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考试题分析的“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
——以2019年全国卷Ⅱ为例

2020-11-13新疆刘美辰马玉香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观念素养

新疆 刘美辰 马玉香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提出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人地协调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旧课标)将人地协调作为一个简单的模块统一呈现,但“新课标”中没有设计对“人地协调观”专门的模块学习,而是渗透于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要求中。因此,在贯彻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时,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初心,关注“新课标”中人地协调内容要求的更新,全面提升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的专业素养。

一、“人地协调观”高考试题分析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4个等级,不同水平等级体现了不同的素养水平,“人地协调观念”由水平1~4对学生的要求是层层递进的(见表1),笔者通过对2019年全国卷Ⅱ文综地理部分试题的分析与研究发现,试题对“人地协调观”的体现很明显,紧紧扣住“和谐”二字,聚焦发展问题,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养成正确观念起到重要作用。其中选择题第1~3,9~11及非选择题第36题着重体现了对此观念的考查。通过对试题命题方向分析得出:第1~3题是以“城镇化”为主题,第9~11题是以霍林河修建水库为主题,第36题是以水果种植为主题。

表1 人地协调观质量水平分类

(一)以“协调”为理念,重视经济发展

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人对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促进发展,人类可以在环境允许范围之内改造自然。通过对以上三组命题的分析得出:三组题目命题侧重点均以“协调”为理念,促进经济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地理环境的制约作用,同时着重强调以牺牲环境为前提促进经济发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从而传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此命题方向是高考考查理念的趋势,除了对学生知识素养的考查,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考核,将简单的地理知识与“协调发展”的观念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提高社会责任感。

【例1】(2019年全国卷Ⅱ文综1~3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 )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 )

A.均衡性 B.边缘性 C.集中性 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 )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参考答案】1.D 2.B 3.A

该题主要考查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特征、分布及变化情况。“城镇化”与“长江三角洲”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高中地理必修2中明确提出了这一概念,在试题中,题干明确提出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划分等级,以人地协调观念为背景,对区域进行归类与划分,从而推断城市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及各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一类命题的关注点是抓住“协调”的主题,把握区域特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将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以“综合”为主导,凸显人地关系

调查显示:自2013年起,高考全国卷Ⅱ文综难度呈下降趋势,地理试题部分难度随之降低。对于基础知识素养的考核比重越来越小,而对于综合知识的考核比重明显提升,简单知识点的呈现显然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考更加注重对知识点的综合考核,包括:“自然”与“人文”知识融合的考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融合的考点,“区域地图”与“文字描述”融合的考点等。“综合”命题能够将“人地协调观念”更好的呈现,同时考虑“人对地”的影响以及“地对人”的影响,以综合的视角审题,从而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

【例2】(2019年全国卷Ⅱ文综9~11题)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9~11题。

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1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参考答案】9.B 10.C 11.C

该题定位区域霍林河,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以“人对地”的利用考查地理环境的特征,使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相融合,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综合分析地理环境的特征,凸显了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三)以“生活”为导向,体现地理素养

现阶段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会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是对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能力的呼声高于灌输知识,因此,目前高考命题趋势也越来越趋向于考核素养,以“生活”为出发点,使学生能以自己的亲身体会结合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3】(2019年全国卷Ⅱ文综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略)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该题没有直接考核人地协调的关系,没有“协调”“发展”这样的关键词,但是从材料题干到问题设置都紧紧把握人地关系这条主线,第(1)问分析地形特点,推测耕地的分布,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人可以顺应自然,改造自然。(3)(4)问同时从自然角度(气候)和人文角度提到了经济发展的措施,如何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关键。这些问题的提出在核心素养水平中学业质量考核水平角度看已经达到水平4,要求解决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地理问题,建立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人地协调观”培养提升策略

当前高考考查方式和考查重点的改变带给教师的是更多的思考,思考如何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念更好地渗透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拥有更高的水平提升素养,解决难题。现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设计课堂导入,积极唤醒学生学习热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积极优化课堂,导入教学设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捕捉学生情感的旋涡,从而渗透人地协调观念,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师首先要吸引学生,从某段视频或者某些图片上受到的启发,引出学习内容并进行讲解,使学生有切身体会,使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合作探究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积极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如何正确理解城市化对地球四大圈层的影响。这个问题情境需要学生在对四大圈层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结合人地协调观念,分析人类的活动即城市化会对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分别产生哪些影响,从而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将人地协调观念内化。

(三)选择典型案例,加强渗透人地协调观念

案例教学是目前高中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找到好的案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找到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化、情景化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在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可以给出“川气东送”的教学案例,“川气东送”是“西气东输”之后我国兴建的又一条能源大动脉,剖析其影响范围及资源调配优势,使学生意识到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合理应用。

(四)创新作业形式,综合体现人地协调观念

课后作业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作业不仅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计划提供参考。但是目前教材中很少设计相关作业并且其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很多老师把课后作业简单理解为做大量的练习册、习题,背诵大量的概念以及抄写大量的课堂笔记,这样难免会让学生厌烦这种“机械式”学习模式。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的设计开放性的作业,例如让学生角色扮演“天气预报广播员”,化身“文明监督员”,变废为宝,动手改造,废物利用等。开展有意义的课后小活动,尽可能地让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结语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观念素养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