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淮冬麦区旱薄地小麦品种主要性状演变规律

2020-11-14杨子光孙军伟孟丽梅

陕西农业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黄淮抗旱性旱地

杨子光,张 珂,孙军伟,孟丽梅

(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旱地小麦生产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一个难题,也是潜力所在[1,2]。黄淮旱薄组小麦联合试验主要分布在甘肃天水、陕西渭北旱塬、山西晋南、河南西北部和河北沧州市,自然降雨量少是影响该地区小麦高产的重要原因,小麦全生育期都可能受到干旱胁迫。多年的小麦生产实际表明,在该区选育抗逆性强、产量突出、耐旱性好的旱地品种,是解决小麦产量不高难题有效方法。为此,研究了黄淮旱薄地多年的小麦品系主要性状变化情况,为旱薄地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1 参试品种与试验方法

1.1 参试品种

2006-2019年旱薄地区域试验合计参试品种共计162个。

1.2 试验方法

参试品种采取完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大于12 m2。

1.3 主要调查指标

产量、成产三因素、株高、最高群体、湿面筋、稳定时间、品种抗旱指数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淮旱薄地小麦产量及其成产三因素变化

由图1可知,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小麦产量呈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2011-2012年度产量水平最高,为5 349.6 kg·hm-2;2008-2009年度产量水平最低,为3 401.6 kg·hm-2。由图2可知,有效穗呈现缓慢增加的态势,2011-2012年度有效穗最多,为597.0万穗·hm-2;2009-2010年度有效穗最少,为417.4万穗·hm-2。

由图3、图4可知,穗粒数和千粒重也都处于缓慢提高之中,相对较为稳定。

2.2 黄淮旱薄地小麦品种株高、最高群体的变化规律

由图5可知,株高随着年份的推进呈现出先稳定后降低的趋势,2011-2012年度株高最高,为95.5 cm;2010-2011年度株高最矮,为69.2 cm。由图6可知,最高群体随着年份的推进呈现先降低后缓慢回升的态势,2007-2008年度最高群体最大,为1 393.2万·hm-2;2014-2015年度最高群体最小,为1 142.6万·hm-2。

2.3 黄淮旱薄小麦品种品质指标的演变规律

由图7可知,湿面筋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态势,2006-2007年度湿面筋值最高,为38.1%;2014-2015年度湿面筋值最低,为28.3%。由图8可知,稳定时间随着年份推进呈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一种态势,2016-2017年度稳定时间最长,为6.4 min;2005-2006年度稳定时间最短,为2.4 min。说明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试参试品种的育种单位对小麦的品质育种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2.4 黄淮旱薄地小麦品种抗旱性的演变规律

由图9可知,随着年份推进,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参试的小麦品种抗旱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2014-2015年抗旱指数最高,为0.994;2016-2017年度抗旱指数最低,为0.811。说明该区的育种人员随着生产形势的变化,在追求提高产量的同时,对抗旱性放松了要求。

3 结论与讨论

(1)近年来,北方冬麦区干旱频发,对小麦生产潜力的发挥造成重要的影响,仅2008年和2011年两年全国最大受旱面积达1 066.7万、773.3万hm2,造成旱地小麦大幅减产[3~12]。选育抗旱小麦品种保障旱作区粮食安全的有效方法。通过对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参试品种的成产三因素分析发现,随着年份的递增,三因素都相对稳定的缓慢提高,产量水平到了一个爬坡的时期。旱地小麦其产量构成是首先保证效穗,其次是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实现产量的提高[13]。

(2)通过对参试品种的品质性状的分析,我们发现育种单位对品质育种和适应市场需求的意识还不够,需要加大品质育种的力度。

(3)旱薄地品种受外界生态条件影响制约明显,尤其是自然降水。而培育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是适应复杂的外界环境、解决旱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科学方法,而品种抗旱又是保证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通过对参试品种抗旱性的分析,我们发现黄淮冬麦区旱薄地小麦品种随着株高的降低和产量水平的提高,抗旱性下降,生产风险加大。为了减低生产风险,在今后育种过程中,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要有意识的选择抗旱性好的材料。

猜你喜欢

黄淮抗旱性旱地
云南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
《仰望星空》黄淮自律体新诗英译研究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少林功夫拳(二)
油菜素内酯对小麦幼苗抗旱性的诱导效应
黄淮秋白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黄淮市场有机西瓜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