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图景:埠外媒体报道中的江苏形象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

2020-11-16邱立楠

视听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

□ 邱立楠

法国学者巴柔长期致力于形象学的研究,他认为“‘我’注视着‘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的某种形象”①。斯图尔特·霍尔所勾勒的“他者的图景”也显示,他者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者是主体建构自我意义的必备要素②。故而,研究江苏的媒介形象,对提升江苏形象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本文以江苏埠外媒体《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为样本数据来源,以《人民日报》涉及江苏形象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对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近一年的新闻标题中含有“江苏”的共计154篇新闻报道进行梳理和统计分析,探究埠外媒体报道中的江苏形象。

一、他者图景:埠外媒体报道中的江苏形象总体概况

本文的研究目的,一是探究江苏形象的埠外媒体呈现现状;二是探究埠外媒体作为“他者”,对江苏的新闻报道的关注焦点和报道倾向,为江苏形象的建构提供建设性意见。《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报,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在新时期,《人民日报》在发挥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和传播中,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定海神针”作用,成为国内各个省份充分展现真实、立体、全面“他者图景”的重要平台。笔者通过对《人民日报》有效样本数据的分析,归纳出埠外媒体报道中的江苏形象总体概况如下。

(一)政治、社会和经济报道最受埠外媒体关注

媒介形象是一个省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份良好的媒介形象不仅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还可以为“市民个体提供一种共享性质的生存体验”③。笔者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发现江苏地区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新闻内容最受《人民日报》所关注。在154篇有效新闻报道样本中,政治新闻报道有51篇,占样本总数的33.1%;社会新闻报道37篇,占样本总数的24.0%;经济新闻报道27篇,占样本总数的17.5%;政治、经济、社会新闻报道累计115篇,占样本总数的74.6%。

(二)他者图景的议题分类丰富多元

对样本数据进行编码,并进行一级议题分类和二级议题及核心关键词列举分析,发现埠外媒体报道中的江苏形象是丰富而多元的,报道的议题除了涉及到服务国家战略、市政务服务中心、整改落实、专项整治、四中全会宣讲等硬新闻外,还涉及最美退役军人、坚守疫情一线的抗疫群英的软新闻,以及垛田林立、水网纵横的水上花海等图片新闻报道。《人民日报》新闻报道议题设置的多元,客观上实现了江苏埠外媒体他者图景的丰富性。为了方便考察埠外媒体《人民日报》报道中的江苏形象,本文将类目构建为政治、经济、社会等9个一级议题类目,并根据报道中的文章关键词进行二级议题的核心关键词列举,详见表1。

表1 《人民日报》报道类目建构表

(三)服务国家战略展现江苏作为

江苏省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也是唯一所有地级市都跻身全国百强的省份。基于江苏省的重要地位,江苏的系列实践做法和公共事件都将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人民日报》对江苏形象的他者图景建构,主要是通过消息报道、图片新闻报道以及新闻评论等形式来完成。尤其是样本的选择处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服务国家战略展现江苏作为成为《人民日报》对江苏新闻事实选择和加工建构的价值框架。“社区防控,我们在行动”“江苏:在线送教不停课”“既然到了战场,就要把仗打赢”“港口复工复产加速”等具有正能量的经济、社会、市民议题不断见诸报端,成为助推全国疫情防控和重塑经济复工的强大力量。

二、他者图景:埠外媒体报道中的江苏形象选择和建构

《人民日报》对江苏形象的选择和建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新闻内容的显著性、报道内容的正面性和建构价值框架的指导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④。

(一)聚光灯下:新闻选择的显著性

《人民日报》在江苏的新闻报道中,新闻选择多以显著性和重要性的新闻事件为主。如在政治新闻报道中,比较关注江苏省政府的公共服务举措和政府服务的具体践行。《多维监督齐下营商环境优化》一文,报道了2020年以来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人大常委会针对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开展的多角度组合式监督、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事例,对政府的服务型政府转变进行了标杆式报道。

(二)态度倾向:报道内容的正面性

一般认为,正面报道是指报道题材具有正面性,报道的内容主要是展现“好的成绩、好的形势”⑤。《人民日报》在报道江苏形象的新闻中,报道的内容符合主流价值取向,呈现出一大批“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奋斗者”“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典型人物和“健全澄清保护制度激励干部干事创业”“依法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绘就新时代美丽中国新画卷”“公益邮路架起检民互动连心桥”等好的成绩和新的举措。报道内容的正面性,是江苏努力奋斗的践行写照。

(三)共同利益:价值框架的指导性

《人民日报》在《一群“新村干”带活“老村子”》报道中,就着重对国内普遍存在的“部分村干部年龄老化、视野不宽”等问题进行把脉开方,报道了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去年启动的“本土大学生回本村任职”的“双本工程”。报道构建了“宣传—指导—完善”的价值框架,宣传了江苏“落实在基层”中的创新实践和取得的成绩,总结江苏做法的经验,提炼对聚焦引才用才的新举措,进而完善并实现对当下的普适指导价值。

三、他者图景:埠外媒体报道中的江苏形象传播新路径

(一)报道重心: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标杆

江苏省委在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六个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包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六个方面。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表述,体现了我国的经济开始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从《人民日报》的样刊数据来看,江苏的经济新闻一直是埠外媒体报道的重心所在,是国内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引领。江苏在他者构建中,要继续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全力培育形成一批龙头型企业、标杆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将高质量的发展作为报道的重心。

(二)内容立体:主动“自塑”,讲述江苏故事

在传播学领域,他者构建的图景无疑是李普曼所提出的拟态环境,不过日本学者藤竹晓却认为,媒体的接触者不仅会依据媒介的“他塑”,还会结合“自塑”的拟态环境,完成“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在新时代,江苏可以从对外传播的“自塑”建设角度着手做大文章,努力主动设置议题,在媒体报道中形成立体多彩的“镜像江苏”,从而完成讲述江苏发展的好故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人民日报》已先后报道了人居环境整治、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生态扶贫等美丽江苏故事。从抓好生态理念模式创新到让保护长江成自觉行动,主动“自塑”完成立体、全面的他者图景。

(三)媒体融合:标准化生产与内容创新提升传播效果

媒体在消费社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降低边际成本而非增加内容产品的多样性⑥。《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前沿阵地,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探索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化新闻生产模式,并体现在新闻生产流程的标准化、报道模式的标准化和报道角度的标准化等诸多领域。但是,在智能媒体时代,用户的阅读习惯已经开始被技术规训,信息传播的模式已经开始从用户找新闻嬗变为新闻找用户,常规的标准化新闻生产已经很难满足用户的多维需求。埠外媒体报道中的江苏他者图景构建,还需要紧跟媒介技术的变革,从媒体融合的背景大做文章,让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与用户喜闻乐见的内容创新进行对接,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注释:

①[法]达尼埃而·亨利·巴柔.形象[A].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7.

②杨丽娟,陈倩.他者化的苏俄——外国“苏俄通讯”中的“另类镜像”探究[J].江汉论坛,2016(12):97-103.

③高小康.霓虹灯下的草根——非物质遗产与都市民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90.

④淡小荣.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内容创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162-164.

⑤李宇.中国电视国际化与对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6.

⑥邱立楠.习近平访问欧洲三国的媒体传播分析[J].青年记者,2019(29):26-27.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
中国奥运新闻报道的文化转向
《人民日报》、《读者》领跑2016报刊发行
《人民日报》否定“文革”释放积极信号
一名乡镇干部的评论稿为何屡上《人民日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