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

2020-11-08张欢欢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4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张欢欢

【摘 要】全国人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展现出来的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中的瑰宝,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蕴,也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担当品格和爱国情怀。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借助抗疫实践中的鲜活事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为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路径

2020年初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决把人民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最高位置,多次召开紧急会议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现已取得疫情防控总体战的阶段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1]伟大抗疫精神正是中国精神在抗疫斗争中的时代呈现,也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将伟大抗疫精神传递好、弘扬好。作为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抗疫精神进行了精辟的阐释:“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思想性和指导性。

(一)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生命至上精神

在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督战,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不惜封闭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付出牺牲一段时间经济停摆的代价,始终把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让每个生命都得到了最大的尊重、最平等的对待。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為中心的价值追求。

(二)同甘共苦、共克时艰的举国同心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1]在抗疫斗争中,中国人民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发挥了关键作用。疫情在武汉发生后,武汉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湖北,军队系统和各省区市纷纷抽调专业医护队伍驰援湖北,这些支援有力地扭转了湖北乃至全国的抗疫形势。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感情和团结精神正是在一次次风雨同舟中培育起来的,在这次疫情中这种感情和精神再一次得到了升华。

(三)冲锋在前、顽强拼搏的舍生忘死精神

从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提醒广大民众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后义无反顾前往武汉支援,到千千万万的90后、00后主动递交“请战书”,毅然决然签订“生死状”奔赴与死神搏击的前线。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科技工作者、志愿者等抗疫勇士勇往直前,与时间赛跑、和病毒较量,以坚忍不拔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无私地工作,在抗疫战场上拼尽全力,有的甚至倒在了战场上,用生命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

(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全体国民秉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掀起了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防治科学知识、传播科学防治思想、倡导科学治疗方法的全民宣传浪潮,将“科学防治”贯穿我国伟大抗疫工作的全过程。一是快速准确。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原则,运用科技手段精准掌握疫情、判断形势、制定措施;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网格化管理、地毯式追踪;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可视化技术等加强疫情溯源。二是安全有效。在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工作中,科研工作者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生物安全性的规定进行。三是合作共赢。全体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全力救治患者、抢救生命,还要全速推进研发攻坚与临床救治、防控实践深度结合。科学技术是抗疫的利剑,科学精神则是人类战胜病魔的力量源泉。我们经历的不仅是一场灾难,更是一次科学精神的重塑。

(五)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命运与共精神

我国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信息,国际社会也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而当全球防疫形势恶化后中国也积极通过多边和双边机制支援全球抗疫。疫情再次证明,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挑战,各国携手合作才是唯一破题之道,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我们所怀揣的命运与共的天下精神。

二、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伟大抗疫精神虽是时代产物,但它蕴含的精神特质必将长久存在,并成为我们一往无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抗疫精神带到高校传递,使大学生接受一次深度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也必将对其成长成才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而言,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价值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2]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全党全国各民族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其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在抗疫的关键时期,一线医务工作者、防疫志愿者、武警官兵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新的万里长城”,书写了新时代英雄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展现了全体中华儿女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伟大情怀,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磅礴伟力。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作为疫情防控一线主力军的90后、00后青年群体,同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起,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他们自觉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情,用一个个感人事例阐释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与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担当的统一。

(二)强化大学生担当意识的价值

疫情面前,无数“逆行者”身体力行,担负起了治病救人的重任。无数社区、乡村、省市区担负起了阻断病毒传播的重任。作为负责人大国的中国,担负起了支援国际社会共同抗疫的重任。封闭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大城市,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这是领袖的担当。敢于说出新冠病毒肯定存在人传人,这需要科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科学家的担当。四万二千六百多名援鄂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这是当代青年人的担当。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在关键时刻,将抗疫的重担挑在了自己肩上,才能快速阻断疫情的传播。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成就大事业,需要铁肩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任重道远,类似新冠肺炎这样的考验肯定不会就此结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当代大学生和千千万万的青年全程参与、全面承担。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勇于担负重任,通过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练就过硬的本领,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以学习科研为主要任务的群体,尤为需要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科学严谨地开展学习科研活动;其次是在疫情爆发这类关键时刻敢于发出专业声音并以专业技能去解决问题;最后是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能够充分尊重科学规律。将抗疫斗争中全党全国全社会对科学的高度尊重以及那些危難关头挺身而出的专家的先进事迹带到高校思政教学中,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待学习科研的正确态度,同时也能强化他们的专业使命感,进而引导他们以高度的科学精神以及担当精神回应国家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期待。

三、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抗疫实践中,涌现出了大量的英雄人物、感人的事迹和动人的瞬间,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好、传播好、诠释好抗疫精神的内涵及精髓,将抗疫精神的内涵转化为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实现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3]高校不仅要培养大批专业能力过硬的高级知识分子,更要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高校可尝试把培育和弘扬抗疫精神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中,使抗疫精神的培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使抗疫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之钙。引导大学生明确制度优势、团结一心、崇尚科学是中华民族抗击疫情的重要和宝贵经验,正确把握抗疫精神的生动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关系,将抗疫精神转化为勤学、敬业、奉献的精神动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

(二)将抗疫精神融入社会实践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4]抗疫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层面,还展现在具体的实践中。在新冠肺炎疫情全面解除后,高校应积极把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行为外化激励大学生将抗疫精神内化于心。首先,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其次,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自觉践行抗疫精神。最后,高校应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抗疫精神。

(三)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场所,是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空间。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发挥精神层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大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高校应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把抗疫精神融入社团建设、网络文化、校园文化活动中,让抗疫精神蕴含的品格成为校园的主旋律、最强音。可以在社团建设中、网络文化中、校园文化活动中弘扬抗疫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9-09(002).

[2]霍小光,华春雨. 脚踏着祖国大地胸怀着人民期盼书写无愧于数时代人民历史的绚丽篇章[N]. 光明日报,2013-10-22(01).

[3]胡涵锦.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7(3):63-68.

[4]黄蓉生,孙楚杭. 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36-38.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