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核心课程与毕业季教学

2020-11-14矫健

海峡影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毕业阶段摄影

矫健

一、“摄影创作”作为摄影专业核心课程

1、“摄影创作”作为核心课程

“摄影创作”是中国美术学院摄影学科也是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摄影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依托着中国美术学院的传统造型艺术积淀和艺术人文传统,建立在传统视觉艺术与当代美学的基础之上,强调艺术的实验精神,注重东方视觉文化与美学精神的研究与探索、注重影像艺术本体语言研究。通过以分段式、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摄影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进而展开以艺术介入当下社会与日常生活的思考与实践。

在摄影专业本科教学层面,我们打通艺术(摄影)与专业(摄影)的界限,将不同类型的影像专业知识技能作为学生共同的必修内容,以塑造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兼顾影像艺术、专业摄影及宽频应用人才社会需求。研究生阶段,我们选拔具有相当专业水准与艺术素养的学生,教学上则侧重影像艺术人才尤其是富于实验精神的影像艺术人才的培养。摄影创作课程作为两者共同的核心课程,从入学到毕业全阶段贯通。因此无论是本科教学还是研究生教学,摄影专业的毕业季课程与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毕业创作”课程本身就是核心课程的一个重要单元。

2、历史沿革与学术脉络

具有九十年历史的中国美术学院,在传统绘画艺术、西洋绘画艺术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领域,无论是教学、创作与研究均有着突出的历史成就,也在历代教员、学者、艺术家的接力下形成了优秀的学术与文化传承脉络。中国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始建于2002 年,其专业基础选拔的水准线历来沿袭美术类学生的统一的方式,那就是传统造型能力的基础。并且,入学之后也将进行传统造型能力及其拓展范围的继续学习,直至次年进入专业系科。

中国美术学院的摄影专业有着独特的基础设计和两段式教学方式,在总的学术定位上,摄影专业以东方视觉文化与实验性影像艺术研究为特色,提出以“东方绘影”实验性影像艺术与东方视觉文化研究相结合的学科研究方向,建构美术学院背景下具有“国美”模式的摄影艺术教学与实践平台。从而形成以东方绘影美学理想、实验精神与专业技能并重的研究特色与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3、摄影专业核心课程定位

摄影专业以造型基础与东方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优势——在教学上建立以传统造型艺术能力为特长,以注重东方美学的思考与实践为方法,以专业技能学习与艺术的实验性精神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人文精神,东方文化底蕴,有造型美学修养、摄影专业技能、富于实验精神的专业人才。同时积极创建东方影视共同体,建设具备学术高度与前沿探索实力、符合当代影像产业社会需求的教育与研究基地。

摄影专业的“摄影创作”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是建立在以上专业特色和优势之上,以分段式、渐进式的教学进程、明确的教学目的与学术理念展开的专业教学。

4、核心课程的设置

“摄影创作”课程在摄影专业培养方案中属于专业课程模块,分为四个阶段。从最初的短时间、多项目、多手段的创作训练,到最后的相对较长时间、独立项目、恰当技术手段的综合创作训练,使学生在逐步掌握创作研究与实践方法的同时,具备国际视野、活跃的思想意识,并探寻实验性影像艺术的个人化方式。

第一阶段:从偏重技术训练迈向独立创作意识阶段转换。通过逐层深入的授课安排,从摄影作为表达的工具到物理条件所导致相对统一的技术性,由形式入手,尝试梳理摄影由“外”至“内”的逻辑关系。通过短时间、多项目、多手段的创作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创作方法,建立摄影艺术创作思维空间。

第二阶段:了解藉由艺术的语言方式传达审美观与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在践行艺术创作的同时,思考艺术尤其是静态影像艺术的内核、外延以及个人化方式。

第三阶段:该阶段是毕业创作之前的最后一次创作实践课程,主要内容为静态影像艺术创作。在经历了各项摄影技术基础课程以及摄影创作一、二阶段的学习之后,在进一步践行艺术创作的同时,思考静态影像艺术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使命。

第四阶段:进入毕业创作阶段。毕业创作阶段作为教学单元,将完整体现以上三个教学阶段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全面完整地实施创作、实现创作全阶段的教学目的。

二、核心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本课程为摄影技术基础向摄影艺术创作转化的创作思维与技术拓展的重要课程,通过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授课安排,使学生逐步掌握摄影艺术创作的理论与方法,从摄影作为表达的工具到物理条件所导致相对统一的技术性,然后由形式入手,尝试梳理摄影由“外”至“内”的逻辑关系,思考影像艺术的私人与公众属性。

在课程中更加注重东方视觉文化与美学精神的研究与探索,注重影像艺术本体语言研究,展开以艺术介入当下社会与日常生活的思考与实践,强调思考与践行,提倡艺术的实验精神,并以展览形式完整呈现。

2、技能目标

第一阶段通过短时间、多项目、多手段的创作训练,到最后的相对较长时间、独立项目、恰当技术手段的综合创作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创作方法,建立摄影艺术创作思维空间;第二、三阶段践行实验性影像艺术创作。依次完成构思、计划、实施与呈现计划等影像创作的全过程。

3、素养目标

第一阶段掌握分析阐释从“再现”递进至“表现”的艺术方法。重新审视摄影艺术的独特性,并瞭望作为媒介更新的表现潜力;第二、三阶段提高人文与艺术修养,拥有必要的系统思维能力与独立意识,以及较高专业技能和创造力,掌握当代语境下的艺术观念与表达能力。

4、解决专业社会实际问题

培养从事摄影、媒体艺术等方面工作,具备一定国际视野和美术学学科前沿知识,并富有实验精神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

三、毕业季专业教学目标、形式与内容

毕业季课程分为三段式:社会实践(及考察)、毕业论文、毕业创作,三者循序和连贯进行。

1、社会实践阶段

在社会实践(及考察)阶段,即已确定和公布本年度毕业创作方向,考察目标也循着这个方向选择。鉴于学生们对于各自选题方向的个人化倾向,毕业考察与社会实践采用集体行动和自报方案相结合,其中不必可少的内容是重要当代艺术展览的观摩。本阶段时长三周,对于整个毕业季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考察阶段的观察与思考,落实为笔记、手稿、图像记录等,为后来的论文与创作奠定基础。

2019 年毕业季主题设定为立足于东方学语境,诗性的影像语言表达为方向,以浙江省为研究的核心区域,将人文、历史、地理、经济等作为研究内容,毕业考察主线路申报也必须围绕这个范围。创作的宏观目标与个人化方式有着关联,学生们的生活体验、社会感知和专业知识面有着差异,他们不仅对于相同的事物有着自己的立场和表达方法,也从不同角度进行着艺术的探索。实践中,应注意把握主题的宽容度,毕业创作教学团队应注意倾听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及时分析反馈,也支持小部分学生循着一贯的思考角度与积累,从艺术本体语言等角度进行较为个人化的艺术实践。

2、毕业论文阶段

摄影专业毕业论文的要求是撰写标准的学位论文,因此我们对于毕业论文的要求是必须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在辅导过程中注重研究而不是写作。一篇漂亮的学位论文不是以文学标准来定义的,而是体现在相应方向的研究程度、规范度以及该研究结论的价值。往年,毕业季毕业创作与论文课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这导致毕业创作关键阶段不得不分神于论文撰写,不仅牵累了行动自由,也导致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分神。近年来我们把两者从时间上分离出来,将毕业论文作为专门独立的课程设置,时间上提前到毕业创作课程开始之前。而毕业论文的方向则可以延续毕业考察阶段的思考,选择进行相关领域的调查研究,同时导向毕业创作。

3、毕业创作阶段

毕业创作在我们的总体教学计划中,属于一门专业课程,也是核心课程的一个阶段,这是一个关键的认识。这就意味着,它有着教学规范,有着专门的教材教案,同样有着循序渐进的过程与知识点传授。在实施上,这与毕业创作期间学生们的创作节奏、作息方式无法统一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我们以分解的方式来应对,实施变体的教学,即以极限分组来化整为零,以局部导师制,责任到人,在总的教学计划设定前提下由指导教师分头负责各自的学生,以线下线上等多方式实施教学。鉴于本专业培养方向的设定,我们的毕业创作阶段对于学生毕业创作形式的要求没有一味以狭窄的(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标准来加以限定,而是对于本专业涉及的专业摄影领域作品如商业/时尚、纪实/报道等有着特定的保留,这意味着我们不是以划一的艺术标准来辅导和要求学生,对于毕业创作方向的选择以及最终作品的评价,都采取不同的标准。

四、毕业季专业教学考核形式与标准

1、2019 年毕业创作主题方向及具体要求:

(1)用摄影的手段完成一个创作项目;

(2)以对摄影技术的精准驾驭为前提,注重影像语言的实验性广度与创造性深度的拓展与思考;

(3)立足于东方学语境,诗性的影像语言表达为方向,以浙江省为研究的核心区域,将人文、历史、地理、经济等作为研究内容,自设选题。

(4)注重摄影语言的表达能力。

2、2019 年毕业创作评分比例

(1)毕业创作中期检查,由各指导老师评分,评分比例为 10%。

(2)手工书,由各指导老师评分,评分比例为 30%。

注:内容包含从创作构思到最终展示的全部过程,文字、草图、草稿以及最后的完整作品,以手工书的形式展出在展览现场。

(3)毕业创作展览现场答辩,展览现场效果,集体评分,评分比例为 60%。

注:在展览现场,每位同学需面向所有评分老师,对自己的作品与创作过程进行3-5 分钟的阐述,并接受老师的提问。

猜你喜欢

毕业阶段摄影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毕业歌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