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实践和反思

2020-11-06何红梅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合作探究桂林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实践,主要通过设计乡土史研究课《抗战中的桂林》实施教学,先引导学生分组搜集史料,进而指导学生分析史料、理解史料、运用史料,使其体验“史料实证”过程,最后在教学反思中提出若干更好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做法。

【关键词】史料实证素养 抗战 桂林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067-03

历史学科具有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史料实证”是其他四个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和方法。本文以乡土史研究课《抗战中的桂林》为例,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获取史料、分析史料、理解史料以及运用史料。

一、教材分析

《抗战中的桂林》是在学生学习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基于桂林市丰富的抗战历史资源,围绕“如何通过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主题开展的一节乡土史研究课。教学本课时,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爱国文化人士”“国际友人”四个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广泛途径搜集资料,教师积极跟踪指导。通过对史料的搜集、辨析、理解、运用,还原抗战时期的桂林。研究课的主题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群策群力,齐心抗战;体验抗战,感悟历史;缅怀先烈,弘扬精神。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桂林抗战主要史实,再探讨抗战过程,最后进行情感升华,这样学生的认知层次逐级上升,“史料实证”素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培养。

二、教学过程

开始新课导入前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背景音乐——《到敌人后方去》。(3分钟左右)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今天我们将历史的镜头锁定在抗战时期的桂林。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标题为“聚焦今日桂林”)

师:结合以上图片,请你描绘一下当今桂林的面貌或者人们的生活状态。

生1:桂林是旅游城市,人们在这里生活很自由、舒服。

(多媒体展示另一组图片,标题为“回眸历史瞬间”)

师:请你再用一个词形容你看这组图片的心情。

生2:难过。

生3:愤怒。

师: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我国北平、上海、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大片领土相继沦陷,之后桂林成为日本进犯的既定目标。就在这个时候,诗人艾青写下爱国诗《我爱这土地》,现在由我来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教师朗诵诗篇)

【設计意图】

桂林是抗战的大后方,导入新课前先播放一段《到敌人后方去》音乐,目的是营造一种适切的课堂气氛,将学生心绪逐渐引入抗战年代;继而在新课导入时,相继播放当今的桂林和抗战时期的桂林两组图片,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产生“难过”“愤怒”等情绪;接着教师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篇,帮助学生纾解低落的心情。

【环节一:群策群力,齐心抗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认识桂林抗战时期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课前,全班同学分为“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爱国文化人士”“国际友人”四个小组,已对“抗战中的桂林”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下面,每个小组分别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

第一组:中国共产党

活动形式:采访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并参观考察八路军办事处。

主要内容:学生采访八路军办事处的负责人,了解办事处的地点、建立和撤出的时间、主要领导成员;参观考察八路军办事处,获取一些历史信息。

过渡:在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人的指挥下,八路军办事处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有效支援抗日前线。同时周恩来积极协调与以李宗仁和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军阀的关系,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大量文化名人齐聚桂林。

第二组:爱国文化人士

活动形式:参观考察与抗战文化有关的遗址遗迹。

主要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抗战时期来桂林的名人、抗战时期留下哪些文化遗址和遗迹、文化人士为抗战做出什么贡献”相关信息。查找到具体的文化遗址和遗迹之后,选择救亡日报社和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进行参观考察。

过渡:据统计,抗战时期聚集桂林的爱国文化人士达一千多位,包括田汉、巴金、张曙、欧阳予倩等,这些音乐家、文学家、剧作家,把战争、艺术、生活融合起来,以笔代枪,创作出极富战斗性的文艺作品,汇成抗日的强大洪流。日本对这个大后方虎视眈眈,并于1944年10月底大举进攻桂林。

第三组:国民党爱国官兵

活动形式:在课堂上用讲故事的形式呈现桂林保卫战历史。

活动内容: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参观访问八百壮士墓、三将军墓,了解桂林保卫战的历史;然后围绕“八百壮士墓”“三将军墓”讲述桂林保卫战的壮烈情景;最后展示阚维雍和陈济桓绝笔诗句,塑造杰出的国民党将领的爱国形象。

过渡:桂林保卫战之后,1944年11月桂林沦陷。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中国在抗战中的遭遇得到世界人民的深刻同情,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

第四组:国际友人

活动形式:参观考察飞虎队遗址公园还原抗战时期国际合作抗日的历史。

活动内容: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抗战时期援助中国的国际力量包括苏联、美国、爱国华侨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援助团体是飞虎队;参观考察飞虎队遗址公园了解飞虎队的成立时间、队长陈纳德生平、鲨鱼型机型设计、主要战果、猫儿山的遗址等详情。

过渡:飞虎队的到来给人们增添了无比的信心,在多方力量团结努力下,1945年7月桂林光复。

【设计意图】

分组探究有利于缩短研究周期,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充分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第一组采访办事处负责人,增加了所获取历史信息的真实性;第二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得较多历史资料,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参观考察历史遗址遗迹,对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第三组将搜集到的资料串联起来形成故事,课堂呈现时强调故事的真实性和连贯性,增强感染性;第四组组织学生参观飞虎队遗址公园,增加历史的时代感,感受飞虎队是中美友谊的见证。“过渡”是对本小组内容的小结,让学生对研究结果有整体的认识。教师在这个环节主要起引导和补充的作用,并对每一小组的表现给予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环节二:体验抗战,感悟历史】

1.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办事处——团结群众,积极抗战

2.国民党爱国官兵:桂林保卫战——死守桂林,英勇殉国

3.爱国文化人士:抗战文化城——集聚桂林,文化支援

4.國际友人:飞虎队——痛击日军,战功显赫

……

学生活动:学贵有疑,激情问答。(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学和老师一起解答)

列举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以供参考。

生1:在衡阳保卫战中,国民党基本没有怎么抵抗,但是桂林保卫战中,为什么能死守,誓死保卫桂林?

生2:抗日战争时期,为什么那么多的文化名人聚集桂林?

……

【设计意图】

此环节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提高本课的探究价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对前面的探究进行分析提问,并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灵活处理,一时难以给出完整答案的,可留待课后探究解决,给本课教学留点悬念,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另外,这个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感悟能力。

【环节三:缅怀先烈,弘扬精神】

过渡:通过之前学生小组的演示、讲解、探讨,我们对桂林的抗战历史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提问:1.在桂林抗战中,哪一事件或者哪一情景让你感触最深?2.还原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这段历史,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心得、收获可以分享给大家?

总结:桂林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缩影。虽然这段历史已经过去70多年,但是世界并不安宁,霸国政策强权主义仍旧存在,日本的右翼势力依然猖獗,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作为国之栋梁,要时刻缅怀先烈,弘扬抗战精神,做一个正直、懂得感恩、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聚焦学生情感升华,是本课的灵魂所在,也是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落脚点。

三、教学反思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以《抗战中的桂林》一课为依托,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进而让学生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学习观。经过本课的教学实践,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笔者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遵循初中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从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看,七年级学生身体机能逐步健全,理解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但看问题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七年级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主要是围绕课本内容进行史料实证的片段式教学。经过一年的培养,学生基本能明白史料是什么,史料分哪些类别,如何用史料来证明基本的结论。八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慢慢成熟起来,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比七年级有较大提高。所以,上完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课程,学生对抗战历史有基本完整的认识,再结合丰富的桂林抗战历史资源,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对史料进行搜集、辨别、取舍、论证,教师跟踪指导。这样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有明显的效果。

第二,认真解读教材和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客观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深入解读教材和课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巧妙地拟定教学方案或选取精炼准确的可以提升学生解读能力的材料,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切入点。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27课《考察历史遗迹》中,提出“培养观察分析历史事物,搜索历史信息的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察抗日战争的历史遗址、遗迹,或访问亲历抗战的老人,采访日军侵华罪行的受害者或见证人”,所以《抗战中的桂林》的教学应以教材、课标为导向,充分发掘乡土史资源,为学生史料实证过程提供丰富的材料。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素养能力,也能增强学生对教材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摘录某学生合作探究片段,作过程性说明:

为了更好地了解桂林保卫战的情况,我们去了桂林市博物馆,查阅了一些资料,观看了一些图片。我们上网了解了关于桂林保卫战的事例,并摘抄了一些资料作为主要的纪实部分。通过网络再整合我们得来的一些信息,那一场壮烈的战役终于在我心里慢慢成形,细细想去,不禁感慨万千……

——国民党爱国官兵:桂林保卫战调查组

第三,倡导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实现情感的升华。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学生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通过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同时实现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笔者设计《抗战中的桂林》乡土史主题研究课,组织学生开展史料分析解读合作探究学习,实施步骤分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学生围绕主题,分组明确分工——组内成员搜集,研读、整理、辨析、交流——派代表汇报组内探究成果并接受其他组的质疑。合作探究是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着力点,整个过程,学生都需带着史料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历史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体验过程,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学生在搜集研读桂林抗战相关史料时,家国情怀油然而生,情感的升华自然实现。

以下摘录学生探究情感体验片段:

在我们的记忆中,“田汉”总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联系在一起,似乎我们对田汉的认识仅是知道他是国歌的词作者,似乎他只是一个才情洋溢的热血青年,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在《桂林晚报》的一篇文章里,看到田汉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来到桂林,并为桂林的文化艺术以及抗日宣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爱国文化人士:抗战文化城调查组

看完“飞虎队指挥所遗址”后,我们不禁发出感慨:为什么飞虎队会不远万里地来帮助中国?是什么给予了他们勇往直前的战斗信念?飞虎队在华作战的几年,也有很大损失,但他们却不怕牺牲,甘愿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付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国际友人:飞虎队调查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连接宏观历史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史料实证是唯物史观、时空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和方法。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的课堂内外不断渗透。

【参考文献】

[1]蔡慧琴,饶玲,叶存洪.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吴磊.让学生恋上历史课——教有生命的历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3]丁邦平,顾明远.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离还是融合——兼论“学生本位课程”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02(10)

[4]陈霞.培养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策略和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0)

[5]朱陵宁.史料实证落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9)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广西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研究”(课题编号:2018JD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红梅,一级教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历史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合作探究桂林
桂林,美
桂林行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