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出新,行稳致远
——以近三年全国卷为例浅谈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0-11-13吉林毕亚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命题考查文本

吉林 毕亚丽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实用类文本,如书信、便条、说明文、科技文、新闻等。实用类文本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必修课程的学习中明确提出了“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相关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偏爱文学类文本,如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上。但从近三年高考的命题趋势来看,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师生必须正确地看待实用类文本阅读。

从2019年高考来看,实用类文本阅读落实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彰显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以为,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集中体现了“守正出新,行稳致远”的特点。“守正”即坚守道德之正,实用类文本阅读肩负着引领优秀道德、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出新”的要旨是创新,创新是高考的命题趋势,实用类文本阅读从材料的选择到题目的设置都有所创新;“行稳致远”,顾名思义,稳健才能长远,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虽有创新,但总体命题趋势较为稳定。

2019年三套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分别涉及“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武汉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志愿服务”等方面,从内容到主题无一不符合全国卷覆盖面广、使用人数多、价值导向正确的特点,稳重而又恢宏大气,不落俗套。

2019年三套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为非连续性文本,文字多,信息量大,体现了高考的命题趋势——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在高三复习中,教师应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笔者在此以近三年的全国卷,特别是2019年全国卷为例,浅谈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特征、对学生的作用、高考的命题趋向以及备考策略,希望对教师同人有所帮助。

一、实用类文本的特征

1.真实性

实用类文本的首要特征应当是真实性。实用文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写,强调的是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所以实用文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行文,要求所描述的事实确实可信、不虚构,所记录的数据准确无误、不夸张。例如2019年全国卷Ⅰ,材料一提及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含预防、治理、修复等方面,真实无误;材料二以表格形式列出温度、湿度与纸张寿命的关系,翔实有据;材料三更是直接列举了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修复方案,以事实为例,十分真实。

2.实用性

实用是指文章对现实生活要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实用类文本必然拥有这样的特点,这从实用类文本的三个主要类别上可见。新闻的主旨是又快又准地传达新闻事实,对需要掌握最新资讯的人们来说极具实用价值;人物传记则落脚于记叙某个人物的生平,记录其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成就,对于想要了解该人物的读者极具实用价值;科普文章则对读者了解科学技术等专业知识有实质帮助。例如2019年全国卷Ⅲ,材料主题为“奥运会志愿服务”“共享单车猎人”等,志愿服务是即将步入大学生涯的学生很可能会接触的事情,而共享单车作为新兴事物席卷了很多城市,“单车猎人”的出现自有其代表性,二者都与学生紧密联系,依托现实生活,实用性极强。

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实用性是实用类文本最重要的特点,尤其是在与文学类文本的对比中,这一特点更为明显。文学类文本的写作目的一般是非功利性的,作者撰写文学类文本是为了抒发他们个人的内心感受,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享受,而非对现实生活的指导。实用类文本恰恰相反,作者十分看重文章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的写作目的是现实而明确的,追求的是直接的写作效果,自然也会考虑文章的传播功能与教育意义。

3.通俗性

实用类文本使用的语言以社会化、规范化的通用语言为主,其主题往往具有单一性、确定性,作者写作和读者解读都具有直接性,绝非佶屈聱牙之作。因此,实用类文本在文字表达上具有“通俗性”这一特点。用清晰明了的语言将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物、新闻、科学知识等表达清楚,这才是实用类文本所追求的。综观2019年全国卷,三套试卷中有港珠澳大桥采用的先进技术——智能建造平台,有专业的档案修复技术——去酸修复,更有“单车猎人”这一陌生概念的引进,但语言的表述均通俗易懂,学生在理解陌生概念时并不是很费力。

二、实用类文本对高中生的教育意义

1.有助于高中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实用类文本宣扬的是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相对于文学类文本所传递的浪漫、想象,拥有严谨、理性的思维方式会给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多的帮助。

2.增强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判断能力

在学习新闻这类实用文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辩证地看待社会热点事件。高中生正处在好奇、探索的阶段,这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正确判断。

3.强化髙中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度

“两耳不闻窗外事”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对实用类文本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让学生懂得“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学习之外仍保有一颗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的心。

三、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特点

2019年全国卷Ⅱ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围绕“武汉长江大桥”和“港珠澳大桥”的修建,选取了《人民日报》的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光明日报》的新闻《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以及科普文《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这篇实用类文本阅读体现了以下特点:

1.落实“立德树人”,彰显核心素养

2019年全国卷Ⅱ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了权威的报刊文章和科普论文,从不同角度报道了我国两个桥梁建造工程——“武汉长江大桥”与“港珠澳大桥”。材料一从历史角度陈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国人民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了规模巨大的武汉长江大桥,开辟了中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材料二、三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港珠澳大桥这座“新世纪七大奇迹”之一的跨海大桥以及其背后领先国际的科技支撑和复杂的智能建造系统。阅读这样的文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爱国热情高涨。由此可见,“立德树人”的目标不是空洞的说教,命题者通过精心的选材,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守正出新,强化实用性

全国卷的命题一向是渐变式的改革,守正出新,强化实用性。“守正”体现在严格遵循《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查的核心能力不变。“出新”则是指实用类文本材料的选择、分值、题目设置依据考情,顺势而变。

①题目、分值设置不断创新

2017年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总分是12分,分值形式为“3分+5分+4分”,即一道单选题“不正确的一项”,一道多选题“正确的两项”和一道主观题。该板块在2018年全国卷的总分依旧是12分,分值形式为“3分+3分+6分”,即两道选择题“不正确的一项”“正确的一项”,还有一道主观题。该板块在2019年全国卷的总分与分值形式未变,但全国卷Ⅰ考查的是“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全国卷Ⅱ考查的则是对材料三流程图的梳理。考查形式不断创新,避免模板化、形式化、套路化,这正体现了“出新”的特点。笔者根据这一变化可以合理推测,2020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第4题应该不会是“不正确的一项”这样较为传统的考查,而延续了2019年全国卷Ⅰ、卷Ⅱ的形式,更深入地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②题目形式虽然有变化,但依旧“守正”

考查的核心能力不变,依然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公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考试大纲》中规定了四类实用类文本体裁:新闻、传记、报告和科普文章,但在2007年—2016年的全国卷中只考查了传记。2017年全国卷选用了时代感和实用性更强的新闻和报告,文本形式由连续性文本变为包含图表在内的非连续性文本,并在2018年、2019年沿用。非连续性文本将成为一种命题潮流,因为这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2020年的实用类文本考查很可能是非连续性文本。学生要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准确有价值的信息,还要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简要的概括与合理的推断,并组织自己的语言评价文本观点。这样的考题很好地彰显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③强调实用性,图表数据材料的比例缩小,重视文字材料

2017年三套全国卷中均有图表数据类材料;2018年三套全国卷中,卷Ⅱ、卷Ⅲ有图表数据类材料,其余是节选的非连续性新闻报告;而2019年全国三套卷均没有图表类材料,数据类型材料仅在全国卷Ⅰ以表格形式出现。

自2017年登上高考舞台,非连续性文本便一直有图表数据类材料,但是这样的材料是否真的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呢?我们可以推敲一下2017年全国卷Ⅰ第8题的D选项:“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学生只要掌握基础的数学统计知识,分析这个选项时就会很容易,因而图表考查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大。漆永祥教授曾呼吁:“坚决抛弃附加在语文课上的承载物,果断扔掉背在自己身上的无用物,解放手脚,降低‘高度’,回归课文,回归原点,回归大地,回归平实。”实用类文本阅读变化的趋势,正体现了语文试卷要回归“纯粹的语文”的趋势。

近三年全国卷体现了重视文字材料,降低图表数据材料的比例这一命题趋势。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并不是说在一张语文试卷上加上一道图表题,就体现了语文和数学的综合考查。语文的学习和考查要体现“语文味”——注重文字、文学和文化,其他过多的承载物,可能会让语文学习“不堪重负”。

四、掌握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提高备考效率

1.了解考查角度和考查方式

笔者以2019年三套全国卷为例,制得下表:

考查角度考查形式题干设置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选择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选择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鉴赏评价 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主观题请简要概括文本材料的主要内容和用意……

2.依据《考试大纲》,整合考点,化繁为易

比较《考试大纲》中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可以清楚地发现两种文本在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上的要求相似度很高。具体到考题上,这两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在命题和解题思路上具有相同点,教师可以在备考训练中整合优化。关于选择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错误选项的常见表述方式等知识,如偷换概念、态度相反、主次颠倒、说法主观绝对、叙述无中生有、对象张冠李戴、范围扩大缩小、逻辑关系混乱等。

比较《考试大纲》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在探究能力上的考查要求,我们可以发现两类文本在探究能力上的要求十分相似。能力是触类旁通的,我们可以把两种文本整合起来对学生加以训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复习指导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法。学生复习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

文本关键信息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核心。在第一遍阅读时,学生要整体感知,勾画关键词和关键句。关键词是指主要概念和观点;关键句是指中心句、过渡句、思路句。学生还应特别注意表明逻辑关系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预判”方法,根据选择题错误选项的常见表述方式来“预判”题目可能涉及的语句或者大概的文字区间,这样可以提高做题效率。

②培养信息筛选处理的能力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学生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进行比较、归纳和综合筛选,从而选出正确的选项。

③了解不同文本的阅读策略

高考命题一直提倡“反押题策略”,命题“守正出新”,所以复习时不能亦步亦趋,完全按照前一年的试卷形式练习。《考试大纲》中要求“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因此学生应该逐一复习这四种文体,全面掌握。

猜你喜欢

命题考查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