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局、过程与尺度
——以全国卷为例谈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冲刺策略

2020-11-15重庆李兴科辛凤娇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尺度试题要素

重庆 李兴科 辛凤娇

一、解读格局、过程与尺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考命题是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着力考查的内容是“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查的要求是“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因此在最后的复习备考中应当再次熟悉地理命题的依据、内容和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考生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其中提到了综合思维的培养。综合思维由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构成。因此应当重点理解综合思维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明确最后训练应当提升的方向。

傅伯杰院士提出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应当是“格局与过程”。就格局而言,可以从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和空间组合上来进行描述。就过程而言,可以分为自然过程(例如元素和水分的分布与迁移、物种的分布与迁徙、径流与侵蚀、能量的交换与转化等)和社会文化过程(例如交通、人口、文化的传播等)。他还指出“格局影响过程,过程改变格局”。

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考查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综合研究——格局、过程与尺度的特点。从格局而言主要是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要素思维和地方思维。地理事物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就属于地理要素的范畴。只是有时地理要素更加抽象,从一个要素中去判断,得出有利和不利影响。例如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要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比较两个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差异,必然涉及这些要素之间在大小、形状、数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找出有利和不利的方面,这是地理学科综合性特点。而另一重要属性就是区域性,不同区域存在着差异,就应在区域的基础上比较地理要素的差异。

地理要素的差异性导致人们生产活动出现差异性,从而导致区域间人类发展过程不相同,例如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过程不同也导致了地理要素的不同。长江中下游地区通过人类活动逐渐形成比较肥沃的人工土壤——水稻土,而不是区域内的地带性土壤——红壤或黄壤。

地理学科还关注时空变化,即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在格局和过程中也有体现。尺度的大小反映地理要素普遍性与特殊性。时间的变化可以从地球的发展史角度,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阐述社会经济文化演变过程,人地关系的发展,以及人类追求的人地可持续发展。

所以说地理综合要素的考查主要是对地理事象的格局、过程与尺度的考查。

二、例谈格局、过程与尺度

1.人文地理格局与过程考查

【例1】(2019年全国卷Ⅰ,6~8题)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6~8题。

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7.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 )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8.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

A.设施陈旧 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参考答案】6.B 7.A 8.D

【试题解读】格局角度:本组试题主要涉及了铁路布局特点,铁路运输货物类型,铁路废弃的原因等知识。考生需要熟悉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优势和不足,掌握各类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以及修建交通运输线路影响因素等。不同的货物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是不一样的,特别是随着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新型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不断出现,要求考生能够了解,并通过所学地理知识进行解读。本题组通过图文材料考查考生判断地理位置的能力,材料中提到这是东北地区,又通过山峰与河流来提示考生该区域的地形为山区,让考生能够解读出铁路主要沿河谷分布。东北地区主要物产有哪些,为什么到了近些年,这些物产又基本不外运了,是否与我国的国家政策有关等。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运输的主要是东北的原木。

过程角度:本组试题从过程角度来看,让考生明确从最初建设铁路,运输物产,到停止运输的过程。考生对东北山区的物产应当有所了解,解读从运输到停运的原因应特别关注该地物产丰富,但由于国家政策调控,要素出现变化而造成铁路废弃。最后落脚到原木砍伐、运输、恢复生态就可以将题目解答清楚。运用综合思维,以动态的眼光看待该区域的铁路从无到有,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再到几乎废弃的过程。

时空角度:本组试题从空间来看定格在东北地区的某区域,联系区域图,可以判断是东北的山区,并且布局了多条铁路还互不相连。时间来看,从早年修建到目前放弃。这种物产非常丰富,但目前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控而不再外运。所以根据题目设置的选项可以判断出来应当是原木。

【启示】首先,熟悉区域地理特征。我国东北地区区域地理特征主要强调以平原为主,周边有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分布。本组题中应当将这个区域定位在山区,而山区有大量的物产,特别是森林资源丰富。其次,关注试题提供的主要地理事物。本题组关注的是铁路布局、运输物质和停运。在复习交通运输过程中,关注的内容与区域地理有一定的联系,但不会细化到对某种物质的运输要求,因此需要将一些知识落实到具体区域中去。

2.自然地理格局、过程与时空考查

【例2】(2018年全国卷Ⅱ,9~11题)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9~11题。

表1

9.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10.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参考答案】9.B 10.B 11.D

【试题解读】格局角度:本组试题主要涉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几次降水的差异性,不同时间的洪峰流量变化,河流含沙量的变化等知识。从考生视野来看,黄土高原是我国主要的水土流失地区,通过多年的治理,植被的恢复,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水土流失量在减少。但通过本组试题发现,植被的变化不一定会带来水土流失量的减少,特别是随着外在条件的改变(降水量的变化)仍然会带来一定的水土流失。另外对于试题中提到的降水历时、降水强度、下渗和植被截流,要求考生有所了解并知道影响的主要因素。该试题还要关注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把覆盖坡面的植株以及它们根部还有表层的堆积物冲到河流里面,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冲刷这些土壤,引起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急剧增加河流的含沙量。

过程角度:本组试题对某月内的6次降水过程中河流流量和含沙量变化进行连续的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要有批判性思维,准确理解其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人类进行水土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减少→某种情况下局部地区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地表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会加剧等过程。

时空角度:从空间角度看选择了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尺度范围,研究水土流失的不断变化过程。时间角度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原来水土流失严重(普遍认知),经过人类治理有所好转,后遇到某种自然条件的改变,水土流失再次加剧。

【启示】首先熟悉区域地理特征。本组试题考查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尺度地区,但也具备黄土高原共性特点,所以需要掌握中国和世界重要区域的地理特征。其次熟悉自然地理原理和发生发展过程。如本组试题中第6次为什么河流流量大,含沙量大,不少考生选择的是裸露坡面,而不去选择植被覆盖坡面。所以要突破原有思维,理解自然地理发生的过程。

3.综合题格局、过程与尺度考查

【例3】(2019年全国卷Ⅰ,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如图)。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1)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

(2)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

(3)简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4)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试题解读】格局角度:本组试题涉及工业布局、产品市场、产品成本、区域经济发展等内容,要求考生能够明确工业布局基本要求,影响产品市场的因素,产品成本高低的因素,某种行业的兴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工业生产必须落在某个区域上讨论其工业特点。因此命题者把澳大利亚作为载体,对澳大利亚的基本地理要素进行考查,如东南沿海发展工业的主要优势,澳大利亚的人口数量、劳动力状况与市场需求,产业调整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过程角度:本组试题过程比较清晰,从汽车生产大国到退出汽车生产,前面三个问题主要考查澳大利亚汽车生产的特点,最后一个问题涉及汽车生产退出本土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时空角度:本组试题从空间尺度上来看以一个国家——澳大利亚为尺度,要求考生对澳大利亚的基本知识比较熟悉。时间尺度是以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为尺度,需要考生从材料中挖掘几个时间点,即1974年、1988年、2016年、2017年;特别要关注最后两个年份,从全球汽车产量世界第32位到退出本土,只用了一年时间,也就是第(4)问考查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启示】首先,重视对试题材料的解读。本题中涉及的澳大利亚的汽车生产过程是出题者挖掘的新材料,在复习阶段未能涉及的问题,所以把握住材料信息是关键。其次,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本题的四个问题比较新颖,实际上考查澳大利亚和工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注重点到面的复习。本题考查的是八大国家之一的澳大利亚,那么与此相关的国家如美国和巴西,也应当熟悉它们的经济发展特点,另外联系我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的特点,进行延伸复习和训练。

三、格局、过程与尺度冲刺策略

1.熟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

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进一步熟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明确这些原理构成的地理要素和主要影响因素。在最后冲刺阶段,有不少的考生认为已经对所有的原理基本清楚了,认为再去熟悉这些原理是没有必要的。但实际上通过思维导图来梳理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可以清楚了解哪些知识已经清楚,哪些知识已经遗忘了,从而抓紧时间进行补充。另外要注意练习试题时,一定要把所有的原理与试题对应起来,进行全覆盖的梳理,不能只跟着模拟训练走,忽略对地理原理的排查。加上近几年高考考查地理过程性试题偏多,要特别关注涉及的地理原理有哪些,还有就是思考一下地理事物发生过程中还有哪些原理可以考查。

2.落实重点区域地理特征

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的考查最终要通过区域地理来实现。对于中国区域地理特征和世界重点区域地理特征应当熟悉,特别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规律,从大尺度与小尺度角度联系复习。中国区域特征应当熟悉大尺度与小尺度,大尺度主要是以我国的地形区为主,如我国的黄土高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同时细化小尺度,如四川的攀枝花、广西的某个县,河西走廊上的部分区域等,这些地区可以体现地带性规律。由于某些要素的变化,还可以考查非地带性规律。所以熟悉地图时应当强化,并且复习做过的练习题中类似的题目。世界地理仍然熟悉重点区域,但也要强调非洲、拉丁美洲局部地区的区域复习,抓住普遍性和特殊性复习。

3.注重过程性地理事象复习

这几年高考比较注重对过程性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考查。例如2019年全国卷Ⅰ对里海的形成变化过程的考查。所以对于一些自然地理事象应当进行特别关注,如降水过程变化、天气变化、气温变化、河流水量变化等。自然地理过程对于考生来说是比较难的,理清原理是关键,特别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带来的其他要素的变化,也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地壳运动带来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是考查重点之一,例如我国青藏高原的抬升对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影响。人文地理一直研究人文地理事象的发生过程,如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的兴衰、农业的发展变化(我国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农业变化)、工业的兴衰(美国底特律汽车工业)、交通的变化等,可以从一个大的区域到一个小的区域,都会成为命题者的素材来源。吃透人文地理事象的原理是根本,要注重经济要素在这些人文地理事物中的地位。

4.强化模拟题练习与教材研读

每天花一点时间进行模拟试题的演练,保持一定的学习强度。模拟试题对于适应高考是有必要的,这就相当于军队定期进行军事实弹演练是一样的。不断强化做题的速度、提高准确度,有利于考场发挥,从心理上到知识上,再到能力上得到演练,适应高考的氛围和强度。模拟题的训练量一定要控制时间,不能太多,原则上一天花点时间演练选择题,另外一天演练一下综合题。要与学校的要求相结合,不要一天到晚都在做题,这段时间仍然需要查漏补缺。

每天可以研读一点教材,仔细体会编者的语言组织,逻辑思维。教材是范本,从文字和图形上理解编者的意图,学会运用相关的专业词汇。另外关注教材的逻辑思维,从教材目录上来看,有编者的逻辑思维;从每一节的内容来看,也体现了编者的逻辑思维,想一想为什么先讲这个知识点,后讲另外一个知识点,它们之间是不是有一些联系。有时读教材比做题轻松,可以让大脑调整一下,一张一弛才能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尺度试题要素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宇宙的尺度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