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格局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2020-11-17白亚光

黑龙江史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流域黑龙江共同体

白亚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远、根本之计,在于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深入研究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大力挖掘整理自古以来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梳理出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融合的发展脉络,勾画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格局。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所作出的文化贡献。

本文中所说黑龙江流域,是指黑龙江流经的中国地域。在黑龙江流域的发展历史上,有三大基本的文化因素,即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原生文化,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关内文化和以俄罗斯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这三种文化因素相互间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黑龙江文化特有的品质,即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开放包容、开拓自强的边疆文化。

在黑龙江流域生活的少数民族中,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族及女真族的后裔满族,曾分别建立了北魏、辽、金、元和清王朝,或割据中原,或统一中国,前后达几百年之久,这是其他周边少数民族所不可比拟的。他们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开疆扩土,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首先表现为坚持“中华一统”,积极吸收、保护和传播汉文化。

北魏鲜卑统治者尊崇儒家学说,甚至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从而使鲜卑族融入汉族。契丹刚刚建国,辽太祖阿保机召开群臣会议,研究治国方略。有人主张以佛教立国,皇太子耶律信则认为:“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阿保机欣然同意,把儒家学说作为立国的指导思想。金太祖时就重视搜求汉人图书文籍,曾下诏:如果攻克中京,所得的礼乐仪仗和图文书籍,都要一并先行发回京城。金第二代皇帝太宗时,押送宋徽宗、宋钦宗北还,随行带有大量的汉文书籍,可惜途中损失严重。第三代皇帝是年轻的金熙宗,南宋人描述他“虽不能明经博古,而稍解赋诗翰墨,雅歌儒服,烹茶焚香,弈棋战象”,因此说他“宛然一汉家少年子”。第五代皇帝金世宗更以“躬节俭、崇孝悌、信赏罚、重农桑”的中国传统治世理念和成就,被人赞誉为“小尧舜”。金大将完颜宗辅率兵到山东曲阜孔子老家时,告诫军士“以夫子所生之地,不得剽夺”。有人破坏孔子家墓地,宗辅大怒,下令把盗墓者捆绑起来到孔子陵前奠拜,并游街示众,“至庙南十余里尽杀之”。这足以说明宗辅对孔子的崇敬之心,同时也达到了对时人的警示效果。

事实上,辽、金、元、清统治者对孔子的尊崇丝毫不亚于汉、唐、宋、明,现存孔林、孔庙、孔府基本上是辽、金、元、清时所建,其中金代修了4 次,元代修了6 次,清代修了14 次。金代最大规模的一次修建耗时4 年,工程中三分之一是修旧,三分之二是新建。在孔庙规制上,金首用雕龙石柱,将其制式同于皇宫;首建灵星门,崇孔同于尊天。不仅修曲阜孔子庙,还在金上京修建了文庙,并下诏各地都要修文庙。在建庙的同时设学堂,还通过国子监刻印“五经”、十七史颁发各官学,民间书坊也大量刻印经史类图书,出版的图书种类涵盖经史子集各部,图书流通范围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创新,崇儒传道。辽、金、元、清也把科举制度扩大到更为边远的地区,一些远离中原的地区都被纳入科举范围之内。所有这些,对汉文化的传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中国政治生活中的这种非汉族统治的经历非但未削弱、反而是进一步扩大了儒家文化的影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在开疆扩土的同时,也开拓了中国的文化边疆。

在积极吸取、保护和传播汉文化的同时,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具有高度的持续力和凝聚力,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则质朴豪迈、勇猛善战、观念开放,少有农耕民族满足现状、追求安稳的保守心态,富于开创精神。

鲜卑崇尚武功。北周的鲜卑贵戚窦毅在为女儿择婿时,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让求婚者每人射两箭,射中孔雀眼睛便许婚,结果李渊两箭各中一目,成了窦家的乘龙快婿。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比武招亲”的故事,它为李渊日后成为唐朝开国皇帝搭建了一个平台,唐太宗李世民也因其生母窦氏而具有了鲜卑族血统。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先生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起,扩大恢弘,遂能别创空前之胜局”。这充分肯定了鲜卑族对建立大唐盛世所起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黑龙江流域文明对中华民族兴盛的重要意义。

唐以后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尚武精神的重要性。对于宋朝,陈寅恪先生有很高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的经济发展也领先于世界。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建宋时未用武力,而是和平禅让,日后也少用武力,甚至以钱物捐赠获得百年和平,这说明了和平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宋时朝野又存在着重文轻武的问题,朝廷采取“以文抑武”的政策,民间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作针”的俗语。正如梁启超所说:“重文轻武之习既成,于是武事废坠,民气柔靡......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敢敢如驯羊。”虽然物质实力远在邻邦之上,却常受欺凌。值得注意的是,金世宗在一次过生日时让自己的护卫和南宋的使臣比试箭法以助酒兴,本来以为稳操胜券,结果却南宋使臣中了50 箭,金护卫只中了7 箭。女真人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养成勇敢善战、吃苦耐劳的性格,“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骑马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比武却败给了南宋使臣,这使世宗深感忧虑。元世祖忽必烈曾提出“辽以释废,金以儒亡”的问题,一些学者也认为女真人的汉化改变了他们质朴的民族传统,养成懒惰奢靡的生活作风,彻底销蚀了其传统的尚武精神,使得这个昔日强大无比的马上民族,在蒙古人的铁骑下不堪一击。对于这种观点尚需进一步商讨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崇文,而且要尚武,才能长治久安。正是北方民族尚武勇猛、开拓开放的气质与农耕民族勤劳奋勉、仁义诚信的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黑龙江少数民族质朴豪迈、大气开放的品格,为文学艺术增添了光彩。

鲜卑民歌《敕勒川》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大气磅礴,粗犷豪放,千百年来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句。另一首北朝民歌《木兰辞》,也以北方民族清健爽朗的风格、豪迈乐观的基调使一位美丽、勇敢、可爱的女英雄跃然纸上,直到当代还成为国际电影界寻找中国题材的首选,它和《敕勒川》一起选入中小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世代诵颂。

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戏曲考源》开篇就指出:“戏曲一体,崛起于金元之间”。金代的董解元写的《西厢记诸宫调》是以唐代元稹的传奇文《莺莺传》为蓝本的再创造。全篇运用了14 种宫调,包括191 个长短套曲和2 个单曲,把不足3000 字的原作,扩展为5000 字的长篇作品。更为主要的是,它对原创的基调做了重要修改,以崔莺莺与张生在封建礼法的压力下毅然出走,取得自主婚姻的胜利,代替了原作《莺莺传》中张生抛弃莺莺的悲剧结局,提出了“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主张,认为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揭露了包办婚姻的不得人心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第一次在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中赋予了反封建的主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西厢记诸宫调》问世后产生很大影响,它所开创的青年男女秘密约会、反抗封建家长、最后大团圆的结局,被后人多次重复创作使用。许多优秀作家都从中汲取养料,元代王实甫则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杂剧《西厢记》,发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从《西厢记诸宫调》到《西厢记》,反映了金、元时代观念的开放。元杂剧是在金杂剧和诸宫调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金元文化与汉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元曲与唐诗、宋词一样,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

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赫哲族,也曾为女真族的一支,其普遍流传的民间说唱文学“伊玛堪”,在201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伊玛堪”和赫哲族音乐素材而创作的歌曲《乌苏里船歌》,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音乐教材,走向了世界。它们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开放、开拓的品格,还表现为对佛教的大规模引入。现存的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以及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大部分文化遗产等,都是北魏时期出现的。而佛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摩擦、融合,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语言、建筑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石窟便是一座座多元文化并存的历史丰碑,表明包容并蓄的品格已经根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成为生生不息的重要文化基石。它们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直接推动了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拓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格局。

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经过春秋时期的思想创造和种族融合,在秦汉时代形成了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共同体。秦汉以后至近代,有四次大的民族融合时期。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少数民族或进入或入主中原,历时达三个半世纪;第二次为唐宋之间,五代十国和辽、金,历时220 余年;第三次为元代入主中原,历时98 年;第四次为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历时267年。魏晋、辽金、元、清朝代是各民族交往最迅速、最深入、最密切的时期,也是各民族共性增加最快的时期。通过各民族之间的进一步密切交往和深度交融,淡化了民族和空间因素。入主中原的一些少数民族,如鲜卑、契丹、党项族都融入汉族之中,一些战乱中由中原迁往南方的汉人同当地的民族相融合,一些流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也被“胡化”,大大拓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乃至域外文化在一个樊篱尽无的文化场中交流融合,形成空前开畅的文化格局,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仅是种族血脉的认同,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它使中华文化更具统一性,也更具包含性、多样性,推进了中华文化多元共容的发展进程,开创了多民族文化全面交融的新局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荣发展,也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更为稳固和长久。此外,在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也都作出独特的文化贡献。

现在的情况是,黑龙江省内的干部群众对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文化知之不够,省外的人更是知之甚少。历史上,关于黑龙江流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一度被忽视,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被低估。充分认识这种贡献,不仅是增强黑龙江文化自信,提升我省吸引力的需要,也是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塑造中华民族完整人格的需要。当前,关于流域文化的研究在国内国际方兴未艾,黑龙江省以黑龙江命名,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对黑龙江流域文化研究和宣传的更多责任。

猜你喜欢

流域黑龙江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区域联动护流域
羡慕等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铅笔长高了
滇池流域居民生态文化参与的知、行、信研究
黑龙江出版集团
流域保护的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