它的弊端,伴随着记忆的不断增多,所需要的纸张渐渐变厚,保存、传播、翻阅的难度都呈现上升趋势,这就促使着人们继续更新媒介技术来保存记忆,之后电子传播、 网络传播的到来再一度地更新了人们记忆的存储、查阅方式,媒介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影响力越来越广泛。 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来看,物质决定意识,媒介技术手段的发展进步是集体记忆能够书写、 创造的先决条件。

2. 媒体承担记忆代理的角色,掌握着叙事的话语权[6]。记忆代理(memory agency) , 指谁有权力讲述过去的故事,取得叙述主动权和注入新的意义。 从《人民日报》历年的新年献词中可以看出 《人民日报》 正在努力成为主流记忆代理,在献词中讲述国家过去一年的成绩与不足,并将新时代新思想融入进献词,对未来一年的工作进行指导,并赋予新的一年新的希望,逐渐使《人民日报》成为一种权威记忆代理的象征。

结语

在网络、新媒介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着集体记忆正在缺失的严峻问题, 媒体特别是传统主流媒体有责任有能力去守护、重现和构建集体记忆。 从《人民日报》 每年新年献词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党媒对于集体记忆的守护、重现和构建的方式与角度,这是一个媒体主动介入并干预记忆的表现,为中国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作出贡献。

注释:

[1]顾月:《〈人民日报〉新年献词(1979-2018)研究》,西北大学2019 年学位论文

[2][3]邵鹏:《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浙江大学,2014 学位论文

[4]刘燕:《国族认同的力量:论大众传媒对集体记忆的重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6 期

[5]王桔:《2004 年-2018 年〈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新京报〉媒体新年献词的话语比较研究》,湖北大学2018 年学位论文

[6]徐开彬、徐仁翠:《汶川十年:汶川地震的媒介记忆研究》,《新闻大学》2018 年第8 期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信心
Study Of ShiJie Control Thought
恢复信心比给猪刷脸更重要
重振信心再出发
KX5的耐心与信心
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