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2020-11-11袁源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互联网+

袁源

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运用互联网技术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之前的互联网只是一个简单的思政教育载体,而在互联网+这一大背景下,高校能够建立一个思政教育微载体的全新模式。基于此,本文将对建设思政教育微载体的路径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微载体;思想政治;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2

在创新2.0下,互联网+属于互联网的发展新业态与新形态。就当前状况而言,高校思政教育和互联网的融合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运行模式也表现出一般性、单一性特征,还没有在根本上冲击与影响传统思政教育的工作。由于思政教育微载体源自微文化传播,属于其嬗变的衍生物与产物,因此,研究建设思政教育微载体的路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激活微载体的阵地

习近平指出,要想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就应朝着活思想与现实问题的方向前进。从这里可以看出,思政教育要想具有时效性与针对性,就应加强对现实问题的重视,有效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借助其喜闻乐见形式构建一个思想文化的阵地。因此,高校需要进行全局谋划,坚持不压制、不回避,以主动融入、接纳和接受的心态,成为传播微文化的领跑者,对建设思政建设微载体全新路径进行大胆尝试与探索,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从单一、静态、平面逐渐转变到多维、动态、立体,将思政教育微载体塑造为日常学生服务管理教育的全新阵地、空间与平台。[1]例如,某高校对学生热衷、关注的微文化传播特征进行了深入了解,将学生主体地位和自主性发挥出来,使用学生的智慧为微文化传播提供发展的引导。

二、创新微载体的实践

一方面,应建立一个微课程的平台,让高校思政课程实现共享、写作、平等、开放。高校应意识到建设微文化载体的前提是与教学彼此结合。在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围绕教学主题,做到学习过程自主化和教学过程定制化,促进课程应用以及开发。[2]另一方面,应建立一个微教学的平台,对全新的立德树人途径进行扩展。在翻转课堂、手机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方式涌现以后,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与教师不会再保持传统的互动,而是将原有课堂的空间与时间限制完全打破。构建为教学的平台以后,学生能够在任意地点和教师、其他学生展开交流。教师可通过思政微信平台、微博的建立,邀请学生参与其中,随时随地把教学课件与成果上传到共享服务器中。借助移动终端,教师能够快捷地进行学生的生活指导、专业辅导与思想引导。

三、突出微载体的功能

建设思政教育微载体的过程中,高校应将微文化传播具有的积极媒介功能当作切入点,把无处不在、互联互通等优势充分转变成服务思政教育的一项功能。应将互联网属性与微载体属性当作基础,建立一个具备行为监管与功能监管的微载体监管制度,对思政教育微载体机构组织的业务边界与法律定位进行明确,充分提升互联网思政教育配置资源率。始终把握互联网+的连接一切、尊重人性、结构重塑、跨界融合等特性,加快建设三通两平台,对原有的组织形式进行变更,搭建动态化与小型化的学生微组织。[3]

四、加强微载体的融入与创新

在互联网+条件下,高校的培养人才模式、目标定位、办学理念等多个方面都处于不断变革中。凭借互联网大量的学习资源与便捷的交互功能,学生进行学习时不会被空间与时间所限制,这给其个性化学习营造出有利条件。比起高校长期存在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和下课玩游戏看电视剧的现状,高校需要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微文化传播用更加开放的视角来看待、用更为开明的心态来审视,将微文化传播由工具和载体上升至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把各种偏见完全消除。[4]

除此之外,高校应将微文化具有的传播载体作用发挥出来,注重使用笔记本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多种移动终端,让学生间、师生间实现真正的互动。思想政治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发挥出微文化所具备的纽带与桥梁等多种功能,借助角色换位访问学生热衷的门户网站,对其追捧的流行语进行第一时间掌握与了解,将思想政治教育套话、官话放到一旁,尽可能地学习和使用流行、时尚网络语言。

五、做好微载体的引导和建设

高校应积极使用微视频、微公益、微电影、微信、微博等学生喜爱和欢迎的微文化传播方式进行各项思想教育工作,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占领与开辟微文化传播主阵地,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将顺势而为、因势而动、随势而谋当作主要指导思想,加强高校的微文化传播引导和建设,抓住微文化传播话语权与主动权,对于大是大非与政治原则应做到旗帜鲜明,处于关键时刻不缺位、在重大问题方面不失语,“网”住学生的新,使主流的声音更清澈、更响亮。应加强网下与网上的协调共同作战,与学生心贴心、线连线、键对键、面对面,使网下、网上实现优势互补并且最终融合在一起。

高校应将学团组织作用和功能发挥出来,建立学生社区、QQ群、微信群等,应进行微领袖的培养,让微领袖作为论坛、微博等不同类型微文化传播博主、版主,使其变成传播主流文化的先锋与粉碎虚假信息、流言的中坚力量。通过微活动的大力开展,将学生才智全面发挥出来,使思政教育充分融入到微公益、微视频、微电影等多种微文化传播的活动中,让高端的思政大道理转变成接地气的微道理。

六、優化微载体的设计

高校应加强对总体设计的重视,做好资源配置的优化工作,建立一个纵向贯通与横向覆盖的微文化传播思政教育引导体系,逐渐发展网络上的领地,构建大量技术专业化、特色鲜明、资源优质、理论先进、与学生成长特点相符的微文化传播思政教育平台,使思政教育在真正意义上被做活、做深。与此同时,应构建家庭、学校、企业协作型微平台,加强和用人单位、家长的交流,使彼此信息更加对称性,避免信息不对等造成矛盾。应构建反馈交互微平台,第一时间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发布,使师生能够对学校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提供给学生与教学所需的便捷反馈平台,为高校自身建设献策献计。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和学生间的沟通,保持良好的交流,在学生提出问题或作出咨询后需要快速进行回应,这样一来,高校微文化传播的正常运作才能得到保证,增强高校微文化传播具有的积极影响,推动高校有序地发展。

七、提升微载体的技防与法防

高校应通过法防对微文化传播的各种行为进行约束。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其遵守国内网络处罚的规定,强化守法意识。应借助技防使有效消除互联网。目前,网络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良好状态,高校需要创建具备预警、监测、检测功能的安全服务管平台,从而完善安全网络应急机制与安全体系,能够主动处理与随需应变。除此之外,应根据开放性、时代性、实践性、整体性、竞争性、层次性以及针对性的思想,发挥出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展现出个体特征性与差异性,同时按照其行为、思想等方面特征,对有弹性、多层次的目标体系进行有效设计,完善思政教育的个性化评价机制。

八、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工作人员应对当前思政教育微载体有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激活微载体的阵地、创新微载体的实践、突出微载体的功能、加强微载体的融入与创新、做好微载体的引导和建设、优化微载体的设计、提升微载体的技防与法防等多种途径,实现微载体的全面建设,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周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探索——以西政毓秀菁英学生骨干培养模式为例[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8,19(6):101-103.

[2]黄建军.基于新媒体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创新——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J].染整技术,201840(11):108.

[3]王少珺.以使命教育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基于天津高校青年学生的实证研究[J].智库时代,2018,(47):261-262.

[4]李德富,廖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研究——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为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2018,39(11):1-5.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互联网+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