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区域判断型选择题的分类和解题策略

2020-11-15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尼罗河小题选择题

安徽 刘 安

笔者以近三年高考地理全国卷的九套试题为研究范本,其中涉及区域判断类型的选择题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无图类,以“纯文字”形式呈现,以2017年全国卷Ⅱ的第3组、2019年全国卷Ⅲ的第3组和第4组选择题表现最为明显。二是单图类,主要有“文字+区域图”的表现形式,这也是九套试卷中呈现频率最高的形式,例如2017年全国卷Ⅱ的第4组、2017年全国卷Ⅲ的第3组,2018年全国卷Ⅱ的第2组、第3组以及2019年全国卷Ⅰ的第3组选择题;用“文字+示意图”形式呈现的频率也较高,以2017年全国卷Ⅰ的第3组、2017年全国卷Ⅲ的第1组、第2组及2018年全国卷Ⅲ的第2组选择题表现最为典型;另外还有2017年全国卷Ⅰ的第4组选择题为代表的“文字+统计图”形式。三是双(多)图类,主要有“文字+双景观图”和“文字+区域图+示意图”两种形式,前者以2017年全国卷Ⅰ的第1组选择题为代表,后者以2018年全国卷Ⅲ的第4组、2019年全国卷Ⅱ的第1组选择题较为典型。另外,结合大量模拟试题和更早的真题可知,这类选择题组还会以单图类的“文字+景观图”“文字+统计表”或双(多)图类的“文字+区域图+统计图(表)”“文字+区域图+景观图”等其他形式呈现。

显然,这类试题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频率很高,那么是否有较为便捷的策略或方法来应对这类试题呢?笔者认为准确、高效的解答区域判断类型选择题组的策略或方法不外乎有以下三步:

一是仔细阅读设问题干,审清问题,理解问题指向。

首先是通读题干,找到问题对应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找全题干给出的限定字词,找准设问对应的时空尺度;其次是与所学必备知识构建联系,理解问题的实质。

二是依据问题回溯材料,找出信息,筛选排查选项。

依据问题实质,回溯图文材料,从明、暗两条线路出发,找出与问题相关的有效信息,尤其是获取核心解题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运用所学必备知识构建的联系,对选项做出快速的排查和筛选,比如排除与设问主题无关的选项、筛除与限制条件不符的选项等,基本上就可以确定问题的答案了。

这是以必备知识为基础解答问题的一种能力,也是可以通过日常规范训练进行培养的一种习惯和能力;而对图文材料的信息获取能力的强弱更是考生学科素养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

三是综合各类信息,考虑题组联系,辅助验证答案。

高考地理选择题的综合性极强,涉及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变化幅度可大可小,解答选择题的方法和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直选、优选、排除、比较、特例反证、图文转换、因果联系、分析推理、逆向思维等。因此,考生需要综合考虑高考试题情境中呈现出的各类信息,任何一个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准确解答试题的着力点和关键点,应试时可以充分考虑这些信息,作为辅助,验证之前筛选确定的答案,这也充分说明了综合思维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高考地理选择题还具有以“串题”形式呈现的特点。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学科素养反映核心价值。而以区域为载体的选择题组,一方面能够满足对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另一方面还能以人地协调观这一基本价值观念来连接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承载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因此,脱离小题情境,立足于人地协调观,从整体角度审视“串题”间的联系,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

笔者选取研究范本里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三组试题,例谈一下区域判断类型选择题组解题策略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一、无图类题组——“纯文字”形式

【典型例题】(2017年全国卷Ⅱ,6~8题)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

【参考答案】6.D 7.A 8.B

【策略应用】首先从第6小题题干出发,设问反映“在河流泛滥区的沉积物上耕种”现象,有“之前”“直接”等限定,时间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空间为“埃及尼罗河泛滥区的沉积物上”。结合农业生产和河流地貌等知识,理解问题实质为:在刀耕火种方式还未出现的年代,古埃及人能在洪水期被淹没,接受沉积物堆积,枯水期出露水面的尼罗河河漫滩上直接进行耕种的原因是什么?

需要说明的是试题的设问语言在组织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我们对题干的设问加以理解。这是道原因类问题,但换个角度看,也可以将设问与选项结合起来理解为“判断下列能在河漫滩上直接耕种的理由中哪项正确”。这样的转换和理解方式在其他试题中也很常见,例如2019年全国卷Ⅲ第8小题“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可理解为“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的耕地减少,判断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哪种土地类型”;2019年全国卷Ⅲ第9小题“该公路位于”的设问,理解为“判断该公路位于哪个省份”;第11小题“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理解为“判断该公路北端750米处的自然带类型”。

其次,从问题和材料出发,找信息进行筛选和排查。明线上“每年6—10月泛滥”说明泛滥期被洪水淹没,“上游带来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提供农耕种植的土壤;暗线信息需要结合自然地理知识,解读出在洪水期河漫滩被淹没长达5个月,难以满足大量植被生长,所以洪水退却后,河漫滩上缺少高大、茂密的植被,不需要依靠“刀耕”得到平坦土地、依靠“火种”得到肥沃土壤。结合“直接”耕种的限定,就可以排除与问题实质无关的水、土壤和地势的干扰,锁定植被缺失的答案。

在第6小题分析的基础上,抓住“主要来源地”这一限定,将第7小题理解为“判断尼罗河上游地区降水特点”。从明线“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可以看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特点;结合所学河流地貌知识,从“从上游带来”“沉积物”“孕育”“农耕文明”等暗线信息分析,一般河流中上游的地表径流携带泥沙物质在中下游沉积,由尼罗河泛滥区沉积物能够孕育农耕文明,推断泛滥区的沉积物数量大,进而分析得到上游地区地表径流量大、河流搬运能力强,得出降水量大的特点。

从第8小题设问中可直接看见“判断”二字,表达了“判断尼罗河泛滥区种植的植物来自于哪里”的意思。题干反映“生物(植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现象,这里的限定有植物来自于“周边区域”“生长期与耕种期一致”,时间为“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空间有“埃及”这一已知地区和“周边”这一待定区域;结合所学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知识,问题实质可理解为“埃及附近的哪个气候区有在11月至次年5月之间正常生长发育并成熟的植物(农作物)”,然后结合问题和材料,明线上“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说明已知区域的位置,“从周边区域引入”说明待选区域分布在埃及周边,“每年6—10月泛滥”说明泛滥区耕种期在11月至次年5月。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及具备的区域认知素养,可以判断已知区域埃及附近仅有热带草原气候区和地中海气候区,直接排除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区;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的雨季与尼罗河泛滥期基本一致,干季时草原植被枯黄,植物生长期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相违,答案显而易见。

二、单图类题组——“文字+区域图”形式

【典型例题】(2019年全国卷Ⅰ,6~8题)如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6~8题。

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7.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 )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8.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

A.设施陈旧 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参考答案】6.B 7.A 8.D

【策略应用】第6小题设问实质可直接理解为“判断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什么分布”,反映了“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现象,限定有“主要”一词,空间为“我国东北某区域”,时间是隐性的,可结合问题实质的理解和“修建的年代较早”的提示,将之理解为较早年代影响铁路布局、修建的因素。

与纯文字形式的无图类试题不同,单图类试题除了获取文字材料信息之外,更应重视从图中获取信息,例如区域图中的位置、图例、比例尺、等值线等,统计图上的坐标轴含义、数据、单位等,示意图中的现象、部位、流程等,景观图里的事物、要素等。

除“我国东北某区域”和“修建的年代较早”的信息外,通过区域图可以看出河流呈放射状分布,三条铁路与河流的线状分布基本吻合,由此可直接确定铁路主要沿着河谷分布。另外,明线上还可能读出128°E,44°N的位置信息,若考生有较高的区域认知素养水平,就能进一步判断该地位于长白山附近(张广才岭南端);依据线段式比例尺可估算出区域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空间跨距约100 km,空间尺度较小;1 393的山峰图例说明区域整体中部高、四周低;而暗线中隐藏着以三条铁路中间区域为中心,多条河流呈放射状态分布,说明图示区域绝不是仅有1 393示意的山峰。

第7小题反映了“交通运输线路的建设和布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区域运输需求”的基本原则,设问转化为“判断较早年代该地区修建铁路是为了运输哪种物资”,“主要”的限定说明运输物资可能并不单一,需要判断运输量最大的物资,时空信息与上题一致。承接上题分析,结合东北地区的相关知识,东北林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很自然地推断长白山地区修建铁路是为了运输木材。当然,仅用前两个策略分析这一题,对考生来说还是存在较大疑问的。我们试着综合各类信息来辅助验证一下:上题分析提到河流呈放射状,且山峰不止一个,说明该地区以山地为主,不宜农耕,农产品运输的可能性小;也不宜城镇、居民点发展,所以大规模工业生产布局的可能性也不大,最大的迷惑选项是石材,山区开山取石的思路最为合理,要排除它就必须要求考生掌握东北地区的知识,对这个迷惑选项在后面会再次分析说明。

第8小问强调了“近些年来”的时间限制,“铁路几乎废弃”说明铁路交通运输呈衰落状态,结合选项分支理解实质为“判断哪个原因致使铁路运输衰落”,从明线中呈现的三条铁路线可以直接排除线路过密;结合“近些年来”的限制和所学交通运输知识,从时间变化角度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进步,为铁路运输设施的更新和改善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撑;二是交通运输出现高速化发展趋势,也就是说铁路运输的发展使其速度越来越快,况且在“近些年来”之前也没有“嫌弃”铁路速度太慢;从区域人类活动的经济效益角度看,若铁路物资运输需求量小,运营经济效益低下,就有可能导致铁路运输衰落。

我们再试着立足于人地协调观,从整体审视题组,可以梳理出试题情境背后故事的主题线路:长白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修建铁路、改善交通,促进了当地森林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这种以牺牲当地森林资源换取的经济发展,一方面经济效益较为低下,另一方面出现了森林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相悖。所以,人们开始审视、调整自身行为,如限制大规模采伐森林、输出木材,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森林等。因此原来修建的铁路上木材运输量大大减少,铁路近乎废弃。按这个主题理解,第7小题的迷惑选项也就顺理成章的得到解决。笔者也曾想过,若果顺着这个主题线路,故事的情节还可以朝着未来的方向发展,比如依托废弃的铁路发展观光、体验类的旅游业。当然,这种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需要在日常学习中训练、培养的。

最后,简单看看其他典型试题题干的转换理解:2017年全国卷Ⅰ第1题可理解为判断景观对比照片所在地的自然植被类型;第7题,判断流域实际蒸发量最小的部位;第11题,判断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的省份。2017年全国卷Ⅲ第1题,理解为判断剪纸反映景观在我国的分布地区;第7题,判断夏季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2018年全国卷Ⅱ第4题,理解为判断填海造地使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部位;第7题,判断恩克斯堡岛上五星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

三、双(多)图类题组——“文字+区域图+示意图”形式

【典型例题】(2018年全国卷Ⅲ,9~11题)澳大利亚(图1)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2)。据此完成9~11题。

图1

图2

9.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3所示的

(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10.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 )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

11.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 )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9.B 10.D 11.B

【策略应用】首先纵观题组,反映的都是传统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其中第9小题的空间为“澳大利亚”,时间是“早年”,“可能”一词的限制意义不大,问题实质是“判断图2示意的地下住宅分布在哪里”,结合问题和材料,理解“地下住宅”的目的是为了“躲避炎热天气”,联系气候及澳大利亚的区域知识,判断①为地中海气候、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具有“降水稀少,夏温高达50℃、冬温较低、气温年较差大,自然景观极度荒凉”特点的地区应分布在澳大利亚半环形气候对应的中西部内陆,即②地区。

第10小题设问转化为“判断通天井对地下住宅起哪种作用”,“主要”说明其作用并不单一,空间要与上题选项一致。结合问题理解,回溯图文材料:当地“降水稀少”,示意图中通天井顶部较小,故不是为了“收集雨水”;区域图显示②地位于30°S附近,无太阳直射现象,示意图显示通天井口径小、呈狭长竖直状,无法增加采光;至于通信功能,考生结合自身生活实践即可,况且从示意图可以看出,通天井的高度和水平间隔距离都超过住宅的高度,较远距离的声音传递受阻。

第11小题是指“判断住宅修建在地下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明线上“躲避炎热天气、夏温高达50℃、冬温较低、气温年较差大”等信息直接说明地下住宅具有“躲避夏季高温”的功能;示意图显示住宅顶部土层厚度超过住宅高度,结合选项③④的指向和所学知识,对这一暗线信息分析可知,厚厚的土层具有隔热作用,黄土高原的窑洞也是如此。

同样以“文字+区域图+示意图”形式呈现的考题还有2019年全国卷Ⅱ第1组选择题,其中第1题“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可以转述为“判断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城市多数具有什么特征”;第2题“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的叙述,理解为“判断协调发展水平Ⅳ型城市围绕上海的空间分布特点”。

最后,笔者想要说明的是:所谓便捷的“解题策略或方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必备知识为基础的,在日常复习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积累并牢固掌握必备知识,尝试从试题情境中认识它反映的核心价值,形成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尼罗河小题选择题
尼罗河泛滥节,埃及人兴高采烈
气球上的五星期(七) 追寻尼罗河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两面性
微笑尼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