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对杜林道德观的批判及意义

2020-11-08万海英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4期
关键词:批判恩格斯

【摘 要】为了回击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攻击,恩格斯不得不从多理论领域同杜林展开论战,却也恰巧成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针对于杜林的永恒道德观,恩格斯从道德方法、道德原则和道德目标三个角度指出了杜林道德观的缺陷和错误,对它进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科学的道德观,科学道德观对永恒道德观的价值颠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生成和发展,这不仅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深刻意义,更是对现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观;批判

一、批判的由来

欧根·杜林是出生在普鲁士官僚家庭的一个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在他突然宣布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之前,他对马克思《资本论》就撰写过攻击性文章,后来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发起过一系列猛攻,他自成一派的行为给统一不久的德國社会主义工人党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思想混乱,这让马克思恩格斯不得不做出回应。为了让马克思一门心思的对《资本论》进行写作与修改,恩格斯毅然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并一心投入到对杜林主义的批判之中。本着应对攻击做出的回击而来的批判,却因为杜林理论体系的庞杂而致使恩格斯不得不在多领域与杜林开战,多理论多角度的对战反而使恩格斯有机会系统地梳理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总结性论述。正如恩格斯所说:“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成对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①接下来的时间里,恩格斯写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单纯的对战已不再是目的,批判更多的是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尤其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分别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角度入手,多方面多角度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庸俗经济学等,梳理并阐明了唯物主义物质观、反映论和唯物史观的阶级论、道德论等,阐明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回归本文,恩格斯对杜林道德观的批判,则是批判的冰山一角,也是理论内容的深层细化。杜林认为,道德和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它适用于一切世界,除了人类之外,他还适用于一切生物甚至是其他天体上的生物,杜林说过:“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识的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②真正的真理是不受时间和现实变化的影响,他和数学一样,只要最终的基础被主体所认识了,就有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范围,他对于道德真理这种绝对的、永恒的看法,使得恩格斯批判甚至讽刺杜林,认为他的思维混乱不清,即使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也表达不清。

二、杜林绝对道德观的缺陷

(一)形而上学的道德方法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大致从道德方法、道德原则和道德目标三方面对杜林错误的道德观做出批判。首先,杜林的道德观是形而上学的,他的道德方法是唯心主义先验的,那他的道德方法具体是什么?又错在哪里呢?恩格斯是这样总结杜林道德方法的:“数学方法在历史、道德和法方面的应用,应当在这些领域内使所获结果的真理性也具有数学的确实性,使这些结果具有真正的不变的真理的性质。”杜林认为,数学能够通过运算分析推理出数学公式,道德也和数学一样,可以通过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和所谓良心的特殊真理推理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道德公式,他和数学公式一样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他对道德方法的解释显然是错误的且不符合实际的,这种道德方法错在哪里呢?恩格斯是这样说的:“这一方法是: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某一对象的特性,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导出这些特性。”即主体认识对象,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某一个对象的某一特性,而是通过这个特性去认识对象,不从对象本身推理出概念,反而从概念继而认识对象本身,显然这种观点是本末倒置的,这种意识决定物质的认识方法是脱离了现实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本身就不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认识的过程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辩证运动的,在实践与认识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开展与进行,二者要在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中才能实现,本就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而杜林将道德方法和数学公式相提并论的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机械的且不合理的。

(二)道德原则的极端性

其次,根据杜林的唯心主义的道德方法,也就由此得来了他的绝对的极端的道德原则。像推理出数学公式一样被推理出的永恒的道德原则,其中之一就是道德正义即平等公理,他认为: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一开始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简言之,他的公理就是“两个人的意识完全平等”。在这里,杜林把社会分解为它的最简单的要素,而且这里发现最简单的社会至少有两个人组成。显然,只有两个人的社会是不现实的,恩格斯对此言论展开了批判,第一,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不仅不是公理,而且是过度的夸张。假设这两个人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以生产为目的结合为一个家庭,性别上的不同首先就造就了他们的不平等地位,他们的想法思维都难以相同,这种先天因素造就的不平等是难以突破的,而杜林总是忽略这一点,抽象的谈人的平等。第二、想要实现他所谓的平等,他的两个人应当是摆脱了一切实际,摆脱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的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关系,摆脱了人的性别个性特征,是光秃秃的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东西的概念,这种抽离现实的道德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脱离现实去谈人的平等,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第三、杜林认为“两个人的意志中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如果一方这样做了,并以暴力来实现他的要求,那就出现了奴役和不正义”。他的想法是好的,认为社会中不应该存在压迫,奴役和暴力,但他将这种想法作为一种永恒绝对的公理来要求人们的行为,认为只有这样才是道德的真理,非正义,奴役和暴力都是不合理的存在,这显然是错的,历史中存在的奴役和暴力手段是不计其数的,这种观点直接否定了以往的全部历史,是形而上学的。第四、恩格斯认为杜林的理论是自相矛盾的,是自己将自己的平等大厦倾覆了。既然杜林认为人与人的意识是完全平等的,可这种脱离实际的观点一旦与现实结合,就自相矛盾了,一个人站在真理道德制高点职责另一个人疯狂、兽性、偏见和幼稚,这哪里体现出了两个人之间意识的平等。可见,杜林绝对的道德原则是极端的,不符合逻辑且自相矛盾的。

(三)片面的道德目标

对自由的渴望往往是各种道德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杜林对道德自由的追求也就是他的道德目标,在恩格斯看来是非常片面且肤浅的。杜林认为:“我们把道德责任建立在自由上面,但是这种自由在我们看来,只不过是按照先天的和后天的知性对自觉动机的感受。所有这样的动机,尽管会觉察到行动中可能出现对立,总是以不可回避的自然规律性起着作用;但是,当我们应用道德杠杆时,我们正是估计到了这种不可回避的强制。”按他的观点来说,人是否是自由的,全看有无道德,没有道德,人就受本能支配而没有自由,有了道德,道德就作为杠杆可以支配本能而获得自由。他只看到了主体独立于本能而产生的自由,这种所谓的自由只是在幻想中摆脱了自然规律而独立。而恩格斯却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摆脱自然规律,而是认识它们并合理的运用这些规律,其次杜林除了不理解自由,对规律的理解也不到位,他只看到了主体的本能规律,而完全没有考虑自然规律和主体的精神规律,这种理解上的不全面,以至于恩格斯批判杜林的道德自由也就是道德目标是片面的肤浅的。

三、批判的依据—辩证的道德观

恩格斯从道德方法、道德原则和道德目标三方面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科学的道德观,也就是批判的依据—辩证的道德观。辩证的道德观从四个特性入手,阐明了马克思辩证道德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是具体性,道德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比如谈到善与恶,作为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杜林从抽象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是永恒的原则与规范,并且道德不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善不是恶,恶不是善,善与恶是超历史的,超阶级的、永恒的,即暴力是恶,相爱是善”,③恩格斯则认为,不能在脱离现实的情况下空谈善与恶,它们是在现实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中存活的,善恶观念真实地存在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之中,有着不同的标准,并且常常是直接互相矛盾的,即使在欧洲最先进的国家之中,过去、现在和未来就有三大类同时和并列的起作用的道德,要按杜林的逻辑看来,这几种道德没有一个是符合真理的。其次是历史性,道德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随历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永恒不变的道德是不存在的。恩格斯说,人们的善恶道德观念“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的,也就是说,道德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的演变,不仅善恶观念在互相矛盾中不断更替,而且道德的种类也在不断变化,大量的史料足以证明道德的历史性。再次是道德的阶级性,作为具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特征的道德观念,它归根结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它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基础,阶级的道德总由一定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一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只能是那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不存在超越阶级的永恒的道德原则。最后,道德具有继承性,恩格斯在说到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三种道德论时,认为这三者是有共同的东西的,一是它们处在同一历史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所以有共同的历史背景,二是它们处在同样的或差不多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以道德是有某些共同或相似之处的,这就反映了道德的继承性,以此反驳道德的永恒性和绝对性。

四、恩格斯对杜林道德观批判的意义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运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对永恒道德观的批判,不仅达到了回击杜林重整党内思想的目的,更是无巧不成书的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宝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当今任具有深刻意义。他的科学的道德观给我们建设新时代公民道德具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我们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给予了帮助,在人类道德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构建科学现代道德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不斷提高道德素养和道德水平,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2]谢晖.从《反杜林论》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J]. 法制与社会,2009,(5):205.

[3]耿文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道德观研究[D].天 津:天津师范大学,2020.

[4]蔺柏芝.《反杜林论》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解读[J]. 文化学刊,2020(8):43-45.

注释:

①马克思恩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③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作者简介:

万海英(1995),女,汉,甘肃张掖,学生,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批判恩格斯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伟人的友谊也有风波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