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李吉林的儿童观

2020-11-09叶水涛

江苏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情境教育社会生活自然

叶水涛

【关键词】情境教育;儿童观;自然;诗性智慧;游戏;社会生活

在李吉林老师心中,儿童是世界上最纯美、最具想象力的人。她说:“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一直生活在儿童中间,这是我人生的莫大幸福,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我心里总盘算着,怎样将真情、厚爱化成善导;怎样用爱心为他们遮风挡雨;怎样依循教育科学顺应他们的天性。”

为儿童,为了儿童的幸福,是李老师挥之不去的情结。从儿童的需要出发,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既是情境教育诞生的缘由,也是情境教育数十年探索所走的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游移,不动摇,不敷衍,不停顿,永远朝着明亮那方,风雨兼程40余年。

儿童是大自然之子

儿童是大自然之子,他们对大自然感到特别亲切。情境教学实验起步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语文是民族的母语,母语对于儿童来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语文是形象化的课程,是充满情感的语言,语文学习应该是儿童最为喜闻乐见的活动。然而,本该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却脱离儿童的生活走向封闭;禁锢儿童的思想与情感,走向死板和僵化。这极大地挫伤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泯灭了儿童的灵性。

“我勇敢地把孩子带出封闭的课堂,走进风光无限的大自然,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发现了世界竟是如此美丽、神秘。孩子们兴奋得如同小鸟从笼中飞回了林间,幼小的心灵竟装得下浩瀚的宇宙。”李吉林老师说,“儿童对大自然场景的观察,获得诱人的审美感受,他们感动其中,激动其中,周围世界中智慧的源泉在儿童心中汩汩地流淌。”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旖旎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着儿童,激发起他们的美感,開阔了他们的视野,也唤起了他们表达的强烈愿望。李老师说:“当儿童走进大自然宽阔的世界时,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美感,连同大自然种种景象所包容的、所显示的因果关系都会引起儿童的喜悦、惊叹和思考。”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卢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他甚至说:“受了十五年教育以后,对于生活有了一定的准备才能到腐化的城市去而不受污辱。”

能看到儿童与大自然的亲和,能体会到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样的教师并不在少数,但真正像李老师那样以儿童身份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并由衷地喜悦、惊叹和思考的,大概很少。对卢梭提倡的自然主义教育有所了解并信奉的大概也不在少数,但如李老师那样身体力行并持之以恒的,可能不多,更何况这是在4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这需要多么坚定的认识,多大的实践探索的勇气啊!

儿童具有诗性智慧

人们理解和把握世界都遵循一定的逻辑。在李吉林老师的理解中,儿童世界的逻辑不同于成人世界的逻辑,成人世界的逻辑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化的逻辑,儿童世界的逻辑则是一种具象的、诗性化的逻辑。成人的逻辑是理性的,追求形式上的统一和严密的规范;儿童的逻辑是感性的,有着强烈的情感和奔放的想象力,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将其称为诗性的智慧。这种诗性的智慧在儿童时期的李老师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

李老师曾有这样一段自述:“我像所有人一样,曾经是儿童。尽管我的童年是清贫的,但我仍然享受到了作为儿童特有的幸福和快乐。我的父亲早逝。小时候,我们住的房子又矮又小,石灰粉的墙壁上早已灰黄。当独自躺在床上时,我会呆呆地看着单薄的墙壁,想象着小屋里没有的世界:一个和尚披着飘飘欲仙的袈裟向我走来,那宽大的袖子里藏着什么呢?是一棵长果子的大树,许多小鸟正向它飞来,回到自己的家……”这段话显示了李老师的早慧与艺术天赋,也是儿童诗性智慧的最好说明。诚如杜威所言:“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的世界,而是感情和同情……”李老师是长大的儿童,她与儿童心心相印,这种诗性智慧贯穿她的终身。

在李老师心目中,每个儿童都是诗人和艺术家,他们对世界万事万物都充满着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断有出人意料的发现和创见——“大龙虾一定爬得比海龟快!”“红珊瑚一定比白珊瑚更珍贵,我更喜欢红珊瑚!”“蒲公英是吸土壤妈妈的奶汁长大的。”“小蝌蚪的尾巴断了,一定游不起来,那就找不到妈妈了。不信我们试验一下!”这些都是儿童在情境中随意说出来的话。李老师说:“儿童进入特定的富有美感的情境后,由于感官接受鲜明的形象,大脑非言语思维积极活动,往往会促使儿童在瞬间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感觉,或者是直觉的反馈。”这种感觉和直觉正是一种诗性的智慧,诗人华兹华斯给诗歌下的著名定义就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儿童的诗性智慧表现为一种直觉思维的跳跃,它以情感的驱动和想象的放飞为特征。

李老师说:“儿童最善于想象,而想象正是创造的开始。”针对儿童想象是由表象组合成新形象,情境教学十分注重儿童表象的积累,精心设计许多让师生终生难忘的观察活动。儿童是喜欢创造的,无论是课堂上还是野外的教学设计,李老师都着意引导儿童放飞想象与联想,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的审美意境,具有浓浓的诗意和儿童的情趣。

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

“勤有功,戏无益”,传统教育倡导苦学精神,视游戏为虚度光阴。即使在当今时代,许多教师乃至一些专家,对游戏的重要性依然估计不足,认为游戏是课外的活动内容,是非正规的教学方式。因而课堂教学常常忘却了游戏,或是排斥游戏。李吉林老师说:“多少年来,尤其是应试教育的课堂,早已舍弃了游戏,游戏也悄然远离了儿童。实际上,这就忽略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和重要价值。”她认为,从本质上讲,游戏是为儿童创造的。

李老师的课堂教学几乎全部是游戏的、愉悦的、充满创意的。因此,儿童乐在其中,流连忘返。李老师说:“当下,无论从儿童的天性来看,还是从教学效果来看,让游戏走进课堂的意义是无可厚非的。儿童的学习动机被激起后,若教学过程刻板、单一,儿童又会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因此,在把儿童带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应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这就需要游戏化的设计来激发儿童的参与感与好胜心,尽量满足儿童的表现欲。

李老师的情境课堂引进游戏,利用游戏,从儿童的特点出发,让儿童快乐学习,提高效率。她分析说:“因为在快乐时,儿童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神经元连接加快,心理的愉悦感促使儿童易于学会知识,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发展,同时儿童团体合作的能力和力争上游的信念也得到了培养。”在情境课堂教学中,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见解,学习成为儿童高兴参与的、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活动。

李老师认为,游戏教学具有快乐、智慧、活动这三个特点。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交流信息,运用知识,乐学,爱学,进入忘我境界。游戏也可与角色扮演、模拟操作结合进行。她说:“游戏,关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儿童的需求,让儿童在玩中学、玩中用;让游戏真正达到既给儿童带来快乐,又能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智慧创造了游戏,而游戏又孕育着智慧,还能激发智慧,促进儿童爆发出热烈的学习情绪。皮亚杰早就指出,游戏从认知角度考察,是一种智力活动。李老师说:“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游戏本身是一种效果不可低估的学习方式,可谓‘玩中启智。”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李吉林老师说:“在传统的理念中,儿童是幼稚的,是无知的,是等待接纳知识的,因此他必然成为老师灌输知识的被动的对象。”怎样看待儿童,就有怎样的教育观。对儿童的低估是与成人的傲慢连在一起的。视儿童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知识灌输必然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兒童受排斥、求知欲被扼杀也就成为普遍的现象。传统的教育观缺乏对儿童的尊重,缺乏对成长中生命的敬畏,看不到儿童无限的学习能力和潜在的发展可能。

李老师说:“长期以来,我和儿童朝夕相处,不断地发现儿童身上呈现的美好的情趣和幻想,那种永不怠倦的向上性,不可遏制地积极参与的主动性,真是令人叹服。”“相处—发现—叹服”是李老师对儿童认知的全过程,有基于交流对话的具身体验,有对儿童学习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独到认识,有发自内心的由衷感叹。

李老师是在生活中发现儿童,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认识儿童,对儿童“叹服”的情感是那样真实而强烈。情境教育就是建筑在这一儿童教育观的基础之上。这不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修正和补充,而是一种彻底的颠覆与新的创造。在李老师心目中,儿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潜藏着无穷的智慧。

情境教育从来都不是思辨化的理论,而是从生气勃勃的儿童世界里生长出来的理论,与儿童的发展心心相印、息息相关。李老师认为,儿童的情感世界是纯真而炽热的,因为情,因为美,因为智,因为趣,他们幼小的心灵常常为之激荡不已,那是引导儿童去学习、去发展的最可贵的原动力。

儿童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必须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的天性是什么?李老师说:“儿童是爱美的,儿童是爱活动的,儿童是潜藏着智慧的。”那么,我们怎样根据儿童的这三大特点实施教育呢?李老师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要使全体儿童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她常常提醒老师要放开些,要相信儿童,儿童是学习的主体,知识必须由儿童自己建构。她认为,老师只是一个唤醒者、鼓舞者,或者是儿童学习的伙伴,充其量是一个非常亲和的教练。情境教育真正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

带领儿童走进社会生活

李吉林老师说:“儿童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联系社会实际,让儿童在与社会接触中,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在互动中学习。”李老师看到了知识的社会建构性,看到社会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因而旗帜鲜明地主张:教育必须回归社会生活,儿童的知识学习必须联系社会生活。

情境教育通过优化的教学情境打通儿童的知识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既提高了儿童知识学习的兴趣,也降低了儿童知识学习的难度,因为社会生活中的知识是形象的,也是鲜活的,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儿童的认知过程伴有强烈的情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记忆也就更为牢固。

李老师致力于拓展儿童的生活与发展空间,呼吁学校教育向家庭、向社会延伸开去,“让我们的课程回归生活实践,与生活融为一体”。李老师认为,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它影响着、引导着、支撑着在其中生活与学习的儿童。让儿童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它所包含的意义是当下的,也是未来的,关联着儿童的终身发展。

社会生活其实也是教材,而且是更为活生生的“文本”。让儿童在生活中感悟、观察、体验,并学会多角度地学习多元的知识,是李老师坚定而不懈的追求。她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指出知识学习的意义在于实践中的应用,也只有在应用中,儿童才能更好地领悟与把握知识。

李老师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回归生活,让儿童的学习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生,使生活成为儿童知识学习的源泉,其意义不仅是知识学习角度的有效性,更在于对儿童社会化生存与发展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此,“社会是儿童知识建构的不可缺少的资源,是运用知识不可替代的现实情境”。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让儿童快乐地思考、想象、操作,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创新、实践活动,让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潜在的智慧得到开发,情感、意志得到陶冶。情境教育将“儿童一知识一社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儿童自由而和谐地全面发展,充满了情感的色彩,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猜你喜欢

情境教育社会生活自然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小学低年级开展思品教学的点滴体会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境教育视野下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探析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情境中浸润儿童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