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草在歌唱》与《圣经》的互文性解读

2020-11-16刘彬蔡殿梅

戏剧之家 2020年30期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救赎互文性

刘彬 蔡殿梅

【摘 要】《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它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多丽丝·莱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中的人物、场景、结构和主题与《圣经》相互呼应,呈现出互文性特征。互文性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有助于发掘《野草在歌唱》的意义多元性,加深对《圣经》传统的认知。

【关键词】《圣经》;互文性;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0-0188-02

多丽丝·莱辛,笔名简·萨默斯,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诗人。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父母是英国人。莱辛的父亲因为向往田园生活,1924年带着妻儿迁居非洲,经营一个大农场。在非洲早年的艰苦生活中,莱辛读了很多小说大师的作品,这成为莱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也为她的文学生涯奠定厚实基础。南部非洲的那片土地不仅哺育了她,还给了她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创作灵感,她在晚年的回忆中把自己在非洲的生活经历称作“一生中最大的幸运”。莱辛的小说主题多以非洲生活为背景,以争取民族独立及妇女自身解放为主题。2007年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她还获得过英国皇家文学会荣誉奖、毛姆文学奖等几十项文学大奖,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作家。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其成名之作,出版于1950年,自出版后就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被誉为二战后最优秀、最受文学评论家关注的作品之一[1]。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中期的南非,起源于一场谋杀。女主人公玛丽·特纳是土生土长的白人,因为家庭问题她离开了家,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她对自己在城里的工作、生活感到非常满意。童年时父母的争吵让玛丽对婚姻产生了阴影,她渴望一直过单身自由的生活。但是到了三十岁,迫于社会压力和朋友们的议论,她和一位老实的农场主迪克·特纳结婚了。玛丽虽然不爱迪克,但仍然对迪克的农场充满了希望,然而由于迪克的无能,他们的生活十分窘迫,农场也经营惨淡,连年亏损。玛丽对迪克十分失望,甚至逃回了城里,但城市不能接受已婚女子,她只好又和寻找她的迪克回到农场。黑人奴仆摩西的出现让玛丽重新拾起了希望,摩西对玛丽的关心和照顾让他们产生了暧昧关系,但是玛丽又因为种族问题赶走了摩西,最后被摩西结束了生命。在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的影响下,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是场悲剧[2]。这部小说第一次直截了当地向西方读者展现种族制度下南非的社会现状,描绘了贫穷的白人移民者艰苦的生活状态。以往的国内外研究主要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生态批评等角度进行解读,本文将从《野草在歌唱》与《圣经》的互文性角度进行分析。

互文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中期西方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思想发生冲突时出现的[3],代表人物有:克里斯蒂娃、巴特、热奈特、里法泰尔等。互文性理论是法国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引文组合而成的,所有文本都可以对另一个文本进行改变和吸纳。”[4]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之间互相联系,强调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間的互相影响,现文本产生于对前文本的吸收和改造。法国批评家热奈特提出了“跨文本性”这一概念,并概括了跨文本的五个类型:互文性、准文本、元文本性、超文本性、原文本。在《野草在歌唱》中,莱辛将《圣经》中的人物形象、场景、结构、主题等“移植”到她的作品中,并赋予其新的涵义。

一、《野草在歌唱》与《圣经》存在的互文关系

(一)人物的双重指涉

《野草在歌唱》中的主要人物与《圣经》存在着互文指代,莱辛将摩西、约拿和圣母玛利亚的形象移入她的作品中,并赋予新的形式、内容和意义。

1.摩西

《圣经》的出埃及记中,摩西是一个先驱者,他带领受奴役的以色列人从埃及逃离,途中他举杖击石,让水流出来为众人解渴,求上帝赐予食物让众人饱腹,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在几百年之后回归家园[5]。摩西的形象从《圣经》延续到了很多作品中,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重现了这个原型。《圣经》中的摩西是一个拯救者,莱辛笔下的黑奴摩西在《野草在歌唱》中也是一个拯救者。

第一个方面体现在他对玛丽的拯救。玛丽与摩西的接触让他们的情感逐渐递增,两人的关系让玛丽看到了希望。虽然最后摩西盛怒之下杀了玛丽,但是死亡对于当时的玛丽来说是一种解脱和救赎。所以,摩西杀害玛丽也是对她的一种拯救。

摩西的拯救还体现在他对黑人奴隶和自己的拯救。小说中的摩西敢于反抗白人,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黑奴,他们也敢反抗,也有能力反抗。摩西的反抗让黑人奴仆为争取自由做出了榜样,他是黑奴的拯救者。在小说的结尾处,摩西因为杀死玛丽被警察带走,虽然他自身的结局是悲壮的,但他的一系列反抗行为证明他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黑奴。他没有像其他黑奴那样逆来顺受,相反,他坚持自我,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摩西也是他自己的拯救者[6]。

2.迪克

在《圣经》中,约拿作为先知,负责传递耶和华的旨意。一次他出于私心违背了耶和华的命令,为了躲避惩罚,他悄悄登上一艘船。在海面上遇到了风浪,小船随时有翻船的风险。船上的人发现因为约拿才遇到了这场风浪,于是将他抛下船以平息风浪。由此,世人认为“约拿”是指带来不幸的人。

《野草在歌唱》中迪克是一个无能者。一方面是指他的性无能,另一方面是指他的工作无能,这一切都归结于他没有计划,目光短浅,听天由命。所以,附近一些农场主都叫他“约拿”。这也正是莱辛在小说开篇给迪克安上“约拿”绰号的用意所在,她想预先告诉读者迪克是一个厄运缠身的人,而且他还会把不幸带给他身边的人。[7]无论是农场经营,还是婚姻生活,迪克总是不幸的,而且玛丽的死更加证明了迪克是一个带来不幸的人。

3.玛丽

《圣经》中,圣母玛利亚是耶稣基督的母亲,新约中提到玛利亚还是处女时便受圣神感召而怀孕,诞下耶稣,圣母玛利亚象征着母爱。

玛丽这个名字在英文中意味着生活艰难困苦,暗示了《野草在歌唱》中的玛丽一生注定要遭受贫穷、落寞之苦。她与圣母玛利亚同名,本来她可以像玛利亚一样生儿育女,展现母爱的伟大天性。但是当玛丽觉得她的生活毫无希望,想生一个孩子来陪伴自己时,迪克却以生活贫困的理由拒绝了她做母亲的要求。虽然玛丽与圣母玛利亚同名,但却有完全相反的命运,不但生不出拯救人类的救世主,就连一个普通女人最基本的做母亲的权利都被剥夺了。[8]

(二)场景互文

《圣经》中的荒野丛林是撒旦引诱夏娃,把罪恶散布人间的地狱。荒野常被描述为受到诅咒的土地,是邪恶的环境和人间的另一所地狱[9]。《野草在歌唱》中也存在这样一个地狱——农场。玛丽满怀希望地嫁给迪克,但婚后的生活却十分潦倒,她的生活完全被改变了。为了这个贫苦的家庭,她拿出了所有积蓄,为经营农场想尽办法,但都没有被迪克采纳,她渐渐没有了热情,没有了希望。玛丽的农场生活穷困不堪,生活的不易造成了玛丽内心的痛苦,农场就是玛丽心中的地狱。

(三)结构互文

在叙事结构方面,《圣经》遵循的是乐园—犯罪—受难—忏悔—救赎的U型结构,[10]《野草在歌唱》也借鉴了这种叙述模式。玛丽本来在城市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过着舒适非凡的生活。由于年龄很大还没有结婚,受到了其他人的议论,她便草率地答应了迪克的求婚。但是,和迪克结婚,到农场生活之后,玛丽生活贫困、内心苦闷。后来因为迪克生病,她还要到农场与黑人奴仆打交道,她的生活更加落魄不堪。于是,她在农场遇到了摩西,她的生活出现了光亮,虽然最后她死在了摩西手下,但这对于当时的玛丽来说也是一种救赎。莱辛在建构《野草在歌唱》时使用了圣经的叙事结构,同时传达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主题互文

《圣经》中亚當、夏娃被诱惑吃了禁果,犯了原罪,需要救赎。耶稣基督因为要替世俗的人们赎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基督教是救赎的宗教。救赎的主题也出现在《野草在歌唱》中。除了上文提到的摩西对玛丽、黑人奴仆和自己的救赎,救赎主要还体现在托尼身上。托尼是唯一一个知道玛丽和黑人摩西有暧昧关系的人。虽然他是一个“比较进步的白人”,但还是以一种优越的气场叫摩西滚开。最后,玛丽的死以及警长们的调查态度使托尼的看法有了改变。他看到了白人的虚伪,也意识到这种统治是不可持续的。玛丽的牺牲对托尼是直接的救赎,他的反省只是一个开端,此后会有更多的白人对这种制度进行反思,而所有黑人都将会得到救赎。[11]

二、结语

《圣经》作为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有“书中之书”的美誉,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将《野草在歌唱》和《圣经》进行比较,发现小说在人物、场景、结构和主题等方面都体现了圣经故事的表现手段。小说中摩西拯救了玛丽和无数黑人奴仆,救赎的主题贯穿作品始终,体现了基督教的救赎主旨。通过对两者之间的互文性解读,有助于发掘《野草在歌唱》的意义多元性,又深化了对《圣经》传统的认知,从而使两者在互为参照的阅读中达到意义的增值。

参考文献:

[1]石倩.同床异梦的背后:<野草在歌唱>的空间解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7):45-46.

[2]张艳玲,张丽倩.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野草在歌唱>[J].甘肃高师学报,2018,(04):15-19.

[3]Julia Kristeva.Word,Dialogue and Novel,The Kristeva Reader,ed[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4]赵箫宇.浅谈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发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9):201-202.

[5]宋明星.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野草在歌唱>中摩西的先驱者形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0):139-140.

[6]黄婷婷.浅析<野草在歌唱>中摩西的拯救者形象[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7):49.

[7]覃美静.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原型批评解读[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06):93-98.

[8]马慈祥.<野草在歌唱>中的象征与暗示[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3,(02):167-168.

[9]叶梅.<亚当·贝德>与<圣经>的互文性解读[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04):74-77.

[10]张天飞.<红字>与<圣经>的互文性解读[J].电影评介,2009,(24):104-105.

[11]向家佳,马超.替罪羊的悲惨命运——从原型批评理论浅析<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悲剧形象[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54-56.

猜你喜欢

野草在歌唱救赎互文性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荣格的原型理论视角下的《野草在歌唱》
批判、颠覆与束缚
探析《野草在歌唱》中“女性他者”世界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