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乡土音乐延伸音乐课堂

2020-11-13林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林芳

摘要:苍南地处浙南与闽北交界,当地很多人讲闽南话。本文以“苍南渔鼓”教学为例,发挥笔者“苍南渔鼓”传承者的专业优势,经过多年一线教学的专研整理,就“苍南渔鼓”进初中音乐课堂的策略研究与实践经验,与同仁分享。

关键词:乡土音乐;苍南渔鼓;策略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130

所谓乡土音乐资源,是指学校所在地区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资源,包括声乐、器乐、曲艺、戏曲等。苍南历史悠久,包含闽南话、温州话、蛮话、畲族话四种地方方言,乡土音乐资源丰富。“苍南渔鼓”属于曲艺音乐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用闽南方言演唱,流传广泛。其表演形式、伴奏乐器、唱腔等相关文化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在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初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由此,笔者想通过学习乡土音乐,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操,不也正是当下音乐教育的需求吗?

在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曲苑寻珍》中,选用代表南方曲艺的“苏州弹词”经典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代表北方曲艺的“京韵大鼓”传统经典《丑末寅初》以及根据“京韵大鼓”音乐创作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辅以各地代表性曲艺赏析,多方位、多角度学习“曲艺音乐”。由此,笔者想到苍南乡土音乐中的曲艺音乐——“苍南渔鼓”,于是开始设计研究“渔鼓”课程。本课曾两度在县里开课,供音乐教师学习观摩。在此次“疫情”背景下的“网课”教学中,更是为全县初中生带去了一节“苍南渔鼓”的学习体验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这正说明了音乐教育对乡土音乐教学的迫切需求。

本文以“苍南渔鼓”教学为例,发挥笔者“苍南渔鼓”传承者的专业优势,经过多年一线教学的专研整理,就“苍南渔鼓”进初中音乐课堂的策略研究与实践经验,与同仁分享。希望在推动乡土音乐教育事业中尽微薄之力,给后来者以前车之鉴。

一、“渔鼓”教学渗透于音乐课堂中

《课标》中提出:“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遵循这一理念,笔者在音乐教学中积极运用“苍南渔鼓”的素材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解除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排斥心理,做到“润物细无声”。

例如,教到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国乐飘香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时,讲解“渔歌晚唱”,渔夫击节而歌,口中唱着这样的调调:师运用“苍南渔鼓”的伴奏乐器——板,跟随主题旋律吟诵张若虚诗词《春江花月夜》,再合着音乐唱歌词加节拍。那复古的调调与“板”的完美融合,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兴趣。笔者再抛出一句:很多诗词都可以用闽南方言来吟诵,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久而久之,学生还会对乡土音乐敬而远之吗?

又如在人音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岁月回声》中教唱《游击队歌》,节奏和力度变化应该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笔者在学生念歌词环节,加入“苍南渔鼓”的伴奏乐器——板,为念词增加趣味性,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夸张的力度变化时,“板”敲击的力度对比,让学生跟随演绎,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導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结晶,在音乐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乡土”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根本需求。

二、“渔鼓”艺人邀请到音乐课堂中

在一次“渔鼓”课堂中,为了检验课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笔者邀请自己的师父——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吴明月先生来听课。在课的结尾,当笔者告诉孩子们,今天我的师父也来到教室时,孩子们异常兴奋,他们发现视频中表演的艺人就在身边,无比亲切和自豪。另一方面,师父听完笔者的“渔鼓”课后,由衷感到“渔鼓”传承的欣慰与喜悦,十分支持“渔鼓”进课堂,他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应该全力去做。”

三、“渔鼓”表演结合进校园文化中

我们学校位于状元之乡——观美,“徐俨夫状元文化博物馆”就位于校内。为了更好地宣传状元文化,邀请吴明月先生创作苍南渔鼓《朵朵红花向太阳》,激励学生学习状元精神,奋发图强,励志成才。

在拓展课中开设“渔鼓”课堂,邀请吴老师做技术指导,创造学生表演机会,宣传学校“状元文化”,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取得显著的成效。

四、“渔鼓”制作布置到课后作业中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于是,笔者设计了“渔鼓”制作的课后作业,希望更多的孩子动起来。当孩子回家寻找各种工具制作时,家长表现出了意料之外的热情。据学生反馈,有的家中听“渔鼓”的爷爷奶奶一直称赞“渔鼓”进课堂好,鼓励孩子好好学,学会了唱给他们听;有的积极配合找制作材料,找不到塑料薄膜做“鼓皮”,找来各种材料代替。记得有一个学生家长把家中雨衣剪了当鼓皮,学生带过来时引起哄堂大笑。另外,学生自己也会精心制作,美术好的学生还会在鼓身上雕刻、作画……笔者认为这样的经历体验一定是不可替代的。

苍南是一个“非遗”大县,截至2019年5月,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21项,市级非遗项目87项,县级非遗项目7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位居温州市前列,其中不乏可挖掘利用的乡土音乐文化。期待能有更多的一线教师关注乡土音乐,把它们带入音乐课堂,续写乡土音乐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初中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苍南县志苍南县文化馆编撰.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第十一中学3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