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考试题分析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复习策略

2020-11-15安徽任明冈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特征

安徽 任明冈

随着2017版地理课标以及新教材的实施,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区域认知素养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对区域地理的考查比例以及对区域认知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对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既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地理学科发展的方向,更是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的倾向。

一、《地理课标(2017年版)》对区域认知的界定(如表1)

表1 《地理课标(2017年版)》对区域认知的界定

二、区域认知以及能力水平在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地理试题中的分布统计以及试题特点(如表2)

表2 2019年全国卷Ⅰ地理试题区域认知以及能力水平统计

续表

1.区域认知试题呈现形式

文字材料是地理试题的基础,除文字材料外,图表作为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地理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中国区域的有6~8题的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示意图和9~11题的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涉及世界区域的有4,5题的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设计统计图、36题的澳大利亚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37题的里海所在区域图、44题的运河及水系位置图(2幅)。必做综合试题情景材料以图文结合为主,考生作答这类问题必须综合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区域的过程和方法。

2.试题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

试题选取了发生在“某个地点”占有一定的位置或空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作为考查对象。试题背景有一定的空间和地理现象,地理事件的发生也一定出现在“某个地点”,以“某个地点”为主线的试题涉及自然地理中的河流、湖海、气候等知识以及人文地理中的工业、交通、人口、城市、政策等因素。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

3.试题内容对区域认知能力考查相对全面但又集中

结合2017版地理课标,区域认知能力素养可以从对地理事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五个方面来探究。试题除了区域比较以外的其他四种认知能力都有涉及,但主要侧重在凸显整体性思想下的区域综合分析,即区域自然、人文特征以及特征成因的分析,如4,5,6,9,10,36(1),37(1)(2)(3)题;并突出真实情境背景下区域现状及发展评价。试题借助问题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解决情境中的系列问题,分析区域发展,包括区域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现状与问题,并规划区域发展的方向,如2,3,7,8,36(2)(3)(4),43,44题;其次是区域关联(区域动态演变)的综合分析,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方向,即剖析区域联系,包括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如11,37(1)(4)题。

4.试题注重区域时空的延伸和构建

试题不再考查区域定位,分析题干材料,回扣知识点。而是从大区域入手,从小区域显著特征找点,最后再从大区域的环境背景下依据地理事象发生的时空线索结合地理知识与经验,提取正确、完整的信息,再对其进行整合、分析和加工完善。区域自然环境形成的原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区域的优势成因等是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基础。如表3:

5.试题体现区域的典型特征和发展变化以及理论依据

某地的自然或人文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由要素构成的区域是动态发展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区域内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着地理联系,并在一定的地理成因下形成了区域典型地理特征。体现了地理要素的空间存在和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和不同时间段的发展变化。试题对区域认知的考查还体现在从区域的典型特征入手,用理论解释特征的形成以及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并预测将来的状况。如37题,试题立足里海,着眼时空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既突出了区域的发展变化,也考查了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里海受其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试题从第(1)小题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到第(2)(3)小题湖水咸、淡的推理,以及第(4)小题对黑海、地中海发展趋势的预测,都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

三、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复习教学策略

1.明确教材中区域认知内容组成

教师要细研新课标中对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水平界定,形成区域意识。区域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其在分析区域自身自然特征的基础上,从时间、空间的维度探讨分析人、地与环境之间如何交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某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及联系。区域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提供参考。高中地理必修3为我们提供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水平和目标。第一章第一节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整本教材主要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从不同方面体现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区域划分:使学生了解区域划分的目的和依据,理解区域具有层次性、交叉性、综合性、独特性等特征,从尺度、功能等方面描述不同的区域类型,分析区域划分的原理。地理位置: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区域定位并能准确描述区域位置,能够分析某区域的区位优势以及区域位置带来的影响。区域特征:学生能够根据材料,描述、分析、归纳某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运用资料比较区域特征差异。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关键,涉及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行为倾向的形成。学生在认知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发展问题,因地制宜地指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区域联系:学生能够描述、分析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各自的优势、劣势,从而为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献计献策。区域信息化: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应用。

2.教学时向学生渗透时空观思想

时空尺度主要指具体的地点包括经纬度描述的准确位置和可知的地质年代长河中的时间概念。关于时空概念近年在高考题目中频频出现。试题利用准确的年代及地理相关事物变化的情境,通过设问来考查学生对于此类问题发展变化因素的分析和诊断。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下,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把握该区域的实质。时间、空间不同,所得出来的结论也不同。教师可利用高考试题中不断出现的近现代时间及地质年代维度下的地球演变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试题中真实再现的世界原貌,把握试题立意,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3.创新教学模式,加强空间定位,重组区域知识体系

平时的课堂教学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做好引导和搭建最近发展区。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探究氛围。如在课余时间可选择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事件,帮助学生了解区域中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等地理事象,找出相关背景材料,提出主题,探究地理问题,利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最后制作成课件在班级展示。教师在课堂中要协助学生总结认识区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洞察力,为学生素养的形成做好铺垫。

当学生接触某一区域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教学时要加强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认识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发展特点,分析区域发展趋势,找出区域联系,对比不同区域差异的教学。由于高中地理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跨度比较大,尤其自然和人文两个模块相对独立,在以区域为背景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地把握区域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之后能够适当地拓展和归纳重组区域知识。

4.创设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情境式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主动立足新课标,以教材为依据,通过阅读《中国国家地理》《博物》《华夏地理》《地理学报》等期刊或利用新闻材料,以国家大事、社会问题等为铺垫材料,结合地理原理设计具有梯度链的问题,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情况。例如利用2018年第10期《中国国家地理》中《攀枝花,干热河谷中的热带水果王国》一文为背景,整合材料:几乎全境位于金沙江河谷的川西南小城攀枝花市,市域最高海拔近4 200米,最低海拔940米左右,全年无冬常年平均气温19~21 ℃,≥10 ℃年积温6 600~7 500 ℃,年总降雨量820~1 100 mm之间,雨季为6月至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6.9%~92.3%,年日照时数2 300~2 700小时,无霜期超过300天。水果在这里一年四季都有产出,不仅品种丰富,果实的品质也非常好,已经成为横断山区一个颇具盛名的水果王国。问题链:(1)指出相对于海南、广西南部地区,攀枝花市年平均气温特点并说明原因。(2)攀枝花市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品种水果产出且品质好,请分析其原因。(3)请你为攀枝花市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眼界,还能通过尝试自主命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5.注重培养学生区域信息加工的能力

依据试题情境,从文字、图表材料中获取区域地理信息的能力是解答地理试题的必备条件。解决地理客观题的区域信息加工能力包含获取、整理、分析几个步骤,对于综合试题则还要包含“描述”。

培养学生对文字材料的信息加工除了对情境材料的解读,还要向学生强调注重对试题题干信息的提取,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题干的能力,强调“准确”“全面”的提取题干关键词,如区域特征的“特点”“特征”;区域差异的“对比”“划分”“与……相比”等。能够明确题干用意,知道试题究竟考什么,不被混淆信息迷惑。“细读”情境材料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情境材料的过程中提取有效信息,筛选无效信息,理解隐含信息,并能够根据题干的要求对情境材料进行再加工。教师要不断向学生灌输区域地理信息描述的形式,如地理位置的描述、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地形特征描述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且全面的描述区域信息能力,才能在解答综合题时做到描述准确、全面。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地图的教学。

总之,对区域的认知是将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并对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做出“注解”和“说明”。高考试题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考查学生对地理要素的信息提取能力、分析能力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对区域特征、差异和联系的认知是对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一个地区与其他区域联系的总体认知,是区域认知素养形成的核心。纵观近年高考问题解决类试题也可看出几乎每年的主观试题最后落脚点都在对区域发展和优化的认知上,所以促进区域的发展和优化是区域认知的目的和归宿。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提取区域信息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能够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特征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