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卡奇物化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

2020-11-16周文迪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6期
关键词:总体性物化主体性

摘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他在马克思与韦伯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物化理论。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并且对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中人以何种方式存在这个问题进行了深思。本文从青年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逻辑转向出发,深入思考了物化状态下人究竟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物化;总体性;主体性

一、卢卡奇“物化”究竟从何而来?

青年卢卡奇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特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商品化,进而说明了“商品形式向整个社会的真正的统治形式”的转化,他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会发生这种转化,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有问题。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不再是为了生产者也不是为了消费者,而成为资本家聚集资本的途径。此时,工人的劳动也不再是属于劳动者本身,反而成为统治劳动者的一种异己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卢卡奇所关注和倾心研究的就是在这种生活各方面都被商品化之后的社会,人以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存在的问题。

卢卡奇用“物化”这个概念来解释在商品形式占主要地位的社会里人的存在状态。在他看来,“物化”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在马克思那里表现得非常清楚了,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说过:“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属性……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用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描述来说就是这种物与物的关系获得了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从表面上看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继承了马克思的物化思想,但从实质上看,真正影响其物化理论的是马克斯?韦伯的“物化”学说。韦伯和马克思在物化对人的影响是不是积极的这个层面来看,他们的方向恰恰相反,在韦伯那里,物化成为一种可以将人的主体性变成可计算的、可量化的存在物,物化的过程正是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的客观的要求。因此,不难看出与马克思不同的是,韦伯对物化的态度是肯定性的非批判性的,而这种对物化的肯定性的态度成为了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基本方向。青年卢卡奇是将马克思与韦伯的物化理论混合起来,虽然在逻辑上更加深刻了,但同时也变得混乱难解。这种混乱表现在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虽然认识到了马克思批判性的物化理论,这本身是一个伟大的理论贡献,但同时他发挥性的认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是客观形式的同时更是一种主观的态度,他用拜物教这种主观意识形态来代替客观的物化是不准确的,这直接导致了他对马克思的理解上的错误。卢卡奇对物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马克思商品结构中货币与资本关系的物化,而没有意识到马克思是从商品分析到货币,从货币再分析到资本关系,循序渐进,最终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因此卢卡奇对马克思物化理论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了现象层面而没有深入其内在逻辑实质。

二、物化现象对主体价值的抹杀

市场经济不仅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中,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和好处,当人们越来越沉浸在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时,它也在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产品形式越来越复杂化,物化的真实面目也一点点模糊起来,变得越来越难以看清。物化在获得了普遍性之后,人的主体性价值就被遮蔽了,青年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合理化进程中客体和主体的物化还只是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这种物化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遮蔽。韦伯认为这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这也是工具理性主义的特点之一。卢卡奇认为物化遮蔽了真实的主体性价值,这种遮蔽体现在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上,从客观方面看,一个物以及物与物之间各种关系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但是这种力量仍然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与人对立,身在其中的我们可以运用规律却不能改变这个过程。从主观层面看,在市场經济发达的地方,人的活动与人本身疏离,成为服从于客观规律的非人的商品,属于人的活动也被商品化了。卢卡奇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来说明异化的规定性以及对人的存在的影响,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说明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决定性的沉浸入人的意识,形成了“物化意识结构”。物化不仅仅支配了人的肉体和行动,更甚的是内化成一种精神力量支配着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可以看出,物化意识的内化是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这一理论触及到当代社会和人所面临的物化问题的普遍化和前所未有的深度。当今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享受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社会带来的繁荣和便利的同时,如何应对这种文化困境,成为了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问题。卢卡奇用物化来表述商品形式占主要地位的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可以说就在今天发生着,而我们就像被温水煮青蛙一样浑然不知,他的理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如今人的存在状态是一种“非人”的状态,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非人”的生活方式。当然在最后卢卡奇提出了“去物化”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我们始终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正如“物化”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去物化”的任务同样需要时间来检验,首先我们应该像卢卡奇所说的那样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解决“去物化”的问题。

三、卢卡奇的根本问题在于黑格尔式的“总体性”

卢卡奇物化是与总体性原则相对存在的,而总体性原则又源于黑格尔,他用黑格尔主义去阐释马克思的哲学,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方向,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总体性概念可以理解为:物化的产生预设了一个大前提,这个前提就是“非物化”的存在,这就是他的总体性。除此之外,总体性原则也代表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及用历史的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就像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说过的“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意识作为阶级意识的最高形态的体现,用总体性原则来看就是存在一种“未自觉的意识”、“不自由的意识”与其对立,无产阶级意识的使命就是解放这种不自由。他认为无产阶级意识不是一种理论性的而是实践的,它必定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推动社会无产阶级变革的发展。与马克思一样,卢卡奇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他的总体性原则受到黑格尔主客体颠倒的“总体性”影响,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会达到一种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物化社会中自觉产生的。而实际上,自我意识并非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受控于历史发展,只有到达了历史上的某一阶段,无产阶级面临着迫不得已的处境,才会决定了这种自我意识的产生,从根本上说这种所谓的自我意识不是自发的,而是一种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的自觉性受到了考验,它不再是卢卡奇所认为真正的具有能动性的意识。因此卢卡奇并没有像马克思那样真正的超越黑格尔,而是有缺陷的用黑格尔的方式去解读了马克思,虽然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能动的方面”,但由于过多的依赖于黑格尔的总体性辩证法,使他的解读同样也有了缺陷。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简介:

周文迪(1994-),女,汉,山东济宁,在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总体性物化主体性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总体性治理”与国家“访”务——以信访制度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