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李老师做学问

2020-11-09黄美华

江苏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做学问李老师情境

黄美华

18岁那年,我毕业来到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看着我们这些初出茅庐又充满朝气的小老师,校长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向李老师学习,学李老师做学问”。“做学问”是指有深度、有内涵的研究,校长称李老师的教学工作为“做学问”,让我们这群小老师充满好奇,更加渴望从李吉林老师身上探寻成长的密码,汲取成长的力量。

“精益多师,善读多思”是李老师做学问的着力点。李老师一辈子扎根小学教育,她深感教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需要用心学习和研究。她广泛阅讀教育名著,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卡片。持久的思考、实践、学习和概括,让李老师意识到,不能照搬国外的教学理论,应该从中国经典文化中寻根,从古代文论中得到启示,走中国教育人自己开创的教育道路。1990年,李老师提出“建设跨世纪优秀教师群体”的构想,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以学校为基地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我有幸成为首批学员。在培训中心,李老师担任导师,让我们从阅读开始,走上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那时,适合音乐教师阅读的专业书籍非常少,李老师趁着去北京出差的机会,给我买了一本中央音乐学院张前教授撰写的《音乐欣赏心理分析》,还在书上写了勉励我的话语。我如获至宝,反复阅读,做了摘记,又找了一些相关的书籍来读。李老师说,丝瓜、扁豆如果没有棚架的支撑,不可能结出更多的果实。同样道理,经验世界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也不可能走到更广远的地方。

李老师虽是一位小学教师,但她过的却是一种“大学者”式的读书生活——博览群书,深入思考。大量读,经常想,书上的理论活起来了,凌乱的认识条理化、深刻化了。像李老师那样读书,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渐渐发现音乐不只是简单的“哼哼唱唱”,而是蕴含着人类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化。从文化的视角进入音乐的世界,将音乐学习纳入文化语境中,不仅让学生对音乐学习感兴趣,更让他们深切理解音乐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和语境赋予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提高音乐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坚忍不拔,勇于创造”是李老师做学问的关键点。李老师是一位执着的探索者,60多年坚守在小学教育的岗位上钻研教学。在20多年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她选准了一个课题,又用30多年的时间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和探索,终于登上了辉煌的高度。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有幸参与李老师主持的“九五”“十五”“十一五”等课题的研究。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老师永不停歇的思考和探究精神,跟随她完成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三个高度的跨越,这对于年轻的我来讲,是一种激励,一种积淀,更是一种成长。

“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是李吉林老师做学问的动力源。“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让李老师把清苦的教师工作做得如诗如画,令人憧憬。正是有了对儿童和教育的挚爱,李老师把课堂当做实验室,对儿童世界的现实状况和现实问题进行反思,提出问题,穷根究底。李老师始终保持着自己“做学问”的独特姿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努力寻求小学教育的完美境界——让学生美美地想,乐乐地做,每天都有新收获。

为了破解“孩子喜爱音乐,不喜爱音乐课”的难题,李老师建议我将情境教学运用于音乐教学中,但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在唱歌、欣赏、器乐等教学中创设情境,开始研究音乐情境教学。音乐教学之“情境”,是教师根据音乐描绘的“意境”创设的“音乐之境”,是学生进入音乐世界的桥梁。这里的“情境”,亦是儿童音乐活动之境,教师将音乐知识镶嵌其中,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通过“跳五线谱房子”“给小音符家送信”“钓鱼”等活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与音乐进行最紧密的接触。这里的“情境”,更是有情之境,通过情与境交互作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和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学习渴望,使音乐学习变得有意思、有意义。情景交融的活动,让音乐与生活世界链接,让审美与文化语境携手,让情感与认知活动伴随,让思维与音乐体验共振,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提升音乐能力的形成。

一转眼,我在李老师工作的学校也度过了30多年,从稚气未脱的懵懂青年,到银丝初染的半百教师,“学李老师做学问”始终萦绕在我耳畔,激励着我在“学思行著”的日常中,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与儿童少年教学相长,把每一天过成典藏版。

猜你喜欢

做学问李老师情境
该得奖的李老师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教师是做学问的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宠物难伺候
做学问像爬山
感悟三角形的高
平常
“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