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左翼作家投身的左翼文化运动研究

2020-11-17马英华

黑龙江史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萧军左翼萧红

马英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0 世纪初,红色火种随着中东铁路机车的轰鸣延伸到哈尔滨,马列主义较早传播到了这里。抗战期间,它是东北抗日的重要阵地,汇集了许多不畏牺牲、坚决抗战的抗日将士、党的地下工作者和左翼文化人士。涌现出许许多多抗日英雄,留下了大批文化斗士战斗的身影和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随着斗争形势的日益恶化,很多哈尔滨左翼作家奔赴黄浦江岸,抵达同样洋气而文化氛围浓烈的上海。在左联的指导和帮助下,哈尔滨左翼作家与上海左翼作家一道,栉风沐雨,砥砺奋进,撰写发表大量进步文学作品,轰轰烈烈地开展左翼文艺运动,谱写了一段段激荡人心的红色文化抗战精彩华章。

一、哈尔滨左翼作家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成长和战斗

20 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一些俄国布尔什维克来到哈尔滨中东铁路总工厂传播马列主义,为建立党组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3 年3 月,中共北京区执委会委派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筹建党、团组织。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后,以《晨光报》记者的身份广泛地与新闻界联系,结识了许多爱国人士,成立哈尔滨通讯社,与哈尔滨各大报社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们积极传播马列主义,扩大党的影响,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一大批进步文化青年逐渐在这个城市聚集、成长,为左翼文化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支撑。共产党员金剑啸、罗烽、姜椿芳等人,遵照党的指示,团结一大批进步文艺青年,引导他们以笔、戏剧、绘画、音乐为刀枪,做了大量揭露黑暗统治,唤起民众奋起反抗的工作。

金剑啸(笔名巴来),满族,1910 年出生于沈阳工人家庭,3 岁迁到哈尔滨。1929 年,经陈凝秋(塞克)介绍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习绘画。其间,他积极参加左翼作家活动,接触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参加了反对学校和当时社会各种不合理现象的斗争。1931 年春,转入上海艺术大学学习绘画,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田汉先生创办的“南国社”演出,还曾加入左明等人组织的“摩登剧社”,为他后来从事戏剧的编导等积累了丰富经验。后来受党指派,负责领导组织上海市法南区学生运动,他将进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了“新华剧社”,演出进步话剧,产生很大社会影响。1931 年8 月,党组织派他回到哈尔滨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西区(道里)宣传委员。1932 年春,中共哈尔滨市委(地下党组织)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群众性组织“反日会”。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指示金剑啸、东区(道外)区委宣传委员罗烽负责哈尔滨文艺界的反日会工作,开展北满革命文艺运动。在此期间,金剑啸为中共哈尔滨市委编印的抗日小报和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报《满洲红旗》画刊头、插图、漫画、刻蜡版,出色地完成了党交办的任务。根据杨靖宇的指示,金剑啸同罗烽一起以公证人事务所书记员的公开身份,负责哈尔滨文艺界的反日会工作。后来他辞去公证人事务所职务,以画家身份,在道里中国十五道街路北33 号院内的一栋楼房的阁楼上创办了“天马广告社”(现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址)。广告社以承办绘画广告业务为掩护,秘密联络左翼文化人士。在经济和交通联络上对党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东北作家群的秘密活动基地。金剑啸多才多艺,结交并团结了萧军、萧红、罗锋、白朗、黄吟秋、侯小古等一大批青年进步作家、画家、戏剧家。1933 年7 月,根据党的指示,他在“牵牛房”组织创建进步剧团——星星剧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由他导演排练了一些独幕剧,萧军、萧红、舒群、罗烽、白朗等人都被吸收进剧团参与演出。同年,金剑啸和战友们在伪满洲国政府机关报《大同报》的副刊上创办了《夜哨》文艺周刊,发表了许多揭露日伪黑暗统治的文学作品。1934 年1 月,地下党组织通过关系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上创办《文艺》周刊,金剑啸发表了许多作品,用曲晦暗示的笔法,唤醒民众的爱国热忱。同年12 月,金剑啸到“大北新报画刊社”任编辑,以巴来为笔名发表揭露日伪反动统治的文章。1935年春,他和袁亚成、侯小古等进步青年在道里中国四道街创办了“哈尔滨口琴社”,团结和吸引一批文艺青年和爱国志士,演出爱国进步曲目,引起极大轰动。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很多进步小说、诗歌,其中著名的长诗是《兴安岭的风雪》。他用诗的形式记录了东北人民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勇事迹。金剑啸是集小说家、诗人、画家、剧作家、导演于一身才华横溢的革命家。姜椿芳称:他是一个坚强的、优秀的、英勇的共产主义战士,东北革命文艺运动的拓荒者、推进者。

罗烽,192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杨靖宇的领导下,秘密在群众中开展活动,受党指派,负责开展北满革命文艺运动。他同地下党员金剑啸一起,团结了许多进步文艺青年,如萧军、萧红、梁山丁、金人等,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和长春《大同报》的文艺副刊,发表许多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等反日作品。与金剑啸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上创办“文艺”周刊,共同组织星星剧团,进一步扩大党的宣传工作,鼓舞群众参加抗战。

姜椿芳,193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 年初,调到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工作,俄文较好,经常从俄文报纸上查找日军行动消息、义勇军抗日斗争等中文报纸上没有刊载的新闻,译成中文投到《国际协报》发表。在《国际协报》副刊上,用笔名发表了《电灯》《寻找职业》两篇小说。他经常与金剑啸秘密接头,布置中共满洲省委下达的工作任务。1936 年春,他与金剑啸合编《大北新报画刊》,遭日寇逮捕,后经营救出狱。

共产党员金剑啸、罗烽、姜椿芳等按照党的指示,主动团结了一大批左翼进步文艺青年,引导和带动他们创作进步文艺,使哈尔滨乃至全东北革命文艺运动蓬勃开展,金剑啸、罗烽、姜椿芳等无疑是这场运动的重要开拓者和推动者。

二、党领导下的哈尔滨左翼文化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人民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林海雪原、密林深处抗战前线,东北抗日联军爬冰卧雪、浴血奋战,涌现了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著名抗日英雄,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同时,在城市里还悄悄活跃着另一支抗日队伍,那就是中共地下党领导左翼进步文化人士,秘密开展革命文艺运动。

(一)进步文化青年聚集“牵牛房”秘密从事抗日文化活动

沦陷后的哈尔滨,整个城市处于白色恐怖之下,人们普遍感觉苦闷彷徨。位于哈尔滨市埠头区新城大街南端(现道里区尚志大街南端)有一处院落,是当时哈尔滨名士、画家、著名诗人和作家冯咏秋的家。主人冯咏秋夫妇在房前种满了牵牛花。每当夏季来临,牵牛花顺着藤蔓爬满房屋,花开喜人,绿叶萦绕,让整个院落充满了生机活力,因而得名“牵牛房”。很多有志青年、左翼文化人士常常聚会于此。他们都很崇拜左翼作家的旗帜鲁迅先生,经常一起探讨鲁迅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名句:“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特别欣赏。他们喜欢自诩为牛,每当有新朋友加入,大家都给起一个关于“牛”的名字,并戏称又牵来一头牛。

1932 年到1934 年,经常来此聚会的有冯仲云、姜椿芳、金剑啸、罗烽、舒群、方未艾,还有萧军(三郎)、萧红(悄吟)、“冷星社”成员等进步文艺青年,一些职员、教师和门生也被吸引进来。这些进步文化人士,有青年画家、作家、诗人、音乐人,有中共地下党员,有爱国主义者,也有自由主义者。虽然在思想意识上各有各的观点,但都有着不甘做亡国奴的爱国之心,都怀有反满抗日思想。他们每周都要到“牵牛房”聚会,写诗作画、研讨戏剧、畅谈音乐、分析时局、探讨理想和人生、商讨创办报纸副刊以占领公开的文艺阵地,“牵牛房”逐渐发展成为党开展地下活动的秘密联络点。时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姜椿芳等也经常光顾这里,与联络人秘密接头,研究工作,向左翼文化人士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二)进步青年作家的主要阵地——报纸副刊

《哈尔滨新报》是中共北满特委于东北沦陷前创刊的大型民办报纸,其副刊《新潮》是中共开展文化抗战活动的第一个副刊。1932 年夏,洪水摧毁报馆,停办。

《国际协报》,1918 年在长春创刊,1919 年11月,迁到商业繁荣的哈尔滨出版,是哈尔滨发行量很大的民办报纸,社长张复生是一位爱国进步人士。该报发行量较大,在东北地区有较大影响。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该报大量发表痛斥日本侵华罪行和狼子野心的文章,号召各界团结抗日。哈尔滨沦陷前夕,《国际协报》被迫停刊。1932 年3 月7 日复刊后,社长张复生先后招聘中共党员方未艾、进步作家白朗等作副刊《国际公园》编辑,为许多进步青年作家发表文学作品,帮助他们走上文学创作之路,逐步成长为闻名中外的东北作家群,《国际协报》堪称“东北作家群”的“摇篮”。1933 年12 月24 日,共产党员金剑啸、罗烽,进步青年作家萧军、萧红等,在《国际协报》创办《文艺》周刊,白朗任主编,发表大量进步青年作家文学作品。

《大同报》,1932 年3 月15 日,在新京(长春)创刊,是伪满洲国政府机关报。1933 年8 月6 日,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哈尔滨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大同报》上创办副刊《夜哨》,发表很多哈尔滨左翼进步文化人士的小说、诗歌和独幕剧等反满抗日文学作品。

《哈尔滨公报》是哈尔滨民办大型报纸。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公报》积极报道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副刊《公田》发表了萧军、萧红、金剑啸、白朗、方未艾、关沫南、裴馨园、陈隄等的许多进步文学作品。

(三)哈尔滨不断涌现出的左翼作家与进步文学作品

哈尔滨沦陷后,为了加强对进步文化人士的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和发挥进步文化人士在隐蔽战线的作用,以便唤醒更多民众参加抗战,更有力地打击敌人,中共满洲省委和哈尔滨市委派金剑啸、罗烽、姜椿芳、金伯阳、舒群、方未艾等人,团结一大批左翼文艺青年,组织进行抗日文学艺术创作,秘密开展革命文艺运动。

三郎(萧军)与悄吟(萧红),他们是中共地下党员金剑啸、罗烽、舒群、方未艾的好友,经常在一起谈论抗战文学创作问题。在哈尔滨期间,萧军、萧红创作了大量进步文学作品。1933 年10 月,萧军、萧红用三郎、悄吟笔名在哈尔滨自费出版小说和散文集《跋涉》。

舒群,又名李书堂,1932 年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间,以笔名“黑人”在《国际协报》《哈尔滨商报》《大同报》的副刊上,发表了许多具有爱国进步思想内容的诗歌和散文,还参加了“星星剧团”的演出。1934 年初,中共满洲省委地下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舒群与组织失去了联系,被迫离开哈尔滨,奔赴青岛。

白朗,女。原名刘东兰。又名刘莉、弋白、杜微,罗烽夫人。1931 年,参加哈尔滨反日大同盟。1933 年考入《国际协报》当编辑和记者,以弋白为笔名发表处女作《叛逆的儿子》。1933 年4 月,任《国际协报》副编辑,负责《国际公园》《体育》《妇女》《儿童》等周刊,与金剑啸、罗烽等人共同创办《国际协报》副刊《文艺》周刊。她充分利用该副刊进行反满抗日宣传,发表大量进步青年作家文学作品。

金人,原名张少岩,后更名张君悌,笔名金人、田丰。唐景阳、杨朔、方未艾在哈尔滨期间,他们都投身反满抗日活动,同时还为其他进步青年作家发表大量进步文学作品。

(四)党的秘密联络点和进步文化人士聚会场所——“一毛钱饭店”

1932 年冬,为了解决左翼文化人士生活出路问题,给左翼文化人士营造一个可以经常活动的场所,更是为了便于地下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联络,中共满洲省委派领导工运的负责人金伯阳出面,联络哈尔滨左翼文化人士刘昨非、白涛、王关石、裴馨园、冯咏秋、黄田等,集资在道里中国四道街(今西四道街)路北5 号租了一间小平房,开了家小饭馆,取名“明月饭店”。饭馆饭菜实惠,价格低廉,客人只需花上一毛钱便可吃饱吃好一顿饭,方便普通市民百姓就餐,因而人们喜欢叫它“一毛钱饭店”。当时,一些进步作家、地下工作者、爱国知识分子经常在这里悄悄聚会,“一毛钱饭店”成为他们经常活动的场所。同时,这里也是中共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中共满洲省委领导工运的负责人金伯阳经常来这里与联络人秘密接头,1934 年4 月停业。

1934 年初,中共满洲省委地下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日寇白色恐怖日趋严重,舒群、萧军、萧红先后离开哈尔滨,辗转大连,前往青岛、上海。1935 年,日伪政府更是加紧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对抗日文化志士展开大搜捕,逮捕和杀害进步作家,派特务监视进步作家的行踪;同时还取缔大部分报刊,少量被保留下来的报刊也被严加监控。在这种情况下,进步作家不仅失去了发表作品的园地,而且个人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一些进步文化人士前往关内,奔赴上海等地。一些没有出走的如金剑啸、侯小古、山丁、袁犀、王秋莹、石军、关沫南、梅娘等留在东北继续战斗。金剑啸、侯小古(共青团员)等人则被敌人逮捕并残忍杀害。

三、哈尔滨左翼作家辗转上海投身左翼文化运动

1934—1936 年,日伪当局加紧了对东北抗日文化志士的搜捕迫害,东北一大批(其中哈尔滨最多)青年进步文化人士辗转来到上海,纷纷加入左联、上海文艺家协会、中共上海文委等组织,继续开展文化抗战,写出了大量反映东北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的活动和老百姓在日军铁蹄下困难生活的文学作品。他们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其中从哈尔滨走出去的著名左翼作家有萧军、萧红、罗烽、白朗、姜椿芳、舒群、金人、达秋(唐景阳)等,在上海文坛刮起了一股“东北风”,引起很大震动,为上海左翼文化运动注入新鲜力量。

(一)萧军与萧红在上海

1934 年6 月,萧军、萧红逃出日伪统治下的哈尔滨,经过大连前往青岛。在青岛时,萧军写信联系上了鲁迅先生。后来,青岛党组织遭到破坏,萧军、萧红身处险境,于是转移前往上海。在萧红的督促和鼓励下,萧军在上海修改完成了作品《八月的乡村》。而后受到了鲁迅先生的资助和指点,使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得以出版发行,为上海的左翼文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成为萧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5 年12 月,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在上海印刷出版,鲁迅亲自作《序言》,作者首次署名萧红。《生死场》的出版,震动了上海文坛,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与惊动”,奠定了萧红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为萧红抗战文学的奠基之作。在上海,萧军、萧红陆续还写了很多作品,鲁迅先生不遗余力帮助他们向有关刊物推荐发表,还把聂绀弩夫妇,茅盾、叶紫、胡风、冯雪峰、鹿地亘、史沫特莱等进步人士介绍给萧军和萧红,使他们建立了友谊。

(二)罗烽与白朗在上海

罗烽、白朗夫妇是萧军、萧红的好朋友,1935年初,罗烽被保释出狱。5 月,罗烽、白朗在朋友的帮助下离开哈尔滨来到上海。11 月,罗烽通过周扬接上党的关系,并与白朗一同加入“左联”,罗烽出任上海文艺家协会驻会秘书,承办大型刊物《报告》。1936 年,罗烽、白朗一同参加左联解散后新成立的上海文艺家协会。1937 年,罗烽出任上海文艺界战时服务团宣传部长。尽管在上海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他们夫妇二人克服困难、相互支持,创作热情高涨,他们在《文学界》《光明》《文学》《作家》《中流》《海燕》《现实文学》《夜莺》以及《申报·文艺专刊》等较有影响的进步刊物上,发表了多篇东北题材的进步文学作品。同年8 月,罗烽在上海时期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呼兰河边》在北新书局出版发行,成为其代表作。《呼兰河边》反映了东北沦陷区人民抗日救国斗争和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这期间,白朗写了散文《哀愁中》《珍贵的纪念》以及短篇小说《女人的刑罚》《一个奇怪的吻》等作品,这些作品充分表现了爱国主题。

(三)姜椿芳在上海

1936 年,姜椿芳在哈尔滨秘密从事地下抗日活动,遭日伪当局逮捕,被关押了30 多天后,经营救出狱。1936 年8 月初,姜椿芳一家转移到上海,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积极推广苏联进步电影。初到上海,姜椿芳到亚洲影片公司和上海大戏院做苏联电影的发行和宣传工作。当时上海的特务活动十分猖獗,姜椿芳不惧白色恐怖,冒着被捕的危险,放映苏联进步电影,积极宣传革命进步思想。

领导“小剧场”运动。1937 年11 月,日寇占领上海后,只有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一小块土地仍由英、美、法等国控制,成为被日伪势力四面包围的“孤岛”。1938 年,姜椿芳任中共上海文化委员会总支书记和上海地下党戏剧支部书记,团结文化界进步人士和左翼文艺工作者,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他凭借“孤岛”的特殊环境,领导并组织开展了“小剧场”运动,通过业余话剧演出,发动、组织群众加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其间,姜椿芳结识了宋庆龄、郭沫若、鲁迅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并通过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争取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帮助。据统计,当时的业余话剧团多达120 个。一时间,演话剧、看话剧,成为上海“孤岛”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积极推动抗日救亡运动。1938 年,姜椿芳任中共上海文化委员会总支书记和上海地下党戏剧支部书记。团结文化界进步人士和左翼文艺工作者,推动抗日救亡运动。1941 年,党派姜椿芳同苏联塔斯社商定以“苏商”的名义在租界内出版中文《时代》周刊。姜椿芳担任《时代》周刊主编期间,刊物大量刊登苏德战争情况,及时传播反法西斯的正义之声,从而打破了日寇的“报禁”封锁。

(四)舒群在上海

舒群在青岛从事抗日活动时被捕,1935 年春获释,同年7 月来到上海,发表进步文学作品,并加入“左联”。1936 年5 月,撰写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发表于全国性文学刊物《文学》。描写了一个失去家园的朝鲜少年在中国东北地区遭日本侵略者凌辱压迫并起来反抗的故事,引起文艺界强烈的反响。同年11 月,舒群与萧军、罗烽共同创办杂志《报告文学》。

(五)金人在上海

1937 年,金人离开哈尔滨到上海,先后在上海中华女中、培成女中任教。这一时期他将主要精力投入翻译工作,成为爱国文化队伍的一员。在抗战期间翻译了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荒漠中的城》等俄国文学作品。

(六)唐景阳在上海

1936 年6 月,日伪当局对抗日组织和爱国者进行“大检举”“大逮捕”,唐景阳被迫离开哈尔滨到上海,投身于东北作家群,从事文学创作和教育工作。1938 年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上海文艺党支部秘密活动。党组织还委派他参加《鲁迅全集》的校对工作,并与白朗等人编辑《夜哨丛书》等。他以林珏为笔名,在《中流》《新知识》等进步刊物上,发表一些反映东北抗日斗争的报告文学和散文。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在上海产生很大影响,很受左联重视。1936 年9 月,左联杂志《光明》专门编辑了《东北作家近作集》。1937 年8 月1 日,为了纪念战友金剑啸牺牲一周年,旅沪哈尔滨左翼作家萧军、萧红、罗烽、白朗、姜椿芳、舒群、金人等,把金剑啸创作的长诗《兴安岭的风雪》编入由白朗、金人主编的《夜哨丛书》中出版。书中收录了金剑啸生前挚友的10 篇悼念诗文,诗文中饱含对金剑啸最深沉的缅怀,同时也向他的牺牲精神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与赞美。萧红在诗歌《一粒土泥》中写道:“将来全世界的土地开满了花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全要记起,亡友剑啸,就是这开花的一粒土泥”。

综上所述,哈尔滨进步文艺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沦陷时期的哈尔滨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抗日宣传工作,撰写大量文学作品,揭露并抨击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统治,唤醒广大民众奋起反抗,使东北革命文艺运动蓬勃发展。随着形势的恶化,他们转移进入关内,来到黄浦江畔的上海,在鲁迅等左联作家的指导和帮助下,与上海左翼作家共同以笔为刀枪,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继续从事革命文艺工作。东北左翼作家作品作为“左联”文学的一部分,为上海文坛注入一股新的力量,推动左翼文化运动掀起新高潮,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萧军左翼萧红
萧军纪念馆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亮 作品
软性电影
忆青年萧军二三事
《文艺复兴》与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郭松棻哲学追问与文学创作中的左翼坚守
忘忧草不是黄花菜
《延安日记》里的萧军与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