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拟态环境”的构建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研究

2020-11-11陈亚桥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

陈亚桥

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拟态环境”的形成与传统媒体相比,其形成过程、形成方式、形成要素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媒体以其传播及时性、去中心化、分众性等特点使“拟态环境”由权威媒体和广大受众共同构建,构建速度大大加快,变化速度也随之加快,呈现多维立体化的优势,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带来挑战。本文阐述了新媒体与“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及特点,分析了“拟态环境”形成过程的改变及其多维立体化优势和存在的“把关”弱化等问题,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空间的监管和约束力度、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共素养等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拟态环境;大学生;社会认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02

自美国著名记者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这一新闻界重要术语后,大众传媒便被认为“拟态环境”是营造者,而且对社会起调节控制作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如今,新媒体异军突起,以不同形式构建了人类了解世界的信息平台,在其对传统大众媒体形成强烈冲击的同时,也成为现代“拟态环境”形成的重要缔造者。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拟态环境”,形成过程、特点和影响也就有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意义。

一、新媒体与“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及特点

(一)新媒体的界定和特点

第一,多点对多点式的传播形式。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是由大众共同参与,由单向或双向传播变成纵向、横向、循环等多方向传播。

第二,用户的平等性。在新媒体的信息流中,出版者、传播者、受众或是消费者的身份可以随时互相转换,对信息内容的控制拥有平等的权利。

第三,传播的分众性。通过对大量自媒体的资料分析,信息的传播更有针对性,比如商家对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第四,隐蔽性或称随时性。新媒体以不同形式几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使受众对媒体由选择性接受或抵触变为主动和依赖。

(二)“拟态环境”的提出和延伸

沃尔特·李普曼是20世纪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学者、社会哲学家和专栏作家。20世纪20至30年代,工业革命的繁盛成果促成了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发展,李普曼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认为,“拟态环境”是大众媒介以自身的价值观和传播目的经过选择加工之后向公众呈现的一个虚拟世界,是一个只着重于部分客观环境变动的信息环境,而大众则将其视为真实的社会环境并且对其作出反应,公众的行动作用于现实客观环境。[1]

二、新媒体时代下“拟态环境”形成过程的改变

(一)新媒体以内容领军,成为“拟态环境”形成的重要部分

关于新旧媒体使用频率的调查中,以大学生为例,大学生每天使用网络和手机的人数占比高达81.43%和87.96%,而每天使用电视电台和报纸的人数最高仅达到8.69%。新媒体在内容上的传送量上已经成为领军地位,同时也已经成为舆论热点产生的主阵地。由此可见,“拟态环境”的形成已经不再受制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和加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拟态环境”形成的重要传播形式。

(二)公众参与“拟态环境”的形成

新媒体的海量内容使其地位不可替代,而其多样自由的传播形式也深刻影响“拟态环境”的形成方式。大学生能自由随意地互相交流分享信息,从远在千里素未谋面的网友分享中,认识了解远不在自己生活所及范围内的世界。这就是Web2.0时代的传播主体“去中心化”特点。传统媒体时代由政治经济权威集团所掌握的媒体发言权移交到了个人手中。[2]由此看来,大学生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拟态环境”形成的又一来源,这使得新时期“拟态环境”变得更为立体、全面,也更加复杂。

(三)“拟态环境”形成速度加快,变化加快

在自媒体的参与下,众多身兼传播者和受众双重角色的互联网用户进行着飞速的信息整合、发布、接收、处理、信息再发布过程,“拟态环境”的形成速度远远超越了其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形成速度。当然,随着信息的飞速传播,人们对热点事件反复咀嚼深挖,“拟态环境”形成加速的同时,信息不断发展变化,也会使“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

三、新媒体时代下“拟态环境”的优势和问题

(一)新媒体时期“拟态环境”的多维立体化优势

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新媒体巨大的内容市場来看,当下“拟态环境”的多维立体化特征十分明显。[3]“拟态环境”由一个平面发展为如同“身临其境”般的三维空间,甚至还延伸到时间维度和思想维度,这使人们认识的外界环境更加真实,更接近真实环境,乃至全面了解即使在现场也看不到的背景环境。

(二)新媒体时期“拟态环境”背离事实的危机

1.“把关”的弱化

如今的新媒体,每一个个体都有传播、分享信息的自由,信息把关的权力掌握在每一个人手里。但是网民的知识文化水平高低不同,各自媒体的技术和目的也相差甚远,媒体整体的把关薄弱,“拟态环境”的形成不可控性增强。

2.新媒体表现形态的虚拟特性和“超现实”

传统媒体造就的“拟态环境”是筛选加工过的真实环境,而新媒体时代的“拟态环境”掺杂了会产生误导的虚拟信息。在新媒介中,互联网的用户、自媒体客户端都是一种讯息。而现代科技让人们能在互联网上超越一切空间、时间、身体、年龄的限制,成为人们设想的个体,以一种虚拟的数字形态去结识其他的、被一个头像代表的、被重新设定的个体。[4]现代网络和数字化技术以其虚拟的本质为人们构建了一个看不清摸不到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所识的人、所听的事、所了解的外部“现实”,又有几分真实。抛开现代网络技术的虚拟特性,笔者认为新媒体所传播的数字化信息,若不够充分全面或是被有意引导都有可能会误导受众进行错误的、超现实的想象。

3.权威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力量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传播,还是新媒体传播或是人际交往传播中,都少不了“意见领袖”的影响。在新媒体传播中,“意见领袖”是微博中粉丝众多的“大V”,是社交平台的主持人,也是权威热门的自媒体。虽说新媒体传播“去中心化”、传播权力平等,但是大学生的关注点和主流价值观仍然受这些权威集团和个体的影响。微博“大V”的一个转发,就会被其上万的粉丝注意并且评论,而普通用户的呼吁可能只会被其所在范围内的小部分人群知晓。这些在两级传播中占重要地位的媒体也就成了当代“拟态环境”形成的重要支点。这种情况不可避免,有利有弊。首先,这些领衔人物和权威集团的价值取向必须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而且若要保证其权威和认同度,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尊重真善美。但是,权威媒体和“意见领袖”利用其公信力和高关注度去达到某些商业目的的情况也不可避免。同时,新媒体的分众化特点也被利用起来,对大学生面对的“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

(三)“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加速

“拟态环境”本就是一种虚拟、加工过的信息“纱帐”,人们通过“拟态环境”来认识客观环境时需要一个自我分析、判断再选择性接受的过程。[5]而“拟态环境”快速地环境化,会有可能让受众在真实和拟态之间迷茫失措,分辨不清。若此时“拟态环境”是消极的,就会很快影响客观环境。在“拟态环境”快速环境化的过程中,其形成接近真实与否、积极与否都与客观环境的发展息息相关。

由此看来,新媒体时代下的拟态环境比传统媒体时代的拟态环境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控制,而对广大受众的影响却更加有力和现实,对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新媒体时代下“拟态环境”的构建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及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空间的监管和约束力度

首先,完善网络控制和监管制度,使网络上的权威自媒体规范化、合法化,坚持正确、科学的价值倡导,坚持发布尊重事实、态度客观的新闻消息和评论,以其强大的公信力和关注度制约零散自媒体传播者的不良信息传播,引导大学生分辨是非、积极分享客观真相,履行正确高尚的价值观,领头构建忠于客观、倡导积极的“拟态环境”。

其次,完善相关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环境。建设全面、精确的网络监管、统计、注册系统,对散布谣言、网络诈骗、传播黄赌毒不良信息或利用技术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严惩不贷;同时应控制政府权威部门与权威媒体企业的合作关系,防止其为盈利相互勾结,共谋损害公众权利;应缓解、控制媒体的垄断现象,使“拟态环境”的建设来源更加全面、平衡。

(二)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共素养

新媒体新闻工作者应继续以还原信息真实为首要任务,尊重真相,理性评价,履行自身的传媒使命,提高自身责任感,努力建设尽可能客观、真实的“拟态环境”,坚决打击有损“拟态环境”积极构建的行为,积极引导大学生分辨真假、抓住重要信息。而同为“拟态环境”构建者的大学生,也应有传播者的责任意识,对自己分享、发布的信息负责,为“拟态环境”的健康构建献出一份推力。

新媒体“拟态环境”形成的规范治理需要时间来不断完善,互联网上的虚假信息、超现实广告、“意见领袖”的一己私利等问题仍不可避免,因此作为“拟态环境”的接受者,大学生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信息思辨能力和對消极错误信息的抵抗能力。面对哗众取宠的信息不盲目听信,结合自身经验和客观原理进行分析;面对“意见领袖”的倡导不盲目追从,判断其价值和意义选择性接受;面对众人统一口径的唏嘘不被轻易干扰,辨清“拟态环境”与事实的距离,平和理性地由其窥测现实。

参考文献:

[1](美)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时燕子.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的分析与批判[J].创新科技,2011(4):22-23.

[3]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 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马亮.试析电子媒体时代的拟态环境[J].今传媒,2012(10):97-99.

[5]李建宏,沈彤,李雪铭.拟态环境的形成及其与现实环境的关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1):62-67.

猜你喜欢

新媒体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