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ACE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合并肝癌效果分析

2020-11-11刘昌军

大医生 2020年9期
关键词:卡韦肝癌病灶

高 明 刘昌军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安徽六安 237005)

近年来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发病人群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患者多发于40~50岁,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原发性肝癌的致病原因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医学界普遍认为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毒素致癌物等相关。有数据研究显示我国的肝癌病死率非常高,占据全球肝癌病死患者的50%以上,其中有超过90%以上的人群并发乙型肝炎[2]。肝癌患者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确诊后癌症已经进入中晚期,采用手术完全根治成功率非常低。针对中晚期肝癌患者最佳的治疗方式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该化疗手术方式能够抑制癌症细胞扩散和复发,能有效控制癌症病情恶化,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长[3]。恩替卡韦是一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于乙肝病毒有强烈的抑制疗效。本文选取120 例乙肝合并肝癌患者,分析TACE 联合恩替卡韦的治疗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收治的120 例乙肝合并肝癌患者,纳入标准:①根据《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和分期标准》[4]TNM 分期为T1 ~T4,根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5]确诊乙肝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符合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无肝肾功能障碍;②HBsAg 抗原阳性;③乙肝病毒定量(HBVDNA)计数≥1.78×108IU/L;④肝癌病灶可测量;⑤无手术切除肝癌病灶的适应证。排除标准:①入组前已经采取化疗;②存在明显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③合并严重的肝肾类脏器功能疾病;④肝外癌细胞转移患者;⑤临床资料不全患者。本研究经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120 例乙肝合并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60 例。常规组男性35 例,女性25 例,年龄23 ~69 岁,平均年龄(45.1±4.15)岁;合并疾病类型:肝硬化52 例,门静脉癌栓8 例;肿瘤直径5 ~9 cm,平均肿瘤直径(5.67±1.15)cm。试验组男性34 例,女性26 例,年龄24 ~70 岁,平均年龄(46.1±4.05)岁;合并疾病类型:肝硬化50 例,门静脉癌栓10 例;肿瘤直径5 ~10 cm,平均肿瘤直径(5.37±1.75)cm。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TACE 治疗。术前先采用CT 或腹部超声检查患者门静脉是否有癌栓或血栓,然后在患者右侧股动脉穿刺造影,获取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的血动脉影像情况,了解肝癌病灶的位置、大小、数量以及染色情况,然后根据肿瘤血动脉情况开展靶向的化疗药物灌注治疗,21 d/次,共灌注12 次,每次灌注完成后间隔时间1 周。化疗方案:氟尿嘧啶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593,规格:10 mL:0.25)20 mL+盐酸表柔比星注射液(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318,规格:5 mL:10 mg)10 mL 加入 0.9% 氯化钠注射液 500 mL。

观察组采用TACE 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术前开始使用恩替卡韦片(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62,规格:0.5 mg)口服,0.5 mg/次,1次/d,21 d/次,中间间隔1 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BV-DNA、甲胎蛋白(AFP)水平、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及随访12 个月、18 个月、24 个月的生存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等。

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肿瘤病灶完全消失,未出现复发,维持时间>4 周;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体积缩小50%以上,维持时间>4 周,后期未发现新的肿瘤病灶;稳定(SD):肿瘤病灶体积缩小<50%或肿瘤病灶体积增大<25%,后期未发现新的肿瘤病灶;进展(PD):肿瘤病灶体积增大>25%,并发现新肿瘤病灶。总有效率=(CR+PR+SD)例数/总例数×100%[6]。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EORTC QLQ-C30 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评分,包含5 个功能领域(躯体、角色、认知、情感以及社会功能)、3 个症状领域(疲劳、疼痛、恶性呕吐)、1 个总体健康状况、6 个单一条目,总计30 个维度,分有1 ~7 个等级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5.0 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 χ2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标志物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例(%)]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HBV-DNA、AFP、ALT 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

组别 n HBV-DNA(lU/L) AFP(μg/L) ALT(U/L)常规组 60 1.54±0.53 203.34±31.53 58.34±31.53试验组 60 0.64±0.12 170.24±17.32 42.24±17.32 P<0.05 <0.05 <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随访 12 个月、18 个月、24 个月生存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组别 n 生活质量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60 57.72±9.53 64.45±10.53试验组 60 56.32±9.13 74.45±14.13 P>0.05 <0.05

试验组患者随访12 个月、18 个月、24 个月生存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表4 两组患者随访12 个月、18 个月、24 个月生存率比较[例(%)]

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5。

表5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继发肝癌的始动因素之一[7],肝癌患者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确诊后癌症已经进入中晚期,采用手术完全根治成功率非常低[8-9]。针对中晚期肝癌患者最佳的治疗方式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该化疗手术方式能够抑制HBV 癌症细胞扩散和复发,能有效控制癌症病情恶化,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长。但是针对乙肝合并肝癌患者,单纯采用TACE 治疗会激活HBV 细胞的增殖复制能力,正常肝脏组织会在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的影响下出现损伤,进而损坏肝脏功能。化疗药物虽然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但是也会严重抑制人体的免疫能力,激活HBV 病毒细胞,进而加重肝脏功能损伤[10-11]。恩替卡韦是一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于乙肝病毒有强烈的抑制疗效[12]。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0.00%。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HBV-DNA、AFP、ALT 明显低于常规组。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随访1、2 年的生存率均高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综上所述,针对乙肝合并肝癌患者在TACE围术期联合运用恩替卡韦治疗能够迅速有效控制癌症细胞扩散,增强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效提升患者生存率。

猜你喜欢

卡韦肝癌病灶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的效果分析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XB13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抗乙肝恩替卡韦 有“三绝”
胸腺肽α1提高国产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