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塑造新时代党报评论的新风格
——简论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的评论表达

2020-11-17张成林,吴卓

中国记者 2020年7期
关键词:自贸港海南建设

内容提要 两年多来,海南日报评论着力塑造一种以高度、热度、深度、温度、力度五个维度为支撑,以高站位、大视野、新思想、真情怀、软表达为特征的鲜明风格,可以称之为新时代党报评论的一种新风格。

今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全面启航,迈向新征程。从两年多前的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海南并郑重宣布党中央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海南发展大潮涌动,举世瞩目。面对新的宣传报道形势,作为海南省委机关报的海南日报应如何应对?

海南日报以评论为重要抓手,通过聚焦火热实践、弘扬海南精神、褒扬自贸港速度,在服务大局、革新思维、创新求变中,及时发出“主流声音”,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敲响“定音鼓”,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的强大合力。

两年多来,海南日报评论着力塑造一种以高度、热度、深度、温度、力度五个维度为支撑,以高站位、大视野、新思想、真情怀、软表达为特征的鲜明风格。这种风格,从纵向看,是对海南日报以往评论风格的发展创新;从横向看,也明显区别于其他兄弟党报,具有独特的“海味”,可以称之为新时代党报评论的一种新风格。

一、提升评论高度

“身处南海之滨,胸怀全国世界”——这是海南日报评论的思想站位,也是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我们创新评论表达的重要特征。海南自贸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展现了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坚定决心。海南自贸港建设,不仅是海南自己的事,更是国家的战略安排;不仅是贸易和投资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对海南人民而言,把自贸港建设好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是必须扛起的国家担当。为此,我们从“两个大局”的高度,推出一系列重磅评论,为引导全省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4·13”重要讲话后,我们第二天即刊发社论《高举改革开放旗帜 把握重大发展机遇》,全面阐述了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和影响,号召全省人民把握重大机遇,锐意进取,奋斗前行;随后又连续推出7篇系列评论,从开放、改革、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等不同侧面,全方位阐释总书记讲话的重要精神,第一时间号召、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的精神内涵和实质。6个月后,我们又推出“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系列评论;一年之后,结合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再次推出8篇系列评论;两周年之际,又一次推出1篇社论和9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要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之才。自贸港背景下的评论写作,同样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而要敞开怀抱,树立全球视野,深入观察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经验做法,引导人们更新观念、知识,为自贸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经验借鉴。

2018年11月,海南省党政代表团在浙江、上海考察学习。我们抓住这一宝贵时机,深入观察分析浙江、上海两地在高质量发展上的经验做法,推出了“海南党政代表团浙沪考察启示”系列评论。

2019年5月底,我们又刊发了“海南党政代表团京津冀考察启示”系列评论,为海南学习京津冀等地的先进经验做了舆论引导。诸如此类的评论报道,在社会上带动兴起了对标先进标准、借鉴他山之石的学习热潮,促进了思想解放、改革创新,有力推动了海南自贸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

二、提高评论热度

做好自贸港背景下的评论工作,一个关键是要把握好时度效原则,在提升热度上下功夫,进一步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

紧跟中心工作,把干劲热情带起来。每逢重大工作部署、时间节点,第一时间评论跟进,充分发挥评论的鼓劲加油作用,有效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豪情,成为海南日报评论的一大特色。

今年3月中旬,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海南省委书记在海口江东新区调研时指出,要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江东新区建设中体现海南速度、展现美好前景。“体现海南速度”,折射出特殊时期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我们敏锐捕捉到这一重要信息,在头版显要位置推出重要评论《提振信心 跑出复工复产“加速度”》,紧接着又连续推出《开足马力争创新速度》《干出自贸港速度》《“自贸港速度”彰显担当提振信心》等系列评论,引起很大社会反响。由“加速度”到“新速度”再到“自贸港速度”,指向一步步明确,导向越来越清晰,复工复产的战鼓也越捶越响,有效激发了万众一心加油干的热情豪情,带动全省上下奋力拼搏,尽快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

紧贴热点话题,把理性思考带出来。海南自贸港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与之相关的话题极易发酵走热,成为热点、焦点。关键时刻做好舆论引导,就要抓住时机、及时发声,避免出现报道缺失、解读不力现象。2018年5月15日,海南省政府出台了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政策,即所谓汽车“限购令”,引发广泛争议、褒贬不一。我们及时组织评论,刊发《以长远眼光看海南汽车限购》一文,有理有据驳斥了单纯考虑个人利益的片面看法,从长远发展的更高站位,对“限购令”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廓清认识、推进政策顺利实施提供了舆论支持。2019年6月初,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决定废止《海南省禁止赌博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原本正常的工作程序,却被某些人恶意解读为海南要放开赌博业。对此,我们及时撰写《为什么总有人“闻赌则喜”?》的评论,从根子上剖析了赌博业的数宗罪,抨击了一夜暴富的不良心态,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对进一步树立自贸港建设底线思维起到了正向引导作用。

紧随时代潮流,把线上线下联起来。在保证纸媒评论的同时,我们积极迎合信息时代发展趋势,推动评论入网、观点入网,让评论进一步快起来、热起来。比如,在评论发布平台打造上,既有海南日报客户端观点频道,又有南海网的时评频道,同一话题通过“端—网—纸”协同共振,既可保证时效性,又能形成强大言论攻势。在内容供给上,网络评论围绕热点,主动设置议题,积极抢占网络舆论高地。例如,在抗疫阻击战中,南海网与南国都市报联合推出“海南战疫·百评长卷”系列原创评论,数量多达102篇。一篇篇网络评论,接地气、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怀,热情讴歌了抗疫一线的动人事迹,也鞭挞了造谣传谣等不良行为,积极为全面复工复产建言献策,向人们传递出经济复苏的信号,为全省人民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鼓劲打气。

三、拓展评论深度

思想性、建设性,是评论的核心。为此,海南日报以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不断拓展评论的深度,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深度解析,为舆论作出思想性引导。干事业、谋发展,倘若认识不足、学习不够,就会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的境地。为此,需要通过评论把意义说透、把道理讲清、把方向指明。2020年5月7日,海南省委主要领导在调研“六稳”“六保”工作时,首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四个超常规”的工作要求,即以超常规的认识、超常规的举措、超常规的行动,争取超常规的实效。为引导全省上下充分认识、落实“四个超常规”要求,我们精心谋划,及时撰写了“立足‘超常规’成就‘不平凡’”系列评论,以辩证思维视角,结合海南实际,分别就超常规认识、举措、行动、实效行文论证,深入剖析“超常规”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以及彼此间的关联,为干部群众第一时间学习领会提供了思路,带动全省上下形成了只争朝夕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深度聚焦,为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无论是思想观念的革新,还是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工作的推进,都需要新的思想认识和新的实践。为此,我们有意识地推出有深度有思想的评论,为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贸港建言献策。例如,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发表之后,我们推出9篇“以什么样的姿态建设海南自贸区(港)系列谈”文章,从信心、能力、胆识、服务等不同角度,展开深入阐释,引导人们积极投身自贸港建设,其中一篇《杜绝朝令夕改的决策任性》引起很大反响,得到社会舆论的高度认同。相隔一段时间后,我们又推出“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改革开放系列谈”,汇聚全集团记者编辑的力量,围绕如何抢抓机遇这个主题推出16篇评论,篇篇聚焦热点,不仅涵盖了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的话题、议题,而且以长达近两个月的时间持续性推出,在全社会营造了抢抓机遇、实干担当的良好氛围,让评论建言献策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彰显评论温度

党报评论多给人“冷冰冰”、过于理性的感觉。在评论写作中,我们力图避免这一现象,坚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着力在评论中体现人性化关怀,让广大群众感到共鸣、产生共情。

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符合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求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海南,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牢记这一嘱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极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例如,2020年全省两会期间,海南日报共刊发了12篇观察文章,其中有5篇涉及民生话题。在日常报道中,脱贫攻坚、营商环境、菜价、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等与百姓利益紧密关联的话题,都是高频率的评论选题。面对菜价起伏不定现象,我们刊登了《为菜价兜底 为菜农护航》的评论,督促相关部门在稳菜价上下功夫;在“以购代捐”消费扶贫模式刚刚兴起时,我们及时推出《让消费扶贫模式走得更远》的评论,立场鲜明地为消费扶贫鼓与呼;面对一些扶贫干部利用职务之便侵占扶贫资金问题,及时刊发《坚决挖出扶贫领域的“蛀虫”》的评论,痛斥徇私舞弊、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腐败行为。

脱贫攻坚是群众工作的重点。为聆听最基层的声音,体验最真实的经历,分享最实用的经验,我们在评论版专门拿出固定版面、显要位置,推出了“乡村夜话”专栏,邀请驻村第一书记谈问题、谈感想、谈体会。《脱贫攻坚切勿“松口气”“歇歇脚”》《做好“种文化”的隐功》《长效脱贫需“外引内育”》……一批带着泥土气息、有感情、有温度、接地气的评论,受到广泛好评。不少驻村第一书记主动打来电话,询问写稿发稿事宜。这个评论专栏不仅为扶贫干部提供了发言平台,也丰富了评论元素,让评论版面更有温度、更有内涵。

此外,在评论写作上,我们探索有温度、带感情的“软性”表达,用接地气的语言论事说理。其中一个显著风格,就是坚持推出系列谈“软评论”。例如,在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发表一个月后,我们推出了“以什么样的姿态建设海南自贸区(港)系列谈”;随后,又撰写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谈”“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系列谈”“制度创新系列谈”“开春话落实”……据统计,两年多来,海南日报共推出8组系列谈,篇目达60余篇之多。不同于本报评论员等评论体裁,系列谈文章多是以小角度切入,从身边事说起,与群众的距离很近;在论证上,用事例说理,打好“探照灯”,直击要害、针砭时弊;在语言上,旁征博引,注重个性化表达,活泼、饱满、有张力。“系列谈”系列评论很好地提升了评论的温度,起到了以小见大、引导舆论、建言发展的作用。

五、加大评论力度

一是不断增加评论的分量。在一些纸媒逐渐减少评论数量、评论版越出越少的当下,海南日报评论的地位反而越来越重要,分量越来越重。首先是每逢要事大事必有评论,无论是省委的重要会议,还是重要的工作部署,抑或重要的时间节点,都会及时刊发社论或者本报评论员文章。以评论提升认识、以评论提振干劲、以评论引导舆论,成为海南日报服务中心工作的鲜明特征。其次是将评论版改为观点版,并与理论版打通,由半个版扩展到一个整版,立足海南、面向全国,以“大评论”的观念经营评论版面,进一步扩大评论阵地和影响力。再次是在评论版面之外,在要闻版常设“天涯时评”栏目,聚焦自贸港建设相关热点话题,以评论员署名文章的形式不定时刊出,目前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另外,加大短评、本报编辑部等评论的供给力度,让新闻报道更加立体、饱满,有些主题特刊除了本报编辑部文章外,在具体版面上同样会刊发评论。据初步统计,“4·13”以来至今年6月份,海南日报刊发各类体裁的本地评论近500篇,评论高地效应逐渐显现。

二是探索评论的多元化表达。在媒体融合大势下,我们在积极推动评论入网、观点入网的同时,探索推出了多样化的评论产品。例如,探索评论的视频化表达。在2019年的全省两会上,海南日报大胆创新,在客户端推出一款新产品——“两会E快评”。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点焦点,前方记者及时进行现场视频点评,时间在100秒左右。该评论产品短小精悍,且现场感、时效性强,观点传达及时。短短几天的会议,共推出14篇“两会E快评”,得到广泛好评和转载。再如,创新推出评论的音频化表达。2019年的全国两会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我们分别推出了“两会晓谈”和“阿生看博鳌”音视频评论。又如,大胆创新,推出“七人词牌评”音视频评论。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4·13”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为展现一年来海南的新气象、新面貌,评论员通过填词评论的方式,推出了《沁园春·开放》《满江红·改革》《水调歌头·生态》《满庭芳·民生》音视频评论产品,营造了坚定信心、加快自贸港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系列形式及内容上的创新,不仅丰富了评论的内涵,也扩大了受众面,提升了影响力,为海南日报在融媒体时代深度推进媒体融合、更好服务自贸港建设做了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自贸港海南建设
术业专攻,奋力耕耘 努力做好自贸港皮肤科学科建设
海南:以“大开放、大改革”促进自贸港建设“大发展”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文旅融合背景下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定位问题
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