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入高校“微德育”的路径研究

2020-11-06雷旭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6期
关键词:高校

摘 要:随着微信、抖音等社交娱乐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网络也随其顺应发展潮流不断演变进化。与此同时,在微网络引领下高校德育工作也正迎来全新的德育环境。这一切既为高校将少数民族文化有效融入学生德育提供了新契机,也为德育前行提出了新挑战。鉴于此,文章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从当下蒙古族优秀文化融入高校“微德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入手,结合工作实际,重点对蒙古族优秀文化融入高校“微德育”的路径进行研究,以期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

关键词:内蒙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高校;“微德育”;路径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与高校德育的有效融合既关乎民族地区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学生的生活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高校学生出现“热捧微网络”现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6.9%,约2.4亿。基于当下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以及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的探索,如何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和微网络的有效结合以提升德育工作效果,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内蒙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入高校“微德育”的重要性

(一)增进和维护民族团结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浓厚、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是高校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德育教育资源。大学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因时制宜,采用德育和新媒体、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青年学生的“微德育”。通过对青年学生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使青年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还能够使各民族学生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进相互交流交往与交融,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从而自觉投身到维护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

(二)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

我们的国家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文化,蒙古族文化就是其中光辉灿烂的一部分,内蕴深厚,包含着广博的德育资源。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作为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在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微网络”时代,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运用多种形式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再次整合、利用、创新和传承,不仅能为德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感染力与生命力,同时在现代先进文化的引领下,也能促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创新和强化学生德育

“微德育”即教育工作者通过“微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对传统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辅助和补偿的作用,弥补了传统教育苍白无力、方法滞后、方式单一的缺点,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目前,高校学生以95后、00后为主,这个群体崇尚自由、追求平等、个性张扬,传统面对面的“说教式”的德育方式方法受到极大排斥和抵触,德育效果不显著。而“微德育”是一种利用手机等“微网络”帮助学生提升政治素养的教育,是师生在“微网络”中进行的以德育为“引线”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迎合学生需求,对于青年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满足了高校引导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追求道德完善的现实需要。

二、内蒙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入高校“微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相关政策指导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中提出,大学阶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拓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提出,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系列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指导和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工作的指示,为新时代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网络、德育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指导。

(二)网络环境支持

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自由性强等区别于其他媒介的特性,因其没有设定准入门槛,使包括广大师生在内的发布者和阅读者可以自由参与其中。一方面教师队伍可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德育资源和素材、灵活的接触传播途径,实现德育工作的直接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有效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进行学习和信息搜集,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环境与他人交流沟通、自由发布新编纂或再加工信息。另一方面目前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网民比重较大,为微德育工作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德育工作改革需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德育发展不可回避的时代背景。在“微时代”背景下,新旧价值觀激烈碰撞,传统的德育方式已难以适应德育工作的要求,由此衍生出的“微德育”成为了高校传统德育的创新补充,也成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改革的有效手段。一方面目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虽已开始利用网络微平台,借助微博、微信、易班等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但从学校的“微平台”中可以看出,以学校公众号、学校团委公众号和个别二级学院公众号为例,其内容基本为学校大型活动、学术讲座、文艺活动、典型事迹等宣传报道和政治理论学习内容等,其中虽涉及到一些德育内容,但对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的推送却较少。另一方面通过平时开展思政工作和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蒙古族学生对于本民族的饮食、风俗等非常了解,而且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但是对于本民族起源和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如被问到《格斯尔》《江格尔》等文学遗产时,基本停留在听过,具体内容都知之甚少。另外,当问到汉族学生对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时,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此种情形下,如何实现蒙古族优秀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德育契合点,增进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三、内蒙古少数民族優秀文化融入高校“微德育”的路径研究

(一)进一步转变德育工作理念和思路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大学生德育工作理念也应当做出一定的调整,从而确保大学生德育工作与“微时代”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实现良好对接。高校学生工作人员需要顺应“微时代”要求,不断地更新教育和思想观念,改变强行灌输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模式,主动学习新鲜事物,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网络媒体的地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学习网络用语,利用网络语言的积极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与此同时,高校应认识到“微网络”成就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空间。充分利用“微网络”的德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高校要通过“微网络”将现有教育资源以再加工方式,转化为“微德育”教育资源,拓宽资源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此同时,网络作为广受青年学生青睐的载体,其碎片化的传播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但却更易获得学生喜爱,只要不扭曲其精神内核,便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最终实现德育目标。

(二)丰富高校“微德育”途径和方法

“微网络”开辟了高校德育新舞台,促使了高校德育途径和方法更加丰富多样,与传统的高校德育方式形成对比的,如微语录、微电影、微视频、微社区等,从知觉、视觉和听觉上都能感受到德育气息。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团总支、学工办“四位一体”学工队伍,借以微博、贴吧、微信、易班等“微媒体”开展德育工作,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德育工作相融合,以民族文化传承为主题拍摄系列微小电影,帮助学生树立民族主义精神、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信念。依托微信公众号采用音频、视频这种动态化方式,以一张图片、一段故事、一个视频等“微”形式展现出来,有效地提高德育内容的生动性。组建微社区,互动交流,形成互动性良好的微网络沟通交流室,开启“全民评论”的新时代,营造轻松和谐的思政教育氛围。

(三)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

品牌自身质量直接影响着品牌的影响力与受众数量,因此,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品牌意义重大。所谓优质网络文化需是现实基础上的创新,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思想方向,始终以传播正能量为核心目标,且受学生喜爱,有其自身的影响力,育人实效较好。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可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多种渠道唱响民族团结进步网上主旋律,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教育活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微电影、音乐、抖音短视频、主题摄影、民族舞蹈等形式,重点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学生提升德育、陶冶情操的文艺活动。

(四)加强网络工作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在“微时代”中,时代背景和德育工作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思政工作队伍要具备更高更强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因此,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和直接接触学生工作的教师,以确保其能够适应“微时代”下的德育工作,将少数民族文化等德育资源可以有效融入网络媒体。一方面要在具备传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掌握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使用能力,具有鉴别网络信息的能力,确保自身能够具备相应的舆论引导能力。另一方面要对思政教师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培训,提高网络工作水平;根据需要建立网评员队伍,加强对相关问题的正面引导。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4-28.http://www.cnnic.net.cn/.

[2] 唐志君,覃小林.民族交往与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生成路径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5):22-28.

[3] 论少数民族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耦合[J].教育现代化,2019(25):22-28.

[4] 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EB/OL].(2019-10-24).http://www.seac.gov.cn/seac/xxgk/201910/1138132.shtml.

基金项目:内蒙古高教学会高校思想政治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立项课题“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18GXSZ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雷旭平(1990- ),女,山西吕梁人,硕士,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教育政策研究和少数民族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